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钟门巾帼皆诗才 谢氏夫人比道韫 [打印本页]

作者: 诗酒自娱    时间: 2007-9-12 11:13     标题: 钟门巾帼皆诗才 谢氏夫人比道韫

纪念钟云舫诞生160周年暨学术讨论会论文

               钟门巾帼皆诗才  谢氏夫人比道韫

               

 

  

钟云舫一代联圣之英名已经广为流传,但是他的妻女皆能诗,却还鲜为人知。《振振堂诗稿》有一个附录,收录钟云舫夫人谢氏诗三首。而在诗前有一段小序,介绍了谢氏母女三人学诗、写诗的情况,还录入其两个女儿幼时所作之诗,留下了宝贵的资料。

从小序可知,钟夫人谢氏自幼即失父母,目不识丁。因为帮助丈夫教子女读书,竟也渐通文墨,然后她又“自课两女”,在这过程中也初步掌握了吟诗的知识,能够写一些作品,只是不怎么中规中矩。而两个女儿聪明绝顶,也能写诗。如长女有咏蝴蝶花的七绝:“蝴蝶花中蝴蝶嬉,花耶蝶耶两不知。自然栩栩甘同梦,不道春风有别离。”次女除吟诗外,还能刺绣、绘画。他常在窗前刺绣,窗外有竹,乃有《咏竹》诗云:“生小托清阴,全仗君高洁。炎凉转瞬间,与君当永别。”又题其所画牡丹曰:“富贵几时花,丹青无代谢。描取十分春,与君参造化。”

从这两三首诗可以看出,钟云舫的两个女儿都是很有文学天分的。这样的意蕴已经超越了天真浪漫的童心:蝴蝶在蝴蝶花中飞舞,分不清是蝶是花,那是何等惬意啊!如果春风吹过,花儿谢了,花与蝶却不能不分离了(《蝴蝶花》)。牡丹号称富贵之花,然而也只有在图画里才不会凋谢。我描绘了你的美丽,却不能改变你凋零的命运(《题牡丹图》)。小小年纪,能解人间别离之苦,乃至于参造化之秘,这样的早熟实在令人惊异。而她们的父亲钟云舫还从中看到了“不祥”的征兆。出于“女子以无才为福”的观念,便叫她们不再写诗。两位已经表现出相当出色的诗才的女孩就此搁笔。说来也怪,后来钟云舫的长女嫁给一位名叫江樾的秀才,竟因分娩而死。次女命亦不佳,没有出阁就夭亡了。是天亦妒其才乎?她们的母亲伤心不已,从此“亦戒音韵”。即便偶尔技痒,禁不住写那么一两首,也遵夫君之命,慎不外传。因为他担心“闺阁吟咏,最易播扬,文人舌端,动多轻薄”。

如果事情就这样结束,只能留给我们无法弥补的遗憾,就再也没有下文了。幸而若干年后,谢氏竟又因钟云舫的牢狱之灾而重操诗笔,“以诗当哭”,于中秋前后一连写出了三首长诗寄到成都狱中,令钟氏既感动又不能不刮目相看,甚至自愧不如,觉得实有必要附于其诗集之后存留下来,“以博方家莞尔”。

细读这三首泣血之作,不能不认同钟云舫 “窃叹同枕数十年,家有道韫而不知” (1) 的赞叹!这三首诗确实是重庆诗歌史中娇艳的奇葩!仅就这三首佳作来看,钟妻谢氏也确实可以与其近两千年前的同宗才女谢道韫比肩而立。试粗略加以评析:

谢氏连续写的这三首诗是:《薄命伤寄外》、《秋后寄外》和《节后又寄》,都是寄给身陷囹圄的夫君的,其总的主题是抒写对丈夫的渴念,可以说是久被埋没的,题材和风格都很独特的爱情诗之佼佼者。

据杨启华先生介绍:“钟云舫,人称硬汉,自称铮铮居士。清光绪二十年(1894)前后,因作诗嘲讽知县朱锡藩,被革去廪银,关闭塾馆,流落成都。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四川大旱,江津知县武文源却加租加征,致使民怨沸腾。举人张泰阶联络士绅上告,钟云舫参与草拟诉状并名列其上,使武文源被革职。次年,钟云舫因此而被加上莫须有的罪名,解往成都,拘押于成都府巡检司待质所。”(2)而根据钟云舫诗前小序推知,当时他已经“以祸羁省两载”,那么成诗时间当在1905年,102年前的这个时节。

这三首诗中所表现的对于作者蒙难的丈夫的爱情之强烈执着,着实令人震撼!

谢氏对夫君的思念不比一般的思妇,因为她思念的夫君不是出门游宦,经商,而是一个蒙冤入狱,命运难卜的“薄命郎”,音信杳无,“多日信茫茫”!不是归期有约,而是遥遥无期,只能“为悄悄,叩苍苍;为哽哽,问苍苍”!离别的日子是多么漫长:年复一年,“春草香,秋草黄,青枫又染霜。思君日日怨斜阳!”离别的日子又多么痛苦:“一枕西风夜色凉,愁人望晓漏偏长!”两年来,只能孤苦伶仃,独自借酒浇愁,只能对着明月,举起酒杯,遥遥向夫君敬酒:“心随明月进君旁,劝君尝:此中点滴血成浆,怎不教人泪两行!”
  
甚至“为郎瘦,为郎僵”!真是字字血泪,声声涕泣,催人泪下。

为郎消瘦,谁都能写,但是因为浓重持久的思念之情,人都变得痴呆了,这种刻骨铭心的程度就不能不说是达于极点了,为常人所难道也。这当然得有深厚的感情基础。在数十年的共同生活中,她对夫君才学和人品非常了解,可以说达到了崇拜的地步。在她心目中,自己的夫婿是一个“完人”。她这样形容夫君:“君才气若虹,一喷恼天公;君口利如剑,一谈喑众辩”,所以“长才剑在匣,不杀人当怨!”高木易摧,美服患指,婵娟遭妒,古来如此。李白当年遭难,“世人皆欲杀”,杜甫出于友谊与崇敬而“吾意独怜才”,何况这是我才华出众,肝胆照人,枕席与共枕的夫君啊!

就在钟云舫没有被收监的时候,因为钟的个性梗直,得罪县官,他们的日子也很不好过:祸事连连,就像许多前辈诗人那样,“年年交运否(读pi)”,甚至“困顿无居址”,连一个安定的住处都没有。当夫君远离家乡,被羁押成都,谢氏的生活就更加窘迫了。她挂念夫君无衣以避寒,缺食以充饥,思欲寄援,却无能为力,因为自己身是穿的只有“破绨(读ti)”,吃的也只是
  
“败稊(读ti)”啊!有时候更达到断炊的地步。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她仍然不可抑止地挂念着夫君:“自君出门后,满室意栖栖(读xixi)。有情不可诉,有声不可嘶。”满腹的心事无人可告,唯有违背夫君昔日之禁,而托之于诗了。是谢氏之苦,而后人之幸乎!
   

可贵的是,谢氏不仅一味抒写自我的感情,而且对于夫君蒙受的不白之冤满腹悲愤,义愤填膺,慨叹“黑云幕当涂,毒雾障深闺”的孤苦无告的时日,控诉“强梁世界少安康”,“众虎领群狼,人物皆涂泥”的险恶世道。那个“黑白无分辨”的强横之世,是为了满足鸱吻而以鸾鹤作为牺牲,任由鸡犬被豺狼吞咽的!这种对于弱肉强食的黑暗社会的谴责,是一个弱女子发出的底层民众的最强音!就是在整个中国诗歌史中也是响亮高亢的呼声,难能可贵。这就使谢氏的作品超出了单纯爱情诗的范畴,具有了深厚的社会意义,从而使其得以“增值”,更值得我们珍惜了。

这几首诗作的艺术性也是不容质疑的。尤其是第一首,歌行体的《薄命伤寄外》,熟练地转换使用三、五、七言句式,流转自如,气韵酣畅,语言浅显而诗意浓郁,还借鉴了古代民歌的句法,熟练地使用一些修辞手段,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试看这一段:“叫秋娘,为我拣缥缃,开我旧时箱,展我旧时裳,更我旧时妆。钗头犹占两鸳鸯,而我栖不双!栖不双,气不扬,一枕西风夜色凉……”不就明明有《木兰辞》的韵味吗?(3)而对比、顶针修辞的运用又是那样的自然,没有刀斧之痕。更值得注意的是 ,“栖不双,气不扬!”这种对于破坏她正常家庭生活的恶势力的抗议也大胆泼辣,简直义正词严。这在中国历史上的女性诗歌中是少见的。30多年以后,邑人吴芳吉突破诗词的一些格律,大量使用白话,独创“新体诗歌”,而其《婉容词》风靡一时。虽然吴芳吉是否读过〈〈振振堂诗集〉〉已不可考,然而窃以为,从形式到内容都可以发现两者的共同之处,《薄命伤寄外》实为其开先河之作。念及近代诗词的选本没有此诗,不能不令人顿生遗珠之恨。

在艺术上,谢氏还采用了一种“推向极至”的手法,来表现她强烈的内心激情,特别具有震撼人心的巨大力量。在〈〈秋后寄外〉〉中,她说,自从你入狱以后,我天天祷告神明:宁可让他们挝掉他的舌头,也不要夺走他的生命啊!舌头没有了,身躯还在,还可以保持他天真烂漫的本色,还可以保留他的天才。这是何等的沉痛啊!她得到了夫君即将出狱的信息,居然“妾心终不春”,不能如同熬过漫漫长冬盼来了春天那样喜悦。邻里纷纷祝贺,她也心若止水,波澜不惊:“妾亦无所嗔,妾亦无所喜。泪不知何落,恨不知何起。”
  
这又是为什么呢?她想得很宽很远(哪里是什么“妇人之见”啊):生活在这个是非美丑“颠倒”的世界里,处处是网罗陷阱,本来就不能过上舒心的日子,何况有过囚徒身份的老人,从狱中又能怎样呢?所以她幻想:“何处有桃源,夫妇同避秦?”当然这是不可能的。于是,她又想:如果我再生个女儿决不嫁给才子!即使是嫁个纨绔弟子,也还可以过上富贵的生活;即便嫁个身份卑贱的农人,也可以“室穴同生死”!如果那样,都不会像我们一样遭致厄运。明明她是那样深深地爱着自己的丈夫,却又说出如此痛彻肝肠的话来,这与老杜〈〈兵车行〉〉中的“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不是有异曲同工之妙吗?对于官场黑暗揭露、控诉的力度之强,在历代女性诗歌里,怕也是非常罕见的!

在两首五言古风里,谢氏还运用了许多典故,充分说明了她腹笥甚丰,学识广博。如<<节后又寄〉〉中,“遍地苌宏血,讵辨川东西;冤声起蚕鱼,惨兮杜鹃啼。”就用了大量的四川古代典故,揭示出当时四川境内四处冤狱,民不聊生的惨状。结尾“奈何复奈何,虞兮复虞兮”就又化用了项羽的〈〈垓下歌〉〉。两首五古与〈〈薄命伤寄外〉〉风格迥异,表明谢氏能够熟练地掌握两种笔法,显示出一种“大家”风范。

综上所述,钟云舫之妻谢氏早先目不识丁,然而天资聪颖,在钟云舫多年的熏陶习染之下,竟然成为一位杰出的女诗人,为重庆文学史增添了光彩。她存留的作品虽少,但是无论就其思想的深度、感情的浓度和艺术的高度而论,都堪称佳构。对于这位重庆近代女诗人的发现,是钟云舫研究中值得庆幸的一大收获。或曰:仅仅依据这么三首诗就得出这样的结论是否过于草率?非也! 文学作品从来是以质量为主要考察标准的,诗歌尤其如此。乾隆皇帝的存诗算得上多了,然而并无佳作,在文学史上毫无地位;而张若虚终其一生只留诗两首,其〈〈春江花月夜〉〉却“孤篇横绝,竟为大家”,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4)而金昌绪在〈〈全唐诗〉〉中仅存诗五言绝句〈〈闺怨〉〉一首,却成为唐诗选本中的必选篇目。所以,只要上文的分析实事求是,与原作相当,没有拔高之弊,那么,谢氏和她的这些作品就应该是重庆近代文学史中不可忽视的存在.

 

(1)       以上引文,均见《振振堂诗稿.附录》之小序。

(2)       见“联圣网”。

(3)       另一处的“自君之去矣”,很显然是借用古代民歌“自君之出矣”的句式。

(4)       见〈〈唐诗鉴赏词典〉〉54页,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第一版。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9-13 6:40:33编辑过]


作者: 凤舞九天    时间: 2007-9-12 12:50

惊鸿一瞥,欣赏,感叹。
作者: 微斋先生    时间: 2007-9-12 15:12

此系即将于9月19日举行的"全国钟云舫研究会议"所提交的论文.
作者: 金谷    时间: 2007-9-12 15:48

为诗兄以敏捷才思、快速写出如此潇洒透辟的宏文而祝贺。

请迅速传给傅正义,打印一百份在大会上散发,让被埋没的少见的女姓诗人作品,广为传播。

读者若要阅读谢氏原作,请登录“联圣网”首页“资料共享”栏,打开钟云舫全集书影照片,寻找诗稿上最后几页即可读其原作。


作者: 诗酒自娱    时间: 2007-9-13 06:41

谢谢以上几位!

字体放大,现在好读了.


作者: 唐古拉山风语者    时间: 2007-9-15 01:21

妾亦无所嗔,妾亦无所喜。泪不知何落,恨不知何起

何处有桃源,夫妇同避秦

——这几句甚得我心。


作者: 青木之灵    时间: 2007-9-17 16:14

呵呵!洋洋雄文,先睹为快!

思之深、痛之切,犹在大难之时。此番遭遇,亦成就上佳之作矣!






欢迎光临 东方诗风旧坛 (http://df.xlwx.cn/old/) Powered by Discuz!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