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深秋,深巷。
没有阳光,风又重又冷,
和笛声一样。
二、
我走得很慢。
我带着很多东西,
一支竹笛,一把二胡,一把琵琶,
还有一个大大的袋子。
三、
这里没有人,
放下嘴边的笛子,
于是巷子里,只剩下又重又冷的风。
四、
一片叶子,落在肩上。
捏起来,放在眼前。
是一叶梧桐,
还没焦枯,应该是青中泛黄的颜色。
五、
走出巷子,
人渐渐地多了起来。
又拿起笛子,吹得是《姑苏行》。
笛声轻快,明丽,
我想给行人带来一些春意。
六、
有人在我袋子里放了一样东西。
摸了一下,温暖的,是一枚铜板。
我没有说谢。
七、
拿起笛子,继续吹。
姑苏,是一个美丽的地方,
年轻时,常常去,
一路上,有朴素的船娘和妖冶的荷花。
八、
走累了,
在马路边坐下。
咳嗽起来,
少时落下的病候,一入秋,便会发作,
这次,似乎比往年都要重一些。
九、
一群孩子围过来,
摸着我身上的乐器,问这问那。
老伯伯,你能拉一下这个吗?
我说着说可以。
我们都没有钱啊?
孩子有些担心。
我笑了。
十、
取下二胡,拉得是一首武曲。
以前叫做《听松》,最近我叫它《听宋》。
我喜欢岳飞。
孩子们听得很认真。
十一、
仿佛刚从战场上杀敌回来,
竟然拉出了一身汗。
孩子问:拉完了吗?
我点了点头。
他们又问:你拉得好吗?
我微微一笑。
十二、
下雨了,
星星点点。
孩子散去了,
我站起来,继续走。
十三、
年轻时,喜欢雨,
无事总喜欢到雨里走走。
现在,雨打在脸上,有些象针。
十四、
老哥,
到店里躲一躲雨来。
是董二娘的声音,
她的面馆很小,没有名字。
十五、
不愿到她店里去,
我欠她的太多了,
但我知道,自己不得不去。
十六、
店子里还没有到秋天。
她照例下了一碗牛肉面,
照例不收钱,只需给客人们弹首曲子。
十七、
这次,弹的是琵琶曲《大浪淘沙》。
弹完之后,鼓掌的只有董二娘一个人。
我知道,听的也只有她一个。
她的生意大多数时候并不是很好。
十八、
董二娘,
小时候就住外婆家的隔壁。
那时候,我叫她琴儿。
十九、
出了店门,
我把那枚铜钱给了她。
一个女人,拖四个孩子不容易。
二十、
雨停了,
路有些滑,我走得很慢很慢。
饶是如此,还是摔了一下。
幸好,琴一样都没摔坏。
二十一、
哪里传来锣鼓声?
隐隐的,仿佛来自遥远的童年。
循声走去。
没错,确是道家音乐。
二十二、
儿时,我象一朵花,
是这种音乐,象水一样,灌溉我长大。
浇水的是师父,
临死,他才告诉我,
我是他的亲生儿子。
二十三、
曾经恨他,
为什么要把一切都掩盖起来,
用孤独,甚至冷酷。
直到现在,才慢慢地懂了,
人生,真得有太多太多的无奈。
二十四、
走近了,问了门人,
得知那是道家乐师在排练,
杨先生要组织他们去上海演出。
二十五、
我说想进去听听,
门人说我是乞丐,不让进。
我说认识杨先生,
他冷笑一声,要我等杨先生回来。
二十六、
并不十分责怪他,
天下的门子都是一样。
但我真的不是乞丐,
从未伸手讨过,也从未开口要过。
二十七、
我也真的认识杨先生。
他叫杨荫浏,向我学过几天琴。
后来弃学了。
他一直没告诉我原因。
但我知道,是父母怕他将来会象我一样。
二十八、
下次再来吧,
不愿面对门子那扫帚般的目光。
继续走自己的路。
去哪里呢?
二十九、
漫无目标地走了几条街,
渐渐地晚了。
对于我来说,
白天和黑夜没有太多的区别。
自己本来就看不见。
三十、
去哪里呢?
在一个十字路口,又站住了。
无锡的交通其实很方便,
有公车,有人力车,去哪都可以。
可我常常茫然无措。
三十一、
不想回家。
那里除了冷寞,一无所有。
听说,真正的家里四季如春。
三十二、
听到了细小入微的水声。
——惠山泉,
不知不觉,
脚步把我带到了这个熟悉的地方。
三十三、
如果无锡还有一处干净,
那么一定是这里。
这里的水象记忆一样透明。
三十四、
放下胡琴,放下笛子,
放下琵琶,放下袋子,
一下子轻松了许多。
蹲下去,本来想洗个脸,
想想脸上的风尘,想想这水的纯净,
想想虚弱的身子,想想这水的冰冷,
我停住了。
三十五、
呆呆地蹲在水边,
象一只瑟缩的老鸦。
三十六、
一阵风吹来,
猛烈地咳嗽了几声,
一股腥味涌上喉咙。
大夫说过,
这病若不早治,
恐怕来日不会很多了。
三十七、
我不想死,
可是我没有钱。
不得不承认,
有时候,钱和生命一样重要。
三十八、
脚有些麻,
站起来,找一块石头坐下。
我拿起了胡琴。
三十九、
与别的二胡不同,
它配的是两根很粗的丝弦。
这种琴不太好拉。
握着琴把,
它就象握着一只故人的手。
四十、
一声长叹,
还是那支依心曲。
这支曲子,藏在流年深处。
四十一、
琴弓,
象一把锯子,锯开了琴筒。
音符象水一样,
缓缓淌了出来。
四十二、
琴弓,
象一把锯子,锯开了黑暗。
一轮明月,时而在乌云里奔波,
时而在旋涡中挣扎。
四十三、
琴弓,
象一把锯子,
在心头来回地拉......
四十四、
不知过了多久,
往事还在,明月还在,
涟漪、旋涡、伤口都还在,
曲子却终了。
四十五、
一手握琴,一手持弓,
坐在那里,我如同雕塑。
眼看着往事和明月随着流水,
渐渐地消散,消失。
四十六、
当一切重归黑暗的时候,
脸,湿润了。
瞎子,
其实也会流泪的。
四十七、
我不知道,许多年后,
杨荫浏会这支曲子改叫做《二泉映月》,
并把它介绍给了世人。
四十八、
我也不知道,
指挥家小泽征二会为它痛哭流涕,
说这支曲子要跪下来听。
四十九、
我更不知道,后来的人们,
把我称为本世纪最伟大的音乐家之一。
他们很痛惜没能留住我另外的两三百首曲子。
五十、
其实,
知道了又如何。
那些身后的事,对于生前的我,
一点用处都没有。
2005-10-15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1-6 1:58:08编辑过]
愈读愈悲,到最后,阿炳已成所有苦难艺术家的代表。
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古今中外又多少艺术家是这样的啊。
唐古这首,取材,表现都好。推荐。
有长歌当哭之感。活着的人不懂珍惜。
心疼如斯,加精了。
苦难,也许是人生里经常要面对的东西,苦难是残酷不美的,然而从苦难的土壤中开出的花朵,往往却是无比的芬芳和绚丽。《二泉映月》就是从瞎子阿炳的苦难人生当中开出的一朵无比美丽的奇葩。美的艺术固然能够感染人,艺术家的人生经历更能够给人以心灵的震撼。它震撼了诗人丰富纤细敏感的心,于是有了《无锡往事》这样的一篇作品。
在这篇作品里面,诗人以自述的形式去深切体会阿炳孤苦及坚韧的情感。淡淡的叙说,很动人。阿炳生存环境的恶劣和艰难,对人生境遇的无奈过后的达观和超脱,对音乐的始终如一的挚爱,都随着诗人平静而略显凝重的叙述一一昭显出来。最后几节的感叹,其实是诗人的而并非阿炳的,因为承载了作者的感慨和深思而极具分量。让人想起杜甫的诗句:“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也让人想起贝多芬,想起莫扎特,生前也都是在苦难中孕育出新美的花朵,赠与全人类永久的精神食粮,以其优秀的艺术作品和坎坷的人生经历,不知还将陶冶多少人,感动多少人,鼓舞多少人。
唐古的这篇诗作,语言和以前的作品略有不同,少了一些轻灵飘逸,多了一些平实和厚重。可见诗歌的表现方式永远是和它要表现的内容息息相关的。对于诗意以及诗歌灵魂的充实和丰满,往往平实的表达更能够给人以深刻的感染和共鸣。
我们欣赏诗,有时候是诗中一些精彩的语句、制造的情境让人爱不释手;有时候是诗歌整体所表现的思想情感让人久久难忘,反复吟味。对于写作者来说,后者应该说是更难达到的境界。唐古的这首诗就属于后者,由此可以见到诗人的不断进步。期待着唐古更多更好的作品问世。
我很少写特别长的诗,尽量长话短说。除了技术上的考量之外,主要是怕读的人麻烦。特别是心浮气燥的网络上,很少有人愿意读长诗的。
阿炳,非长诗不足以写完他的动人,我勉力写之,为的是向他致一份敬意,也算是长期免费听其作品后,给予他的报答。发出来原以为难得会有人读的,就是有人读也不大可能有人读完的。现在看来,还是有几个人读了并且读完的,这里对以上诗友表示感谢。
特别是小宋读完之后,还能花费宝贵的时间写么长的评论,让人萌生请客的冲动。 一并谢过。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10-18 18:51:28编辑过]
凤版评得真好,唐版不请客真的过不去。
[em01][em01][em01]发不发是自己的事情,读不读是别人的事情,如果不写,别人如何可以读到?如果读了不回,写者怎么知道你读过?
确实不错,生前人管不了身后事!除了阿炳,还有很多的诗人,学者,真正的公仆,不都是在逝去之后才得到重视吗?现实当中,又有多少人可以做到珍惜眼前的东西?!
很少听二胡,觉得太凄凉,不过很久以前就有一盘“二泉映月”的带子。
“有一段时间里,夜夜的听二泉,那胡琴就轻轻的拉,缓缓的割,却要在人的心上割出印痕来。遂有了写写二泉写写阿炳的冲动,然怯于其深刻与厚重,终究没敢去触碰”--昨夜里和凤舞聊起曲子聊起二泉。
索性,凤将唐古《无锡往事》提了起来。
--诗歌以小节串联,字长情长,却是唐古一直以来的风格。这首总计五十小节,如唐古言“阿炳,非长诗不足以写完他的动人”,然,点头并喜欢。
于诗者对阿炳对曲子的参悟也好诗作本身的技术含量也好,一读再读罢,与诸友一道表示褒扬和赞赏。
再觉得若将二胡版的二泉贴上做背景,将给阿炳牵引竹杖的女人稍作描摹,将阿炳的向上有所勾勒......一相情愿的认为就更完美了。当然,也许就别一个基调了。
少年时候落下的“病后”,这个该叫“诟病”?
哈,又逮到一个:指挥家小泽征“二”?
好诗,妒忌得踢上一脚!
这首写得不错.将诗歌的语言和本诗中的主题融合的不错.
这首诗,让我想起了古龙的文字。
握手!
欢迎光临 东方诗风旧坛 (http://df.xlwx.cn/old/) | Powered by Discuz! 7.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