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水那方
要明月夜,
要一叶舟。
要你把长笛吹得
流水一样悠悠。
要一抱云,
要一河灯。
要水风来轻轻摇落,
一串银铃的笑声。
芦苇开花了吧?
给我一场暖的雪,
覆盖我,
让我先于它融化。
读这样的诗,是一种莫大的享受,忍不住将我的感觉与大家分享一些。
在水那方——在水一方,语出诗经,本来是很雅很美的一句,但经过琼瑶一用,现在变得有些俗了,因为琼的影响力太大了。幸好,作者没有用在水一方。
要明月夜,
要一叶舟。
要你把长笛吹得
流水一样悠悠。——此段简写了时间,地点,与人物,看起来很美,但并不出彩,这正是起句所需要的,平易,朴实,准确,灵气放在首句是一种吃力不讨好的作法。我觉得写诗要让读者随便而又轻易地进来,不要让读者在门口,瞻前顾后,又要推门,又要脱鞋,又要跨很高的门槛。纵观历来佳篇名作,印象中似乎只有“春城无处不飞花”,将诗眼留在前面,但既是如此,此句依然平易,简单。
要一抱云, ——抱字,用得很好,本来平常,简单极少诗意的一个字,和云用在一起,化腐朽为神厅,韵味尽出。
要一河灯。 ——一抱云,一河灯,笔墨极省。诗歌写景一定不要多,越简洁,景物越突出,意境越纯净。因为诗歌毕竟没有画的那种直观与形象。景物多了,很少有读者会有耐心,去一物一物地去在心中按作者的意思去勾画,去组合。
要水风来轻轻摇落,
一串银铃的笑声。 ——此句普通了一些,但诗中允许出现这样平常的句子出现。有时候,甚至很需要。个人很喜欢“水风”二字,一想起“水风空落眼前花”,就觉得美不胜收。
芦苇开花了吧? ——写景,需要层次,那样才让读者更容易在心目中构图,更容易心临其境。写了远景,背景,大景之后,最后一段,写近景,写细节,是大家手笔。
给我一场暖的雪,——暖雪,出味,明是写景,暗写温情。
覆盖我,——到这里,这首诗,便成上品。
让我先于它融化。——加上此句,感觉不是锦上添花可以形容,应该是夏夜的星空里添上一轮明月吧,情景交融,新颖自然,顿时,全诗光芒四溢,让人遍体生凉。
佳作,推荐。
佳作,推荐。
很美的一首
来赏
问候凤舞版!
暖雪是什么雪?
暖雪是什么雪?
无可挑剔的诗歌。
我加精华。
朋友客气了,多来多交流。
在水那方 ——
题好,别致而有诗意,已将人带入意境
要明月夜,
要一叶舟。
要你把长笛吹得
流水一样悠悠。
—— “明月夜,一叶舟”,已是很美,更何况玉人“吹长笛”,更何况“把长笛吹得 ,象流水”,更何况“把长笛吹得 象流水一样悠悠”。好一个“悠悠”!
要一抱云,
要一河灯。
要水风来轻轻摇落,
一串银铃的笑声。
——“一抱云” “一河灯”是怎样的诗人情怀?一个“抱”字用得特别,体现了诗人别样的的情怀。“一河灯”似有那么一点过分之意,然而于下文联系起来,方知妙出不必言说。“水风来轻轻摇落,
一串银铃的笑声”,乍一看简直是神来之笔,出乎意料之外,细想完全是在情理之中,因为情到意到,“桃化流水杳然去,别有天地在人间”。“水风 ”二字用得奇而妙,诚然使人联想到“水风空落眼前花”,但是“水风空落眼前花”哪有“水风摇眼前花”意境美。何况此花灿若银铃。如此看来,诗句若少一变“要水风来轻轻摇落,一串笑的银铃。”似乎更好些。
芦苇开花了吧?
给我一场暖的雪,
覆盖我,
让我先于它融化。
—— “芦苇开花了吧?给我一场暖的雪,覆盖我,”一问一想,另辟溪径,仿佛前诗全是为这两句而来。到这里意境尽出,似乎可止亦。谁料又异峰突起,“让我先于它融化”。前诗全是索求,仅此一句是心甘情愿的给予,若不是情到深处,何有此言?正是情动于衷而形于言。“暖雪”之“暖”似乎多余,然与“融”照应的确不可少,细细品来却寓于深意,融化了我又有何意呢?岂不是言有尽,意无穷吗?是不是追求更高、更深、更美的境界?让读者去想象吧
此诗感情真,意境美,诗味纯,更有诗的内在神韵。是不可多得的好诗。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0-7 22:39:15编辑过]
如果只为了读诗而读,和为了写诗而写,想来也差不离了哈 :)
此诗高明之处,就在于“空”,想像力极大,内蕴也深厚,且不露作者心思的痕迹,欣赏。
欢迎光临 东方诗风旧坛 (http://df.xlwx.cn/old/) | Powered by Discuz! 7.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