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原创] 江村小夜曲 [打印本页]

作者: 微斋先生    时间: 2008-3-5 17:05     标题: [原创] 江村小夜曲

 

         江村小夜曲

         (三步八言整齐式)

 

          有斜阳隐没在林间

          有小鸟飞停在树颠

          那青山静静地睡了

          盖上了雾做的被单

.

          有渔船栖息在岸边

          有水草摇曳在浅滩

          那小河默默地去了

          带走了喧嚣的白天

.

          有花影飘拂在窗前

          有月光洒落在枕畔

          那远人悄悄地近了

          送来了迷人的梦幻

 


作者: 唐古拉山风语者    时间: 2008-3-6 02:25

按照时间顺序,层层递进.

 

最后一句点题很委婉,柔情于甜蜜中有些感伤.

 

成熟到几乎无可挑剔的作品.

 

推荐.

 


作者: 秋水涟滟    时间: 2008-3-6 18:08

娴熟自然的文笔,一种静谧和谐,似梦似幻的氛围,与主旨恰当的合拍。也推。
作者: 凤舞九天    时间: 2008-3-7 19:55

境与意,篇与句,醇和美妙,喜欢。 精之。


作者: 梦飘飘    时间: 2008-3-8 13:33

读好诗如品甘酪。学习中。支持精华。
作者: 微斋先生    时间: 2008-3-8 16:57

谢唐古、秋水、凤舞和飘飘!


作者: 孙逐明    时间: 2008-3-8 21:24

韵味悠长。不过“有”字开头用多了,觉得累赘。三步七言如何?

 

斜阳隐没在林间
小鸟飞停在树颠
青山静静地睡了
盖上雾做的被单
.
渔船栖息在岸边
水草摇曳在浅滩
小河默默地去了
带走喧嚣的白天
.
花影飘拂在窗前
月光洒落在枕畔
远人悄悄地近了
送来迷人的梦幻

 

另外,太多的“在**”也有呆滞之嫌,或许这样?


斜阳没入了林间
小鸟儿飞停在树颠
青山静静地睡了
盖上了雾做的被单
.
渔火在岸边明灭
浅滩边摇曳着水草
小河默默地去了
带走了白天的喧嚣
.
花影在窗前飘拂
孤枕旁洒满了月光
远人悄悄地近了
送来了迷人的梦幻

 

提供一些思路,供微斋兄参考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3-8 21:26:33编辑过]


作者: 微斋先生    时间: 2008-3-9 07:59

谢孙、张二兄关注,容我思之。
作者: 但为君故    时间: 2008-10-5 13:28

欣喜,收藏。

小夜曲如此,先生诚然,非是微斋也。


作者: 但为君故    时间: 2008-10-5 14:03

          有斜阳隐没在林间;

           有小鸟飞停在树颠——

          那青山静静地睡了,

           盖上了雾做的被单。

.

 

          有渔船栖息在岸边;

           有水草摇曳在浅滩——

          那小河默默地去了,

           带走了喧嚣的白天。

.

          有花影飘拂在窗前;

           有月光洒落在枕畔——

          那远人悄悄地近了,

           送来了迷人的梦幻。

 

——我认为:诗歌提倡格律的目的,是为了使阅读者便于理解(诗歌相较于其他文体,记叙、说明、议论等容易理解意思的方法必须用的少,如何使比兴等方法浅显明白,用格律规范诗歌是必须途径,也是主要目的)。如上列,退一字把韵脚明确地标示出来,另外加上标点,使诗歌韵律明了,意思情绪显然的并列递进,也并不有损于诗歌的形式美。


作者: 三月    时间: 2008-10-9 14:17

整首诗优美舒缓,如按孙老师的改为三步七言,则于节奏上稍嫌急促,且“有XX在XX”的句式,因为移步换景,变化不同,并不显得呆板,反而有一种整齐之美。只是觉得“被单”二字稍有不美,改为“纱幔”或是其它的可好?
作者: 三月    时间: 2008-10-9 14:27

另外,我觉得如但为君故所改,也很好。整齐之中又错落有致,使形式更为丰富,更有层次。当然,各人有偏好,原作更显得沉着稳重,更能表达一种恬静舒缓的意境。


作者: 马上    时间: 2013-10-20 18:28

本帖最后由 马上 于 2013-10-20 18:42 编辑

作品曾刊于《格律体新诗》创刊号,但“中国格律体新诗论坛”未及贴出学习欣赏,故特转原作暨诸家点评赏鉴至“中国格律体新诗论坛”《王端诚专栏》以补阙如,并供学习鉴赏!
作者: 微斋先生    时间: 2013-10-20 19:45

本帖最后由 微斋先生 于 2013-10-20 20:05 编辑

几年前的旧作,承马上先生再度关注,非常感谢!

三月在11楼发表的观点,不知怎的当年我竟然未能看见;今日见此,深觉理解深刻,完全道出了我吟咏此诗的初衷。谨向她表示迟到的感谢!
此外,“纱缦”一词取代“被单”,2010年收入《枫韵集》(世界文化艺术出版社)时早已修改。





欢迎光临 东方诗风旧坛 (http://df.xlwx.cn/old/) Powered by Discuz!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