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元曲里的两面派说起〔声律学漫谈3〕
显而易见,古典格律成立的前提,是平声和仄声必定存在对立的语音性质。既然平仄声之间不存在轻与重、长与短的对立,剩下的就应当只有声调调值〔音高〕方面的对立了。 然而分析平仄调值的对立关系,是个很复杂的课题。因为近体格律成熟于隋唐时代,可隋唐原初的声调调值缺乏严谨的记录方法,现在已经无从准确考知了。随着语言的发展和方言的日趋繁杂,现代方言虽然大致上传承了原有的调类名称和汉字在各调类里面的分布,可各调类的实际调值已经发生了复杂的变化。隋唐平仄系统的调值是一定存在着鲜明对比的,可并不是所有方言都继承了这种对比。采用那种方言来研究平仄系统对比的实质,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难题。 古典格律的平仄系统有两个时期,一是平上去入的唐诗宋词体平仄系统,一是阴阳上去的元曲平仄系统。我们可以从唐诗宋词和元曲的一些特殊规定,为考察平仄系统的本质找到钥匙。 唐诗宋词平仄系统里,平声自成一类,上去入合成一类,为仄声,由此可知,上去入具有某些共有的调值特性可以与平声形成对比。 元曲系统里,入声消失,分别溶合到平上去三声里面去了,平声分化成阴平和阳平。也就是说,元曲的平声包括阴平和阳平,仄声包括上声和去声。 元曲格律里面有一些奇怪现象:在大多情况下,曲律只分平仄,阴平和阴平相通互换,上声和去声相通互换——这种对立和传统的平仄对立是完全相同的;在某些特殊情况下,上声又和平声相通,可以互换。曲律最重句尾,特别是韵尾,而正是这最紧要的地方上声又和平声相通,绝不与去声互换。 也就是说:元代的上声具有双重性质,是个两面派。 据我的研究,现代北京方言的调值可以完全合理地解释元曲里特有的声调现象。只要我们把普通话里的调值对比关系研究透彻了,就可以找到解释古典格律平仄系统的实质的钥匙了。 下一节,我将具体考察普通话里的平仄系统。
提上去。
欢迎光临 东方诗风旧坛 (http://df.xlwx.cn/old/) | Powered by Discuz! 7.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