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许多现代方言里面声调的平仄归属被重组了,但仍有部分现代入声方言保留了平仄两大调类的调值对比性质。最典型的就是湘方言中的益阳方言和长沙方言,不过它们平仄对比的方式和北京话有所不同。 一、益阳方言和长沙方言里的平仄系统 益阳方言有五个调类: 平声:阴平33,阳平13。平声都结束于3度,属于中音部的调类。 仄声:上声 31,去声11,入声45。上声和去声都结束于1度,属于低音部调类;入声结束于5度,属于高音部调类。 也就是说,平声处于不高不低的中音区;而仄声不是最高就是最低,处于两个极端。平仄的对比,是中间地带与最高最低两个极端之间的对比。 长沙方言有六个调类,也与此相类似: 平声:阴平33,阳平13。阴平和阴平处在中音区。 仄声:上声42,阴去11,阳去55,入声24。上声和阴去处于低音部,阳去和入声处于高音部。 在平仄递换的律句里,中音部的平声是根中轴,它贯穿首尾,而两个极端的仄声围绕着中轴旋转,形成另一种风格的流美婉转的旋律美感。 二、隋唐四声与平仄系统考 隋唐时代的四声调值虽不可究考,但它们平仄对比的基本原则很可能与益阳长沙方言相同。这一点可以从流传下来的两首歌诀里推知: 1、“上声者厉而举”、“上聲高呼猛烈強”。〔前一句见《元和韵谱》,后一句见《康熙字典·分四聲法》,下同〕 “举”是升的意思,“高”、“厉”、“猛烈”都是指音调高亢,故上声必定是升调,且一直升到高亢的高音部,不是35就是45。 2、“平声者哀而安”、“平聲平道莫低昂”。 从“平聲平道莫低昂”来看,平声显然是一个平衍的声调。它是高平还是中平还是低平呢? ① 不可能是高平。因上声属高音部,平声就不可能是高平调,否则就会和上声归为一类; ② 也不可能是低平。因为古四声里平声可以“上去入”共组的仄声相抗衡,它所占比例最大,若为低平调,说话太低沉,不符合人的生理特征; ③ 故只可能为中平调33。“哀而安”一语也说明平声是一个柔和的、不高不低的声调。从现代入声方言来看,阴平也大都为中平调,可以相互印证。 3、“去声者清而远”、“去聲分明哀遠道”。 “清”是高的意思,“哀”是低的意思,“远”应当是指去声从高音部一直跨越到低音部而显得“久远”,故去声必定是全降调51或半高降调41。 4、“入声者直而促”“入聲短促急收藏”。 古入声以塞音归韵,是短促的声调。入声韵宋词押入声韵词牌常给人一重激或壮悲烈的感觉如《贺新郎》和《满江红》之类,故古入声应当在高音部,或为5*,或为4*。 由此推知,隋唐平仄系统也和益阳长沙方言一样,平声为中音部声调,仄声处于最高或最低两个极端。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8-22 10:59:51编辑过]
从几句口诀,推断隋唐四声调值,精彩。
欢迎光临 东方诗风旧坛 (http://df.xlwx.cn/old/) | Powered by Discuz! 7.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