关于静的禅意及心态之乱谈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归隐田园,享受宁静的故事妇孺皆知。
他的著名诗句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似亦表明:“静”,不光是指自然环境,更是一个人的心理状态。现在的人往往把它称为心态。
我的一位朋友,为了培养自己“静”的能力,曾坐在敲锣打鼓的圈子中去写诗,竟能心无旁骛,思路不乱,写出来的诗亦不失水准!
古“贤人”大概都是能“静”的。换句话说,在“静”方面的表现,似乎也是贤愚的标准之一。
“静”是素养,也是能力,往往也是成败的制约因素。它也已超越了好静、好动的表象,而是说是否能抑制浮躁,处变不惊,沉着、冷静地看待事物,以长远的目光、平和的心情实现自我超越。
这,大概就是“静”的禅意之所在吧!
要做到“静”,做到心态平和,涉及到看待事物的方法。
佛经里有一个“好哭婆婆”的故事。说的是她有两个女婿,一个做布鞋,一个做雨伞。天晴时因雨伞不好卖要哭,下雨时因布鞋不好卖也要哭。可邻天下父母心啊!为女儿的生计而哭,应该是很感动人的。
有人劝她,换一个角度来思考问题:下雨时雨伞生意好了,天晴时布鞋生意也会好。——下雨天晴都该笑才对!她觉得有理。
此后,“好哭婆婆”变成了“笑婆婆”。
这个婆婆从极度郁闷到极度开朗的转变能告诉我们什么呢?————说的对!
欢迎光临 东方诗风旧坛 (http://df.xlwx.cn/old/) | Powered by Discuz! 7.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