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再论东西方计时法的差异 [打印本页]

作者: 孙逐明    时间: 2008-3-2 10:25     标题: 再论东西方计时法的差异

再论东西方计时法的差异


很多人看到东西方的计时能够相互换算,却很少有人注意到东西方计时法的差别。

 

世界上的计时法主要存在两种,一种是“物理计时法”,另一种是“历法计时法”。

 

太原科技大学曾一平先生就指出:“以一日为分界,一日以内的时间计量以‘时、分、秒’为计量系统,是微观计时系统。我们简单称为‘物理计时’。物理计时的方法已经世界统一。”〔注1〕

 

“一日以上的时间计量以‘年、月、日’或“月、日”为计量系统,是宏观计时系统。我们简单称为‘历法计时’。历法计时有许多种,世界至今没有统一。”〔注2〕

 

物理计时法是一种“时点计时法”,又可称之为“瞬时计时法”。它所记录的时间是时间轴上的一个“点”。——曾先生这样解释:“通常我们说一天内的时间,比如说‘三点十五分’,我们所指的是:从当天的0时开始,时钟走过了三小时另十五分钟,到了三点十五分的那一刻。所以三点十五分表示的是三点十五分那一时刻,或那一剎那,那一瞬时。”〔注3〕

 

“历法计时法”是一种“时段计时法”,它记录的一个时段,在时间轴上面不是一个“点”,而是一条“线段”。——曾先生是这样解释的:“但是我们说历法上的时间,比如说‘三月十五日’,我们所指的是:一年中的第三个月的第十五日这一天。如果从这一年的开始起算,到三月十五日的开始,这一年才走过了两个月零十四天。三月十五日说的是从两个月零十四天后开始的一整天。这一整天是真正的一段时间区间,而不是一个时刻,不是一剎那,不是一个瞬时。”〔注4〕

 

  “您看,三点十五分,是个时刻,瞬时,不是时间。而三月十五日,是时间段,是真正的时间,而不是时刻,不是瞬时。这个重大区别,从前您想到过吗?这是物理计时和历法计时的严重区别。”〔注5〕
  
  中国农历的干支计时法与西历计时法有所不同。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无论是宏观还是微观,干支计时法从来都不是“物理计时法”,而是彻头彻尾的“历法计时法”。农历的年月日是“历法计时法”自然不言而喻,一日之内的时和刻,也全部都是“时段计时法”,全部都是计量的“时段”,而不是“瞬间”。
  
  以“子时”为例,它指的是相当于西方计时法里的23点到凌晨1点这段时间,而根本不存在一瞬间的“子时”。干支时辰可以微分为“刻”,可无论它们微分到何种程度,它们都是“时辰”时段的的“均分”,只不过是更小的时段而已,决不是时间的“瞬间”;换言之,它们都不是时间轴上面的“点”,而是“线段”。
  
  2、西方的“历法计时法”是一种“累加时段计时法”,而干支计时法却是一种“量子化的时段计时法”。
  
  比如说西历的“1955年”,指的是:从公元一年走起,一直走到一千九百五十五年的这一年才是“1955年”,“1955年”是“1944年”以后的一整年。换言之,“累加时段计时法”计量某一时段时,需要在它前面的时段的累加数量作参数,才能准确地判断它属于哪一个时段。
  
  年是如此,月日都是如此,这就不言而喻了。  
  
  干支计时法是一种特殊的量子化时段计时法,它把时间的各个级别,都看成是长度相等的六十个时段的无限循环,每一个时段的长度是相等的,这些时段用“十天干”和“十二地支”的组合排列来表达。它们往往可以不需要前面的时段的累加作参数,可以直接用干支本身表达。
  
  纪年和计日就是这样。比如“1955年”就计做“农历乙未年”,它无需前面的时段累加作参数。日也是如此。
  
  唯有纪月和纪时隐含有时段的累加,它们的地支与序数有严格的对应关系。
  
  3、东西计时法本质上的区别还在于:西方计时法是纯粹的数学“数量”计算法,各个时间“点”或“段”之间没有“质”的区别。干支计历法则不然,无论是月日还是日时,它们的“时段”除了数量的区别之外,还有“质”的区分,每一种时段都有不同的“阴阳消涨变化”的属性〔可以参阅各种传统典籍对于干支属性的解释〕。
  
  显然,如果时段的属性周期变化能与现实吻合,干支计时法也就会有预测功能。
  
  事实也的确如此。
  
  农历的干支计历对于农事的指导作用远远超过西历是人所共知的事实。也许很少有人知道,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地球物理学家翁文波院士预测自然灾变,尤其是远程的地震预测,其正确率和精确程度〔地点、时间、地震级别〕都远远超过西方科技界的预测,引起西方科学界的惊呼。也许更少有人知道,翁文波教授并没有藉助任何现代科学仪器,仅仅利用历史数据的记载,综合运用了干支历法理论和他对质数的理解,加上一台电子计算机的计算而作出这样震惊世界的长期预测。〔注6〕
      
  干支计时法里的年月日时的关系有一点类似于物质结构的级别;分子之下是原子,原子之下是原子核和电子,再往下是量子。历史长河好像是六十种性质相同的量子连续递进的时间链,又象一连串接连不断的光子组成的光波〔按:光子也是一种量子。又:东方由干支描绘的“空间”也是有“属性”的〕所以我称它为“量子化计时法”〔把东方人的时空观称之为量子化时空观的根本原因也在这里〕。
  
  这种量子化计时法与西历计时法是各有短长的。
  
  干支计时法的最大缺点,主要在于“纪年”这个层次,没有其它参数的话,就无法知道它处在哪一个具体历史里的哪一个循环时段。史书上往往用皇帝的在位来作为辅助参数,如“乾隆清乾隆乙未年”之类;即使这样,还是无法察知它处在历史长河里面的“第几个”循环圈里面,现代人多用西历纪年用括号括起来作补充:乾隆清乾隆乙未年〔1755年〕。“纪日”也有类似的缺点,只知道干支是不知道是它初几的。
  
  它的长处很多,除了它有强大的预测功能之外,还有其它,这就不是本文讨论的课题了。
  
  
  〔注1、2、3、4、5〕见附件:
  
  物理计时和历法计时(一)——两种计时的区别〔太原科技大学 曾一平〕
  http://bbs1.people.com.cn/postDetail.do?boardId=8&id=2995843
                  

  人类认识事物和描述事物,首先要认识和描述事物存在的时间和空间。

认识时间是从观察自然周期现象开始的。白天黑夜一个周期循环,日复一日,自然就以一个昼夜作为计数时间的基本单位。一日、两日、三日数上去。但是无穷尽的数下去,不胜其繁,就失去了计数的意义。于是人们进行新的观察,人们发现了寒暑变化也是周而复始的周期现象。并且发现一个周期大致是三百六十几天。于是就把这个寒暑周期取作时间的较长单位,称作一年。这就是阳历的雏形。差不多同时,也发现月亮的形状也在作周期的变化,周期大致是三十天,于是也把月亮的变化周期取作另一个较长的时间单位,称之为月。这是阴历的雏形。到底阳历早出现,还是阴历早出现,这没有定论。各民族文化的发展过程也并不相同。本来,年和月是各自独立的时间单位,互不相关。但有些聪明人看到年稍嫌长,月稍嫌短,如能把二者联合成一体,成一个二层次的系统,就更好了。于是就产生了中国的阴阳合历。总之,阳历也好,阴历也好,阴阳合历也好,它们都是以日为基本单位,建立在日以上的宏观时间计量体系。

  人类一日的生活活动,也是多种多样的。人们也需要认识和表述一日之内的时间。人们看到白天太阳从东方升起,掠过天空,到西方落下。黑夜,天上的星辰也是从东方升起,掠过天空。西方落下。聪明人想法测量太阳和星辰掠过天球的角度用来计量一天之内的时间。也有人发现一桶水如桶底有个小洞,水会一滴滴往下滴,桶内的水位会慢慢下落。用这种方法也可计量一天之内的时间长短。测量一天内时间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但最后人们采取了比较一致的把一天分为较短时间段的方法。中国古代分一天为十二等份,称十二时辰。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亥。子时相当于现代的23时起。每一时辰相当于现在的两小时。西方人则把一天分为24等份,每份称一小时,每小时分为60分,每分分为60秒。东西方一天内的计时方法有些差异,但差异不大,且二者互换很容易。一天之内的时间计量可算作微观时间计量。

  以上简单介绍了时间的计量方法。要点是:以一日为分界,一日以内的时间计量以“时、分、秒”为计量系统,是微观计时系统。我们简单称为“物理计时”。物理计时的方法已经世界统一。

  一日以上的时间计量以“年、月、日”或“月、日”为计量系统,是宏观计时系统。我们简单称为“历法计时”。历法计时有许多种,世界至今没有统一。

  说到这里,还没有点明一天内的物理计时和一天以上的历法计时的重要区别。这个区别很重要,但是一般人却大都没有觉察到。现在请您跟着我的思路想一想。

  通常我们说一天内的时间,比如说“三点十五分”,我们所指的是:从当天的0时开始,时钟走过了三小时另十五分钟,到了三点十五分的那一刻。所以三点十五分表示的是三点十五分那一时刻,或那一剎那,那一瞬时。

  但是我们说历法上的时间,比如说“三月十五日”,我们所指的是:一年中的第三个月的第十五日这一天。如果从这一年的开始起算,到三月十五日的开始,这一年才走过了两个月零十四天。三月十五日说的是从两个月零十四天后开始的一整天。这一整天是真正的一段时间区间,而不是一个时刻,不是一剎那,不是一个瞬时。

  您看,三点十五分,是个时刻,瞬时,不是时间。而三月十五日,是时间段,是真正的时间,而不是时刻,不是瞬时。这个重大区别,从前您想到过吗?这是物理计时和历法计时的严重区别。

  正是由于这个区别,所以人们采用了不同的计数数字。物理计时用实数,历法计时用序数。实数可以用无穷多位的小数表示,有正有负还有零。而序数只能是从第一起,然后向后数,没有第0,也没有负序数。这是公元年次没有第0年,第0世纪的根本原因。通常说的公元2007年3月15日,其完整表述应该是公元第2007年第3月第15日。因为月是年下边的一个层次,所以每年的月是从序数第一开始,到该年的最后一个月序数结束。日又是月下的一个层次,所以也是从第一开始,到每月的最后一日的序数结束。

  年本来是历法的最高层次,理论上也应从第一年开始。每一种历法的制定和实行,应当都有其纪年的第一年。现在多数国家采用的格里历,即通称的公历,其第一年是现在的二千零六年前那一年。所以今年是第2007年。这个年号本来只适用于公历。对其它历法是不适用的。因为每种历法有自己的纪年法。各种历法的纪年法是各不相同的。特别是并不一定是从某个第一年开始,一直用序数排下去,一直排到现在。比如我国的传统历法夏历,过去有两种纪年法。一种是由在位皇帝随意取定某年为新年号的第一年,大多数为皇帝即位的年为第一年。但也不全如此,中间也会另改新年号,另开始新的第一年。这样,年的序数并不能衔接不断。另有一种干支纪年法,以六十干支循环纪年,但并不以六十进制,所以也没有形成六十进制的连续序数纪年的传统。况且干支纪年的开始年也没有考定。干支纪年的年的起点又有分歧。传统干支节气历以立春节气日为年的开始日,阴阳合历的夏历以其正月初一日为年的开始日。

  由此可见,“年”的计数形成各种历法的纷乱局面。用公历的公元纪年加在不同的历法上使用时应该小心谨慎,以免引起错误。用中国的干支纪年时也应小心,以免引起错误。

  公历的元年据说是以基督教耶稣的生年确定的。但近年历史学家考证出耶稣的生年在此年以前。但宗教界并不想更改公元的起始年。这样,公元元年就纯粹成为一个没有任何特殊意义的年,而是一个随意选定的开始年了。我国过去有一些学者主张取传说的黄帝开国始年为我国的纪年始年。近年也有此主张的呼吁。由于世界历史的年代表述是事关世界的大事。现代用公历纪元已形成世界多数,更改这一趋势,是否有利,值得慎重考虑。
  
  〔注解6〕翁文波的预测著作主要有:《预测论基础》《天干地支纪历与预测》以及他死后由他的学生整理的《预测学》。


作者: 孙逐明    时间: 2008-3-2 11:11

http://www.hnsdhymg.com/Article/sizhu/sizhu1/200608/1183.html

通常所说的时间计量,包含既有差别又有联系的两个内容:时间间隔和时刻。时间间隔指物质运动的两个不同状态之间所经历的时间历程。时刻则指物质的某种运动状态瞬间与时间坐标轴原点之间的时间间距。由于客观物质世界的运动过程是多种多样的,因此不可能用同一种时间单位去测量它们。






欢迎光临 东方诗风旧坛 (http://df.xlwx.cn/old/) Powered by Discuz!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