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灵感和创意 [打印本页]

作者: 山鹰    时间: 2007-11-11 20:24     标题: 灵感和创意

 

艺术创作需要灵感,灵感作为一种特殊的思维形式,已普遍存在。科学家需要灵感,科学家钱学森强调:“我想大家在工作中也会有体会,苦思冥想不得其门,找不到道路,然而不知怎么回事,它突然来了,这就叫灵感。”艺术家更需要灵感,典型的例子是歌德创作《少年维特的烦恼》,他听到少年耶路萨冷失恋自杀的消息,灵感突发,仿佛眼前灵光一闪,立刻进入了晃惚的写作状态,直至完成小说。

然而,灵感对于诗歌,却是格外的亲睐。首先古代希腊,第一个提出“灵感“的德漠克利特以及灵感神授说的代表柏拉图,对灵感的描绘都着眼于诗。我国古代诗歌理论则常常用“神会”、“神思”、“宛若神助”、“神来之笔”、“下笔如有神”来描述灵感。“天机偶发,生意勃然,落笔趣成,多有神助”(高濂)。随着潜意识心理学的产生,人们又用潜意识理论来解释:“灵感就是潜意识酝酿成的情思猛然涌现于意识。”(朱光潜)近年来美国脑科学家和心理学家还提出了思维的大脑神经回路说认为大脑神经组成的神经回路是思维产生的生理基础,那么灵感很可能是神经回路突然接通。 “得之在 顷,积之在平日”(清·袁守定)。“才着手便煞,一放手又飘忽去。”(王夫之)现代诗人藏克家则说:“诗思来潮,半夜五更,便扭亮了小灯,急速提笔,恐怕稍迟疑诗情跑了。”

由此看来,灵感思维有以下特征:一是突发性和随机性;二不可知性(既无意识);三是感性的直觉。由于灵感的随机性和突发性; “妙手偶得”所以谓“神”助,难怪柏拉图认为灵感是神授的。由于灵感的不可知性,无意识或者潜意性,所以不能用理性的逻辑思维来剖析、分解。而只有用艺术的直觉感知,这便决定了灵感是感性的直觉。朱光潜先生说:“诗的境界上用‘直觉的知’的内容而不是‘名理的知’的内容……,诗的境界的实现都起于灵感,灵感并无若何神秘,它就是直觉,就是想象。《诗论》(inagination原谓意象的形成),也就是禅家所谓的“悟”。我想灵感更重要的特征是其创造性。这一点,稍后我们可以把灵感和诗歌创作联系起来看。

灵感与诗歌有什么特殊的关系呢?诗歌包含了丰富的感情和意蕴,孔子讲“兴观群怨”皆有感而发,刘勰思说:“人有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感是诗人的审美的感受,“感物兴象”别有“兴趣”。严羽说:“夫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然非多读书,多穷理则不能极其至,所谓不涉理路,不落言筌者,上也。诗者,吟咏性情也。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沧浪诗治·诗辩)诗歌的感性,诗歌的意象,诗歌意境和意韵,诗歌的“别材”、“非关理”无不与灵感这特异思维有不解之缘。另外诗歌内容的跳跃性和语句的精炼也需要灵感的激发和点化。我觉得一个重要的原因还在于诗歌的原创性,诗歌是在文学作品最具原创性的文体。“一切纯文字都要有诗的特质,诗比别类文学较严谨,较纯粹,较精微。”朱光潜先生的话证实了这一点。

一切文字都包含诗意,这种诗意是强调文学的趣味,而这种文学趣味并不是“千人一面,万人一腔”,而有其独特的个性,所以“人的个性是我们感觉所能感到的,世界上最高的美”(东尔尼雪夫斯基)。正是这样,诗歌以其抒情言志,谱心曲,传心声,以非常个性化的形式表现生活中真、善、美。诗是心灵之歌,它是诗人独特个性、气质和精神境界的体现,诗歌必然是独创性的文体。

佛洛伊德曾说:“所有创造者均是双重人格或矛盾的能力的综合,一方面他是有着个性生活的人,另一方面他又是一种无个性的创造程序”。艺术家当然是活生生的人,然而一旦进入创造的状态中,“他已非原来的自己,而是一个有更高意义的人,他能把在别人不自觉的心灵中的隐象赋予形体与生命”。可以说创作时他已进入潜意识的状态,已出现本意识无序状态,却也是更高的灵感状态,它激发人类集体的潜意和自我的潜意识,并且二者互相作用。因此,艺术家能创作出既是自我的独特的又是人类的共有的艺术作品,固然他创造之前“无个性的创造程序”,创造的结果也可能出现失误,导致非“应当如此”,于是他细细斟酌,再计探索,或者另辟蹊径,或反复揣摩,直至达到他心目中的“应当如此”为止。“是什么促使诗人完成完美创意呢?就是那件业已存在而未知的东西,而这东西或许即为灵感最初的撞击,故他的创造行为必然符合那灵感在他内心中所造成的振幅,尽管有些现代诗人否认灵感对于创作的重要……”(洛夫语)可见诗是灵感的产物,必然是独创的。

人与人的心灵是相通的,除了人固有的意识之外,还存在着潜意识,而潜意识又分为两种:一是“集体潜意识”,那是人类亿万年进化历程在心灵深处刻下的洛印,是人类的共性之源;另一种是“自我潜意识”那就是对未知的追求,对美好向往,对前景的预感或期待。前者是后向性的,后者前瞻性,于是诗人往往借助于直觉、直寻、感怀、暗示、拟喻、象征等意象方式,激发和沟通心灵。心灵的沟通最忌会雷同,雷同则乏味,最需要“人人心中有,人人笔下无”的审美情趣,因此诗人是可以通过灵感的激发沟通心灵的。因此柏拉图说灵感象磁石互相吸引,我觉得是可以理解的: “因为诗是一种轻飘的长着羽翼的神明的东西,不得灵感,不失去理知而陷入迷狂,就没有能力创造,就不能做诗或代神说活。”显然柏拉图的这种灵感神授有其历史的局限性,但是灵感的创造性,却是肯定的。

“诗神就象这块磁石,她首先给人灵感,得到这灵感的人们又把它传递给旁人,让旁人接上他们,悬成一条锁链。”人类的共性是“集体的潜意识”,这是他们共有的磁性,诗人的个性是“自我潜意识”,这是他人独有的磁性。诗人的创作正是这两种意识互相作用的结果:集体的潜意识如果是“人人心中有,人人笔下有”——则是互相排斥;自我的潜意识如果“人人笔下无,人人心中无”——则也是毫无吸引。只有寓个性于共性之中:“人人心中有,人人心中无”——才会互相吸引。只有有这种“创意”的诗才会互相吸引,互相传染,形成共同的文化。
                                    2006
928


作者: 山鹰    时间: 2007-11-11 20:26

放在这里让诸位看看,看后,请斑竹删去。
作者: 诗酒自娱    时间: 2007-11-12 08:25

这是对诗歌创作规律的探讨,可以转到理论版去.
作者: 老木    时间: 2007-11-12 09:19

潜心向诗,赞!
作者: 山鹰    时间: 2007-11-13 00:40

谢谢,向二位问好!
作者: 唐古拉山风语者    时间: 2007-11-13 08:54

灵感和创意是制造诗歌的两种原料.

赞同文章的观点






欢迎光临 东方诗风旧坛 (http://df.xlwx.cn/old/) Powered by Discuz!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