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原创]艺术的熏陶 思想的启迪——参观《抗战岁月》木刻展 [打印本页]

作者: 诗酒自娱    时间: 2005-8-29 13:38     标题: [原创]艺术的熏陶 思想的启迪——参观《抗战岁月》木刻展

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本市举办了《抗战岁月》木刻展览。这是个秋雨霏霏的日子,我走进新建的市博物馆。那一百多幅以抗日战争为背景,浸透了的画家们心血的珍贵木刻原作,经过了漫长的岁月,仍然散发着油墨的芳香。一幅幅画面弥漫着滚滚硝烟,又把我带回那烽火连天的战场,使我感受到那时祖国的深重灾难。静静的展厅里又响起父辈祖辈痛苦的呻吟和愤怒的呐喊。“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每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热血沸腾的救亡图存之歌,在我的心中回旋。 新文化运动的旗手鲁迅先生,生前极力倡导新兴版画,培养了大批版画人才,产生了不少优秀作品。抗日战争爆发以后,新兴版画运动的中心便由上海转移到重庆和延安,南北呼应,形成了一场声势更为浩大的硕果累累、影响深远的艺术运动。仅在重庆,几年间举办的版画展览上百次,展出的作品数以万计,使版画成为群众习见的艺术品,版画运动大后方文化生活的重要内容。 这次展出的20多为版画家的150多幅作品,大多数是当年创作的精品。有作品参展的20多位画家,都是木刻运动的精英,有的已经作古,尚在人间的无不年届髦耋。面对他们留下的珍贵文化遗产,不由肃然起敬。 王琦先生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顾问、中国版画家协会主席,是木刻运动的一员骁将。他是宜宾人,曾在重庆治平中学求学。抗战期间先后在重庆担任《新蜀报》的"半月木刻"、《新华日报》的"木刻阵线"、《国民公报》的"木刻 研究"三种副刊的主编。 1942年1月,为响应国际反侵略运动周纪念活动。 参加起草中国 木刻家致苏、英、美木刻家信三封,分别在《新蜀报》发表,起到很好的宣传作用。 他这次的展品达41幅之多,既多且好。通过他那些小尺寸的画幅,我看到的是当年前线和后方广阔的战斗和日常生活场景:“肉弹战士”为国捐躯,日寇对中国百姓的“野蛮屠杀”,他们炮火造成的“一片废墟”,而我们人民坚强不屈,仍然 “在废墟上生活”,在街头“听讲演”,一队队新兵“待发”,农民在田间“抢收”,工人在“开山”,“挖防空洞”(括号内均为画题,下同)...... 林军先生则是新木刻运动在解放区的代表人物,也是一位成就很高的老版画家,解放后一直在重庆工作。他的两组作品,一为《血与火》,直接反映了英勇的军民在前线同敌人的战斗情景,甚至是“激战”的场面;一为《陕甘宁部队生产建设》,有热火朝天的“工地的早晨”,有“一个老红军的试验田”,有“得闲采野菜”的闲情......特别令人钦佩的是,林军先生是坚持抗战题材数十年不丢的画家,一直到1993年,他还创作了《新四军女杰陈少敏》,描绘了她跨马飞驰的英姿。 展出的优秀作品真是太多了,让人目不暇给,无法尽数。在此只略述一二吧。 一进展览大厅,给人以强烈视觉冲击力的就是裴天林先生今年特地为抗战胜利50周年创作的巨幅木刻《日出东方》(250X150CM),气势恢弘,大义凛然:以延安宝塔山为背景,以毛泽东同志为中心,并排站立着身着戎装的中共领袖和名将。他们一个个目光炯炯,显示出坚强的意志、必胜的信心,好似铜墙铁壁,坚不可摧。他们正是中华民族在危亡之中的中流砥柱。 著名木刻家彦涵先生的名作《当敌人搜山的时候》堪称绝唱。彦涵的作品《当敌人搜山的时候》虽然在构图和人物动态上有些戏剧化的成分,但我们仍然能感受到作者是这一事件的目击者,或是有着类似的生活经验。因为从构图和取景的角度来看,作者仿佛就站在画中人物的背后,亲自经历了敌人搜山的那一时刻。我站在画前,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那战斗一触即发的紧张气氛。 而柯克的《在高高的山冈上,有我们无数的好兄弟》明显是从《游击队歌》获得创作灵感的又一幅气壮山河的力作:丛山峻岭,壑深林密,云雾缭绕。这不是世外桃源,没有牧歌唱晚,这里是人民群众的宝地,游击健儿的掩体,这里也是敌人钻不出去的迷阵,是他们必然葬身的坟场。这里,响彻了愤怒的呼号,这里,回荡着战斗的歌唱。这里有多少动人的故事,将世世代代永远流传...... 展览还有一个鲜明的特点,也体现了主办者的深意,这就是特地选用了部分解放后的抗战题材木刻作品以及程勉为纪念抗战胜利50周年创作的《南京的大屠杀组画》,使展览的内容更加深厚,具有了更加凝重的现实意义。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联系到至今日本还有一小撮军国主义分子及其徒子徒孙,不甘心当年的失败,不承认侵略罪行,还在干着一系列伤害中国和亚洲人民感情的蠢事,我以为,我们的作家、艺术家还应该向抗战木刻艺术家们学习,决不放下手中的笔,还必须以高度的责任感,继续搜集挖掘,站在新的高度,从不同的角度,创作各种体裁的反映抗日战争的文学艺术作品。 参观这个展览,是一个难得的机会。读到这些珍贵的作品,我不仅大开眼界,得到了艺术的熏陶,而且受到了历史的教育和思想的启迪。 走出博物馆,还是雨脚斜飞,眼前却一片阳光。


作者: 冷月轻影    时间: 2005-8-29 22:34

纪念抗战胜利六十周年,有很多不同题材的作品呢。

我喜欢看电影,尤其是关于表现游击队的地雷战,地道战之类的黑白片。

雕刻精工细作,表达形象生动。






欢迎光临 东方诗风旧坛 (http://df.xlwx.cn/old/) Powered by Discuz!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