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转帖]诗人常燕生 [打印本页]

作者: 诗酒自娱    时间: 2005-10-10 17:51     标题: [转帖]诗人常燕生

诗人常燕生

马斗全

题目所以作《诗人常燕生》,是因为常燕生首先是一位思想家、政治家和社会活动家,其次是作为学者的历史学家、哲学家等,最后才是诗人。本文主要从诗人角度来谈常燕生。

常燕生,山西榆次人,光绪二十六年(1898)生,名乃悳,因出生于燕京,字燕生,以字行。榆次常家为山右望族,优秀文人很多。常燕生自幼受其家族文化渊源之影响,而为其家特杰出之文人。先后在燕京、河南、山西、齐鲁、四川等大学任过教,著述极多。据说榆次常家庄园听雨楼藏有一部《常燕生全集》,不知何时刊刻,抑或为稿本,总归未传之于世。1967年台湾文海出版社出版了《常燕生先生遗集》,精装七大册,收有其《岭上白云斋诗存》,并附有与其前妻赵娴清女士唱和诗《影鸾剩草》和与第二个妻子萧碧梧女士唱和诗《泪眼看云集》。

关于常燕生的诗,著名诗人吴宓曾有高度评价,抄如下:

按常燕生君,实今世中国旧诗作者之翘楚。以吾所知,自吴芳吉君殁后,其诗材料精湛,技术工熟,而特具爱国之热诚,足能发扬民族志气者,惟有(一)常乃悳君,(二)王越君,其次则(三)王荫南君而已。……常君曾为《翁将军歌》及《论新诗》二篇,又有《故都赋》,皆与《山西少年歌》异曲而同工。此歌内容及辞句,实熔铸群经全史及诸多诗文集学案。凡熟读故籍,而念念不忘中华民族光荣璀灿之历史文化者,读此类诗,几于每字每句,如逢故人,如温好梦,如记前游,如观旧友,有左右逢源之乐。其句包融铸造之功实可称,而气势雄浑,风格遒上,尤常君诗之特质也。

以上见《跋常燕生〈山西少年歌〉》。吴宓认为,当世诗人中,最优秀者当推常燕生。

常燕生的诗,虽是学人之诗,但因其人又为深沉的爱国者和极富感情者,所以同时又为诗人之诗。诗中最感人的是他的爱国热情和仁者品质。这里略举其几首五言律和七言律诗:

寂寞生忧疾,端居损岁年。永怀千里月,独立五更天。雾露残春草,风花入旧弦。万方兵气动,吾道欲何先?

一雨知春意,频年客异乡。已惊心事变,渐畏鬓毛霜。儿女千行泪,风云百战场。哀时闻爆竹,独立向苍苍。

避乱初迁室,辞官更入山。共携家国泪,来上北南关。野鸟殊寥落,溪云任住还。岂知天地外,兵火满人寰。

独立飘摇愧此身,一帆重走浦江滨。五年行脚缘何事,一片飞愁送了人。哀乐自关天性在,风云终觉物华新。儒冠此日休垂涕,回首苍生泪已频。

清谈古有王夷甫,惜阴今无陶士行。何日麾兵收大岘,空教坐泣向新亭。投鞭河水终难断,起舞鸡声又一鸣。已有徙戎见远论,莫将非战误苍生。

嗷嘈天气如新暑,寂寞心情似晚秋。万卷等身还覆瓿,一灯相对怕登楼。沧桑旧梦从头忆,哀乐中年到此休。尚有关心一事在,插天烽火正徐州。

诗句的工稳雅健,笔调的从容深沉,尤其是诗中所表露的忧国情怀,足见一个大诗人气象。

常燕生律诗精到如此,而歌行最见功力。所以吴宓给《山西少年歌》等歌行以很高评价。如《翁将军歌》,系“九一八”事变第二年,常燕生感于抗日将领翁照垣事而作。这首诗深沉慷慨,极有气势,至今读来仍非常感人,吴宓当年读后认为“气格高古,旨意正大,深厚而沉雄,通体精炼,无懈可击”,并说:“统观九一八后两年中南北各地叙记国难之佳篇,应以常君此歌为首选。”如此之诗,谁能相信出自三十四岁的年轻诗人之手。常燕生是一个坚决的抗战者,集中抗战之作极多。他对抗战一直抱有必胜的信心,1942年即撰《战后国策研究序论》,考虑胜利后的国家建设和大政方针。

常燕生曾说:“一个人,尤其搞政治的人,假如没有一点淡泊的精神,就不会有伟大的胸怀,更梦想不到什么叫做民胞物与;一朝揽得政权,就只认得官位,利禄,权势,等而下之,就只知争权夺利而已。”又曾说过:“豪华不仅容易使人堕落,也容易束缚着人的自由。”于此可见其志趣与立身的准则。他虽出身名门,又为名人,且为国府委员,但生活一直很艰苦,甚至不免穷困。1938年夏,第一届参政会于汉口首次集会,郑振文因出席中国青年党第九次全代会莅汉,与常燕生同寓一室。时当酷暑,常燕生老穿一件旧纺绸长衫出席会议,汗流浃背,衫上已汗迹斑斑。郑振文劝他更衣,他回答说“仅此一袭而已”!郑乃解衣衣之,常燕生欣然接受,并借郑的扇子一用。郑戏为叮咛道:此扇书画俱佳,千万不要遗失!谁知晚上回来,扇子果真给丢了。郑要他以诗做偿,常燕生因有《郑子索扇歌》歌行一首。参加中央政府会议,不但没有衣冠楚楚,而且只有一身旧衣服,可见他是何等清贫。难怪妻子不免饥寒,去世后须靠有关方面拨款才得安葬。吴宓《悼诗人常乃悳先生》:“常氏平日生活俭约,毫无积蓄,身后极为萧条。邓主席立拨治丧费三千万元(旧币)云云。”于此可见常燕生的诗人气质。清正守德,方为真正的诗人。

一代最优秀的诗人,后来却一直不为人知,主要因为政治原因。常燕生作为中国青年党的代表,入阁为政务委员,以至任国府委员。但他是一位国家主义者,对共产党持反对态度。在当年的文坛,他又是亲胡适而疏鲁迅的。毛泽东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中谈到,有人发表议论说:“举起你的左手打倒帝国主义,举起你的右手打倒共产党。”指的便是常燕生。其次因为他的诗集当年未得行世,所以只在诗界极有名而不为一般读者所知。当时与常燕生交往的,多为著名诗人。在他辞世二十年后,《常燕生先生遗集》才得于台湾出版。不知因为不了解其价值,还是经费紧张舍不得花钱,总之山西全省只购有一部,存山西大学图书馆。而且若非山西大学历史系几位教授力争,连这一部也不可能购进。一代文化名人,生前为国为民积劳而悲怆,身后亦何其寂寞。

常燕生的最后十年时光,是在成都度过的。他1938年就聘于四川大学,在历史系教历史哲学。1947年参加国民政府有关会议,由上海返成都,遇水灾而染疾,日益转剧,旧历七月廿六日晨逝世。

常燕生逝世之次日,作为国民政府主席的蒋介石即致电唁其家属。郑凌苍《常燕生先生逝世经过》说:“一颗彗星陨落了!一代的巨人——我们底大思想家、哲学家、史学家、文学家、政治家的常燕生先生逝世了!当这个最不幸的恶耗传出后,真使人要不相信如此一个为群伦所宗仰的哲人竟是如此飘忽地就结束了他智慧而光华灿烂的生命……”成都有关方面为常燕生举行追悼会。随后国民政府又于南京召开大型追悼会。主祭人曾琦该日日记记曰:“民国三十六年八月十七日上午九时,赴华侨所,为常燕生追悼会主祭,到同志及来宾数百人。蒋主席派文官长吴达铨致祭,政府中人到者有张群、于右任、白崇禧、徐傅霖、邵力子、吴铁城、陈立夫、王世杰、张历生、谢冠生、吴忠信、洪澜友……等,予致词略谓:‘燕生学问渊博,确为中国一大思想家。其所发表者,尚不及所蕴蓄十分之一,故其逝世,不独一党之损失,实为全国之损失。’”黄欣周《敬悼常老师》之文云:“常老师的学识,渊深赅博,系统整然,与一般所谓专家学者,迥不相同。他治学的范围,遍及历史学,社会学,哲学,文艺,及自然科学各部门,就是诸子百家,诗词歌赋,他亦无不精通。他是史学家,社会学家,哲学家,也是政治家,革命家,大诗人。太史公所谓‘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只有常老师可以当之无愧。在今天的中国,能够融汇古今中外各种学说之长,另创思想体系,并且又站在堂堂祖国阵线上独立作战的文化斗士,似乎还只有常老师一人。”李满康《常燕生先生言行之一斑》也说:“常先生之学德,不独为本党同志不易多觌,即求之今日中国之朝野,亦难见其俦。”

如此诗人,享年还不到五十岁,是诗坛之不幸。世人知者不多,是诗人之不幸。但这无碍其为大诗人。真正的诗人,诗坛和历史是不会遗忘的。半个世纪后,常燕生如今逐渐受到文化界和诗词界的关注,是历史的必然。






欢迎光临 东方诗风旧坛 (http://df.xlwx.cn/old/) Powered by Discuz!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