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律学漫谈2 :平仄与长短律、轻重律
语音除了有声调变化之外,还有轻重长短的变化。 英语俄语以轻重音为第一要素,所以英诗和俄诗有规律地安排轻重音形成节奏,其节奏律为轻重律。 希腊拉丁语以长短音为第一要素,其节奏律为长短律。 由于平仄递用能加强诗歌的音乐美,和西方节奏律有些相似,所以曾经有许多著名学者都认为,平声长而重,仄声短而轻,汉语诗歌的平仄递换相当于西方的轻重律和长短律。 这种看法完全站不住脚。 汉语有轻度的词汇重音,可它主要由词素之间的语法结构决定,如偏正式合成词〔红旗、公路……〕多为重轻式,述宾式合成词〔结果、纺纱……〕多为轻重式等等。词汇重音根本与阴阳上去四声无关,唯有变调轻声才是轻读的声调。也就是说平仄声之间根本没有轻重的对比。 汉语声调之间也有轻微的长短差别。现代语音学家白涤州用浪纹计上的声浪线计算过北京方言四声的长度,结果上声最长为488σ〔1σ=1/1000秒〕,阳平455σ次之,阴平436σ又次之,去声最短为425σ。 四声长短的差别太小,听觉几乎察觉不到,只有通过仪器的测量才能察知。这且不说,长短在平仄声里是交叉分配的,平仄系统不存在长短的正态分布。 各种声调里唯有古入声是个短促的声调。入声的促调性质在部分现代方言里保存下来了,这些方言的入声后面带有塞音,发音后迅速用塞音堵住喉咙,故而声调比较短促,如汕头、揭阳等地里的入声即是。可是也有部分方言的入声并不短促,如湘语中的长沙、益阳方言,和吴语中的温州方言的入声都不是促调。入声只是仄声中的少数,即是有促调的方言里,平仄之间也没有完全的长短对比分布。 还有很多诗论家望文生义,认为平者平也,平声是平衍的声调,仄者折也,仄声或森或降或弯曲,是曲折不平声调。平仄之间的对比是平衍声调与曲折声调的对比。 这个观点显然不正确。我们只要观察《声律学漫谈 1》例举的现代所有方言的实际调值很容易看到,平声并不全部平衍,仄声并不全部曲折,二者并无对应的正态分布。 最典型的是我们家乡益阳方言:阴平33,阳平31,上31,去11,入45。属于平声的阴平和属于仄声的去声都是平衍的声调,其余全部为有升降的声调,然而用益阳话来吟诵按原有平仄系统入律的古诗词仍然非常和谐;如果把阴平和去声看成平声,把阳平、上声和入声看成仄声,我曾经选取按照这种体系组成的诗句,吟咏起来并没有近体诗所独有的“流美婉转”的声律风格,仍然保留了拗体诗“刚健沉着”的声律效果。可见平衍和曲折并非平仄系统的本质特征。 综上所述,平仄系统根本不存在轻重对比、长短对比和平曲对比,平仄系统与轻重律、长短律和所谓“平曲律”根本无关。
[此贴子已经被古典新诗苑于2005-8-14 10:05:41编辑过]
拜读。
提上去。
欢迎光临 东方诗风旧坛 (http://df.xlwx.cn/old/) | Powered by Discuz! 7.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