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元月
东山的明月升了,
山月还知道心里事吗?
江畔的明月升了,
江月这回又照着谁呢?
海上的明月升了,
潮涨了一波连着一波。
心中也潮水涨了,
月光在波浪尖上跳跃。
柳树轻轻招了一下手,
上元的明月升了。
寻遍了满城灯火,
那人的明月在哪儿呢?
2008-02-21
上元月
东山的明月升了,
山月还知道心里事吗?
江畔的明月升了,
江月这回又照着谁呢?
海上的明月升了,
潮涨了一波连着一波。
心中也潮水涨了,
月光在波浪尖上跳跃。
柳树轻轻招了一下手,
上元的明月升了。
寻遍了满城灯火,
那人的明月在哪儿呢?
2008-02-21
诗歌的语言单独看来皆清新明媚,化用古人的也能推陈出新.只是谋篇布局似乎不够严谨,注意一些层次顺序就好.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2-23 2:09:43编辑过]
诗歌的语言单独看来皆清新明媚,化用古人的也能推陈出新.只是谋篇布局似乎不够严谨,注意一些层次顺序就好.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2-23 2:09:43编辑过]
山月江月海月,
万千心事谁解?
寻遍天涯海角,
万众遥寄冷月。
山月江月海月,
万千心事谁解?
寻遍天涯海角,
万众遥寄冷月。
简单说一下我的写作思路,并答唐版的回帖。
首先说明一下,这首诗化用了许多古人的诗句。关于诗歌的用典,记得以前我们在群里也讨论过,用典有用典的好处,因为有原句的典型意象和固有诗意可供联想和对照。 必然会令更简短的篇幅可以包含更广阔更深层次的内容。 典不在不可用,而在用得是否贴切自然,不露痕迹,是否和自己诗歌要表达的意思相融相生。
至于新诗是不是可以用典,我自己感觉是可用,传统诗文中有那么多的宝藏,完全摒弃未免可惜。但是应当注意的是,一定要用熟典。一定是大家耳熟能详的,脍炙人口的。否则就影响了一般读者对诗歌的理解,得不偿失。
其次,这首诗的情感逻辑是这样的:
东山的明月升了,
山月还知道心里事吗?—— 第一句,交待了诗歌起兴的缘由,东山月升。“还知道心里事吗?”这句问,因为有一个“还”字,应该可以让读者联想到,抒情主人公向着明月寄寓心事,可能已经很多次了。
江畔的明月升了,
江月这回又照着谁呢?—— 江畔的月升,应该就属于抒情主角看见月亮从东山升起之后不由自主的联想了。 他问江月“这回”又照谁,读者应该可以体会得到,他想的其实是江月“曾经”照过谁,是什么样的月下人让他这样久久不忘,反复想起。
海上的明月升了,
潮涨了一波连着一波。——海上月升,是抒情主体进一步的想像,也是他进一步抒发感情的开端。我想很多人看见海上月升这两句的时候都会联想到“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这两句诗,这样也就间接吐露了抒情主体的心事,点明相思之意。
心中也潮水涨了,
月光在波浪尖上跳跃。——这两句是由上面两句的思路引申出来的层层暗喻,一喻我心如海,二喻相思如潮,三喻想念的人就像那明月一样,把光辉洒满抒情主人公的内心。 读者可以想像,那是一个多么美好的人。
柳树轻轻招了一下手,
上元的明月升了。—— 这两句点明相思的时间,地点。也许是曾经有过“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温馨旖旎吧,抒情主体这时候又回到了现实之中,看到了柳,看到了月。
寻遍了满城灯火,
那人的明月在哪儿呢?—— “寻”字是为了表现抒情主人公的痴态,因为前面两节中相思之意的铺排,已经可以让读者知道,他想念的人很久不在身边了。但是明知道不可能重逢相遇,仍要寻,足见思念之专,用情之深。 结尾的一句问,也许只是一声深沉的叹息。
我的写作思路是这样的,因此唐版说谋篇布局不严谨,层次顺序不清晰,我不能同意。
呵呵,不知道我的解释能不能自圆其说?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2-23 12:01:54编辑过]
简单说一下我的写作思路,并答唐版的回帖。
首先说明一下,这首诗化用了许多古人的诗句。关于诗歌的用典,记得以前我们在群里也讨论过,用典有用典的好处,因为有原句的典型意象和固有诗意可供联想和对照。 必然会令更简短的篇幅可以包含更广阔更深层次的内容。 典不在不可用,而在用得是否贴切自然,不露痕迹,是否和自己诗歌要表达的意思相融相生。
至于新诗是不是可以用典,我自己感觉是可用,传统诗文中有那么多的宝藏,完全摒弃未免可惜。但是应当注意的是,一定要用熟典。一定是大家耳熟能详的,脍炙人口的。否则就影响了一般读者对诗歌的理解,得不偿失。
其次,这首诗的情感逻辑是这样的:
东山的明月升了,
山月还知道心里事吗?—— 第一句,交待了诗歌起兴的缘由,东山月升。“还知道心里事吗?”这句问,因为有一个“还”字,应该可以让读者联想到,抒情主人公向着明月寄寓心事,可能已经很多次了。
江畔的明月升了,
江月这回又照着谁呢?—— 江畔的月升,应该就属于抒情主角看见月亮从东山升起之后不由自主的联想了。 他问江月“这回”又照谁,读者应该可以体会得到,他想的其实是江月“曾经”照过谁,是什么样的月下人让他这样久久不忘,反复想起。
海上的明月升了,
潮涨了一波连着一波。——海上月升,是抒情主体进一步的想像,也是他进一步抒发感情的开端。我想很多人看见海上月升这两句的时候都会联想到“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这两句诗,这样也就间接吐露了抒情主体的心事,点明相思之意。
心中也潮水涨了,
月光在波浪尖上跳跃。——这两句是由上面两句的思路引申出来的层层暗喻,一喻我心如海,二喻相思如潮,三喻想念的人就像那明月一样,把光辉洒满抒情主人公的内心。 读者可以想像,那是一个多么美好的人。
柳树轻轻招了一下手,
上元的明月升了。—— 这两句点明相思的时间,地点。也许是曾经有过“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温馨旖旎吧,抒情主体这时候又回到了现实之中,看到了柳,看到了月。
寻遍了满城灯火,
那人的明月在哪儿呢?—— “寻”字是为了表现抒情主人公的痴态,因为前面两节中相思之意的铺排,已经可以让读者知道,他想念的人很久不在身边了。但是明知道不可能重逢相遇,仍要寻,足见思念之专,用情之深。 结尾的一句问,也许只是一声深沉的叹息。
我的写作思路是这样的,因此唐版说谋篇布局不严谨,层次顺序不清晰,我不能同意。
呵呵,不知道我的解释能不能自圆其说?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2-23 12:01:54编辑过]
其实这首诗原来的题目为《明月年年只相似》,现在想想,也许还是不改的好。:)
其实这首诗原来的题目为《明月年年只相似》,现在想想,也许还是不改的好。:)
<上元月>好.因为结尾点题了.
同意凤舞关于新诗用典的意见.
理解此诗的"思路历程",即诗人的心路历程.
<上元月>好.因为结尾点题了.
同意凤舞关于新诗用典的意见.
理解此诗的"思路历程",即诗人的心路历程.
看了凤版的自解,方知自己读诗还不够细。
自罚一杯。
读了之后,感觉自己还有好多书要读的呀,学习了,
这种意象诗,还是篇幅长一点比较好,空间就会更大,展示的也较全面.
先问好凤版,再谈我的见解.
风版的构思和立意自是完美得无可挑剔,但就诗的语言上,我认为太散漫了,
就头两句来说,散文化的顷向太重,
东山的明月升了,
山月还知道心里事吗
如果按此词序,似乎山月的出现太座实了,诗少了几分轻灵婉约之韵,若少了山月,读者的理解又难免会误差原意,但如果把前句的词序少作调整,使山月作了前一句的主要意象,又借着读者的阅读惯性,成了后一句的主语,像一根纽带连系着前后两句话,会不会更好呢?我试着改动如下,
升了的东山明月,
还知道(......)心事吗?
括号内容可按作者的需要添加,当然省略亦可,
这要做会不会更合适呢,
呵呵。 谢谢石兄的意见。 可能我追求的语言效果就是如同说话一般。
譬如一个人在情难自己,喃喃自语的时候,是绝对不会想到还去雕琢语言的。
诗歌也不必非得求每首每句都是诗家语。这点我很同意齐云兄意见,李白和李贺,谁是大家的风范,这很显然。:)
《上元月》真挚、淳朴、亲切。喜欢!:)
欢迎光临 东方诗风旧坛 (http://df.xlwx.cn/old/) | Powered by Discuz! 7.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