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云舫诗中的“杨建屏学师”其人
钟云舫《振振堂诗稿》中有一首长达98行的七言古风《题杨建屏学师慕庐图》(附后),从诗中可知,杨建屏是一个很受钟云舫崇敬的学识渊博工书善画的长者,他们之间的关系非比一般。事隔百年,如今已经无人知晓杨建屏其人,本文试图从《题杨建屏学师慕庐图》出发,考证杨建屏学师其人其事,尽力还原杨建屏的本来面目。
一
我们先从《题杨建屏学师慕庐图》的诗序说起,此诗序虽短,却是全诗的引言,其思想贯穿全诗,对于了解杨建屏和理解全诗非常重要。
诗序云:“时秉铎我津,善画,以荷花名,因此征诗,得相唱和,乃以包庇劣生革职去”
从诗序可知,杨建屏“时秉铎我津”,秉铎的本意是执铎以宣教令,清代常用作教谕的代称,教谕是正八品官,大约相当于今天的教育局长或者教委主任,此处当指杨建屏时任江津教谕。“善画,以荷花名,因此征诗,得相唱和”,是说杨建屏擅长绘画,特别以画荷花著名,因此以所画“慕庐图”征诗,钟云舫应征唱和,此为一诗之本,即写作此诗的缘由。最后一句“乃以包庇劣生革职去”最为重要。“劣生”无疑是指钟云舫自己,可以推测,当时官方一定认定钟云舫有“恶劣”的行为,具体是什么行为我们当然无法知道了,但是从这短短的九个字中,我们知道,钟云舫当时极有可能受到某种惩戒,身为江津教谕的杨建屏勇敢地站出来保护自己的学生——“包庇劣生”,显然,在杨建屏眼中,钟云舫并非“劣生”,不然他不会公开“包庇”,为此,杨建屏付出了很大的代价——丢掉官位,革职回乡。杨建屏为了爱护自己的学生,不惜据理力争,不怕丢掉乌纱帽,堪称高风亮节,无怪乎钟云舫对之崇敬不已。
再来看诗中的有关信息。
全诗围绕杨建屏所画“慕庐图”反复咏叹:“先生世代体亲慈,墓前剔出丕丕基,梅花香处儿常在,杯棬陈时母有知”。亲慈就是母亲,“丕丕基” 是指极大的基业,《尚书》:“以并受此丕丕基”,此处指杨建屏之先人——母亲开出很大的基业。杯棬是用弯曲之木制成的酒器,《礼记》:“母没而杯棬不能饮焉”。从以上可知所谓“慕庐”一定与杨建屏母亲的墓有关。下文“孔老关心惟五父”“泷岗阡外一间屋”则进一步说明了这个问题。孔老即孔子,五父是曲阜东南孔子葬母之地;泷岗即宋代文学家欧阳修葬母之地,有《泷冈阡表》作证。作者举出两个古贤葬母之地,当是借指杨建屏结庐于母墓旁无疑,其庐即所谓“慕庐”。
对于“慕庐”,作者不惜用大量笔墨来铺陈描写:“十景在望,六工咸作。翼然一亭,翛然万落,百数十步之台,一十二声之阁。大江纳而横流,曲沼漾而深凿。桐何事而栖鸾,竹无端而引鹤。”仅仅靠观摩一幅图画就能描绘得如此传神,似不可能,估计是因为杨建屏曾经反复讲述“慕庐”之景,才能使作者了然于胸,下笔如神。
一直读到这里,仍然有一个问题没有说明,杨建屏所谓“慕庐”究竟在何处,换言之,杨建屏究竟是哪里人?在诗的后面,作者终于提到了这个问题,在“安得东流泛一船,东山之下东门东”后,作者自注:“在忠州东门外东山下大江前”,这就明确告诉我们,杨建屏之“慕庐”乃是在忠州(今重庆市忠县),当然杨建屏也就是忠州人了。
二
考1990 年版《忠县志》,其《人物》中有《杨建屏》传略,谓其为“同治时廪膳生”,并记载其“先后任涪州、达县、江津教谕”, 由此可以推断,此杨建屏必是钟云舫笔下的“杨建屏学师”无疑。
笔者依据这一线索继续查找资料,得知杨建屏先后被收进《天府书画名人录》《中国美术家人名辞典》等。赓即在忠县寻访耆老,对杨建屏其人之生平遂有了较为清楚的了解,兹叙述如后。
杨建屏名裕勋,同治时廪膳生,名士李芋仙的大弟子,生性旷达,举止活泼,吐属风雅,以一笑对百愁,因此又自号笑笑居士。生于清道光十六年(公元1837年),小时家境寒伧,勤奋苦读,酷爱书画,学书最初师法董其昌,久之自成一家。绘画则无所师承,但凡百家之长俱在研取中,对人物、山水、花卉、翎毛均有造诣,尤长于画荷花,其着墨浓淡有致线条明快潇洒生动,人称“杨荷花”。尝题句于荷花图:“一朵花,一匹叶,自然淡淡疏疏,何必重重叠叠”。沿江各省都知道杨建屏的名气,前来乞书画者不绝于道,时谚云:“家无杨荷花,必是俗人家。”成都二仙庵(今青羊宫)道长闻建屏大名,重金邀往绘巨幅荷花图悬于客堂。众道士说,早上观看堂上荷花,似欲迎风起舞,栩栩如生。
杨建屏作画非常讲究气韵,他每日鸡鸣即起,作画两小时便搁笔,有人问其缘故,答曰:“作画须贯注神力,此时神气已不足也。”这时即使有远方来客乞画,他也决不再作。
曾经有人问杨建屏何以独爱荷花,他说:“我前身是城南某寺僧伽,画荷未成,饮恨终生,转生今世当尽力完成,岂敢不爱荷花而再留遗恨,是所以独爱荷花也。”由于自称僧伽转世,其服饰一律仿和尚装束,用红绿细软质料做成圆领大袖衣,用绣花红缎做鞋,每套衣服颜色不同,隔日一换。但凡杨建屏过街,路人皆驻足侧目以观,而他旁若无人,豪迈自若。
杨建屏性格狂傲,对权贵不屑一顾,往往出言不逊,但和文朋诗友交游,却肝胆相照情同手足。他与州城学士陈虔安等四人被称为“四君子”,陈虔安《题杨建屏荷花二首》有云:“满纸荷花不染尘,不浓不淡有丰神,旁题数字真风雅,笑笑千秋一老人。桂湖家世旧传薪,的是风流蕴藉人,八十老翁犹笔健,写来荷叶倍精神。”每当月明之夜或荷开之时,他就招邀陈虔安等文友饮酒赋诗,总是喝得酩酊大醉而怡然自乐,因此人们又称他为“陆地神仙”,冠以“陆地”二字,以别于天上神仙。他自己也以神仙自比,有题忠州白鹿洞碧瓜亭一联为证。碧瓜亭在忠州城东白鹿洞(今实验小学)前,相传有二猎人追猎二鹿,至洞前,二鹿不见,地下惟见二碧瓜,二猎人食之成仙而去,后人遂称此洞为白鹿洞并建碧瓜亭,杨建屏题碧瓜亭联曰:
逐鹿事非虚,谁识洞中真猎子;
食瓜人已杳,我来亭下亦神仙。
杨建屏志存高远,常年漫游南北各大都市,寄情于名山胜水,走到哪里就把字画卖到哪里,自得其乐,得钱则一挥而尽,往往挟妓豪饮,一日三餐极尽珍奇。
杨建屏少年时的业师李芋仙(2003年被评为重庆历史文化名人,进入位于朝天门的重庆市历史文化名人馆),是全国知名的大诗人,受知于一代宗师曾国藩,晚年流落上海,杨建屏千里迢迢前往探视,正值李芋仙卧病十余日不起。杨建屏速画荷花及各种花卉多幅相赠。李芋仙凝神读画,不觉神清气爽,疾病不治而愈,事见李芋仙《酬杨茂才裕勋》一诗,其诗曰:
予偶患盗汗,杜门调摄十日心斋,适建屏世讲自忠来沪,写赠花卉多幅,披玩移时,遂占勿药。昔人借辋川图以愈疾,见桃花开而悟道,信非虚语,诗以志谢,预贺秋捷:
当下病魔遁,因看新画屏。孱躯调坐卧,生气盎丹青。
眼底横三绝,毫端会百灵。秋风京兆试,盼尔佛名经。
杨建屏先后任涪州(今涪陵)、达县、江津教谕。在涪州时知州吴梅羹极赞赏其荷花图精妙生动,赐之以衣物银两,并赠一美貌侍女与他为妾。他在涪州留有许多书画墨迹,今可考者为其题涪州罗姓醉山楼对联:
地喜四时常醉酒,
楼无一面不当山。
大概在涪州时杨建屏曾游彭水,或者竟在彭水当过官,在彭水各庙祠题写楹联甚多,如题彭水龙门滩古庙联云:
树老不知年,最喜层荫遮庙脊;
官闲无个事,时来此地听江声。
题彭水县吕祖祠联云:
冷署傍仙居,看当门万丈石花、两江风月;
道书容我读,最得意一官德化、三醉岳阳。
考吕祖祠在学署后山对面,即石花岩,为彭水县八景之一,名“石花晚翠”。从上联“官闲无个事”结合此联“冷署傍仙居”来看,杨建屏应该在彭水学署任过职,只迄无史料记载而已。
在彭水,杨建屏还题有多处楹联,题云顶寺摩崖送子观音像二联:
观世无如观自在;
好心自有好儿来。
一瓶已足垂甘露;
万里何须问普陀。
云顶寺摩崖千手观音像二联:
孽海望援多,要展慈悲终费手;
佛航撑力少,还须指臂作帮身。
摩石成形,弘扬佛法;
凌空出世,阅尽沧桑。
在江津时杨建屏亦有多处题咏,今可考者为题江津四大天王庙一联,曰:
坐佛门安百丈之身,此为大人而已;
顺天道布四时之气,岂曰小补之哉。
此后杨建屏即因为“包庇劣生”而革职回乡隐居了,早年他就在忠州城东州屏山上母亲的墓旁建有一所“毓秀山庄”,颜其额曰“慕庐”,取终生仰慕父母之意。庐左为清凉书画馆,庐前为趣园,园中辟一方圆两亩的水池栽培荷花,这个地方被县人称为“荷花池”,是忠县一大风景。民国34年,县人陈德甫主持编修《忠县志》,其《胜迹》中记“荷花池”甚详:“池在治东黄龙门外毓秀山上,清光绪时州人杨建屏凿,其形圆,径约五丈,种荷甚多,故名荷花池,中建六角茅亭一,颜曰‘池心亭’,亭中悬短竹楹联,集杜甫王安石成句云:‘旁人错比扬雄宅,为我聊寻逸少池’。 又集元人某宋人黄庭坚联:‘明月满床清梦觉,出门一笑大江横’。池北三楹,曰‘毓秀山庄’,庄悬木质楹联云:‘此地不迢遥,距白鹿洞黄龙门里居者半;幽池新杰构,与怀忠堂醉吟阁鼎足而三’,庄西三椽,曰‘清凉书画馆’,馆悬楹联云:‘小筑三楹,诗书画三者备也;相逢一笑,师友弟一例居之’。馆西一椽,曰‘永慕’,登之可一览山河,楼前一阁名十二声,四围花木,幽趣横生,各室几榻屏联不一而备,每值风日清美,游人如织,亦吾县之胜迹也”。
此处应略加说明的是,荷花池诸联,不论集句还是自撰,均极高明。集句信手拈来浑然天成,以扬雄宅逸少池借喻,十分合乎身份,“明月满床清梦觉,出门一笑大江横”亦极贴切;自撰风流潇洒妙趣横生,“与怀忠堂醉吟阁鼎足而三”, 怀忠堂是忠州为纪念贬谪忠州的唐代名相陆贽修建的祠堂,醉吟阁是忠州为纪念贬谪忠州的唐代大诗人白居易修建的楼阁,杨建屏之荷花池与二者鼎足而三,可以想象其美丽其气象,“楼前一阁名十二声”,正是钟云舫诗中的“一十二声之阁”,如此等等,也印证了钟云舫诗中的精彩描写绝非虚构。
杨建屏每天都守在池旁观察荷花的各种体态,一有所得就立即画下来,此后他画的荷花更加古朴遒劲,气韵生动。
杨建屏有五个儿子,都不孝,杨建屏经常埋怨:“厨子能供我膳食,裁缝能供我衣裳,尔等曾不如厨子裁缝也。”杨建屏有一个叫陶二的书僮,每当杨建屏作画时辄在旁磨墨牵纸,其人生性聪颖,随侍多年,深谙杨建屏画技,托名作画,窃杨建屏印钤之出售,人多不辨真伪,世所传“杨荷花”者,亦有可能出自陶二之手。
晚年,杨建屏自知不久于人世,亲自设计营造墓室棺椁,人或谓其自掘坟墓,然其乐观
旷达的天性不改,依然言笑如故,不管死之将至。1921年,杨建屏无疾而终,年八十有四。
时军阀杨春芳旅长驻忠县,以同宗身份主持丧葬,备极哀荣,忠县前清贡生、杨建屏生前挚友、楹联高手何次平抚棺痛哭,赋挽联曰:
终生欢喜不知愁,善书、善画、善饮、善诗,得一钱用一钱,竟忘却我为何人,今是何世?
过眼繁华真若梦,有花、有酒、有台、有榭,去几日乐几日,能如此生而无恨,死也无悲。
杨建屏一生作画很多,散在各地,被多家博物馆收藏。此外,他还著有《慕庐诗存》《荷花画谱》、《临画禅室随笔》、《毓秀山庄诗文集》等,可惜屡经沧桑已经灰飞烟灭。慕庐和清凉书画馆、趣园等也早已荡然无存,由于城市的快速发展,其地已经成为繁华街市,即今天的三峡风宾馆一带,连“荷花池”的地名都少有人知晓了。
三
从杨建屏的文化修养和性格特征等方面,我们可以推知他一定给了钟云舫很多影响,不然钟云舫不会那么崇敬他,在诗中将他和古代的圣贤相比。在钟云舫眼中,杨建屏几乎是一个偶像:“清风
钟云舫以楹联圣手著称,而杨建屏亦是此中高手,前举诸联即是明证。其题彭水龙门滩古庙联、题彭水县吕祖祠联,皆为不可多得之佳联,非小慧之徒可以望其项背,其荷花池集句联,更见其学养与才智非比一般。可以想见,杨建屏当时一定是名满江湖的楹联大家,不然怎么会足迹所至遍题楹联。由此亦不妨推测,钟云舫之楹联写作,实受益于杨建屏之教诲,当杨建屏“秉铎我津”时,钟云舫还是个学生,自然亲获楹联大家杨建屏之指授,遂有后来天下第一长联之巨制,名师高徒,青出于蓝,薪火相传,自是联坛千古佳话。
钟云舫被定为“劣生”受到追究时,杨建屏公开“包庇劣生”,当是出自爱惜人才之心,同时也显示出杨建屏藐视权贵刚正不阿的鲜明个性,要是换了另外的教谕,为了保住自己的官位,是极有可能要和上级保持一致而落井下石的,而杨建屏却心甘情愿为此丢官而不悔,这种人格魅力对钟云舫一生的影响极其深远,后来钟云舫亦傲岸孤卓不入俗流,不能说没有杨建屏人格因素的影响。杨建屏公开“包庇劣生”抵制上峰而导致革职,钟云舫因为权贵陷害而入狱,难道我们不能从中看出一些隐约的联系吗?
附:
题杨建屏学师慕庐图
时秉铎我津,善画,以荷花名,因此征诗,得相唱和,乃以包庇劣生革职去。
皇古均无造屋才,空把乾坤窍凿开,可怜子丑之会几万岁,君民不免风雨灾。有巢以来创百室,镂金刻玉施丹碧,只将堂构付儿孙,谁念幽宫当下湿。先生世代体亲慈,墓前剔出丕丕基,梅花香处儿常在,杯棬陈时母有知。堂若坊若夏屋若,恩斯勤斯鬻子斯。少陵从此基广厦,筑场弟子皆能诗。始植丰林长材沃若,继莳幽花天香活泼,离侏逞巧,公输执度。十景在望,六工咸作。翼然一亭,翛然万落,百数十步之台,一十二声之阁。大江纳而横流,曲沼漾而深凿。桐何事而栖鸾,竹无端而引鹤。将齐生死合幽明,故顺阴阳以开阖。先生乃睇其山眄其林。春啜其香,夏纳其阴,秋挹其爽,冬寝其深。好雨铿其碁,好风扬其琴,呼鹰嗾之猎,调鸟使之吟。此生只傍先人宅,空谷跫然自足音。足音之乐寻何处,爽鸠合与高人住,陶公雅自爱吾庐,孔老关心惟五父。岂知世运昌文昌,先生当出范胶庠,十年苜蓿餐他邑,千里枌榆怅夕阳。俎豆年年夫子侧,梦魂夜夜家山傍。家有风台和月榭,心有难传托之画,画之不尽托之吟,吟声日日巴山下。一人吟之景不竭,诗城日促征诗檄,王伯一诗争杜李,骚坛四面登元白。九天珠玉乱飞来,琅函金字裒成集。昨者旗招我泮宫,披图即已领春风,泷岗阡外一间屋,先生读书在其中。清风
欢迎光临 东方诗风旧坛 (http://df.xlwx.cn/old/) | Powered by Discuz! 7.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