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童心孕育的诗情
[打印本页]
作者:
卜白
时间:
2005-2-27 16:24
标题:
童心孕育的诗情
本帖最后由 卜白 于 2012-7-22 10:46 编辑
童心孕育的诗情
——卜白的诗集《风与童话》赏析
</p>
作者:孜慕
孩童之心单纯率真,犹如冰雪纯洁晶莹。孩童善于幻想,富于同情,心怀烂漫,感触纤敏。他们的审美意识首先来自母亲无私的关爱,其次来自翩飞的蝴蝶、啼鸣的小鸟、闪烁的星光、飘浮的白云……。母爱和大自然赋予了他们特有的审美眼光,应该说,他们是世界上最懂美、最懂爱的人。在孩子们的眼里,一切都是截然分明的;黑绝不是白,丑绝不是美,恶绝不是善。由于涉世未深、阅历不足,他们对有些事物也许难辨真伪,但一旦发现遭受了蒙骗,他们的痛苦比谁都深,对骗子的鞭挞比谁都狠!
十年前读到严希的诗集《风与童话》,不由得生出以上感慨;今天再次翻阅这本已开始泛黄的诗集,情不自禁地写下了后面的文字——
打开诗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只旋舞的《流萤》:“暗夜里/一弯又一弯/淡蓝的弧/在小提琴E弦上/奏出一支/梦幻圆舞曲//多美的微弱呵/ ——为我瞩目的/生命之旋律”。这首衍生于童年记忆的小诗,不正是一只在黑夜中闪烁着生命之光的流萤吗?它告诉我们:只要是生命谱写的旋律,再弱小也是美丽的,再轻微也是凝重的。诗人选择这首诗作为开篇,是对诗集作出的最好注脚。
标题被选作书名的《风与童话》,出句同样源于童年的记忆:“儿时/我曾躲在葡萄架下/等待牛郎织女/在鹊桥上重逢”。诗人成年后,他“又来到葡萄架下/等待一片片绿叶/送来一缕缕清风”。等待的场景依旧,等待的对象已变,而儿时“等到的/是一个幽深的失望/和一个/色彩斑斓的梦”的感觉,至今萦绕心间。儿时美好的愿望在夜色中破灭了,而在现实中等待的实惠已经实现:“此刻,风/已经为我/揩去了汗水/揩去了热闷”。诗人写到这里,掉转笔锋,甩出一个设问句:“能因此而摒弃童话么?”——亲爱的读者,在我们的社会日益物化的今天,对此你会作出怎样的回答呢?——“不,不能/风只能给我带来/片刻的慰籍/而童话/将会使我得到/生命的永恒”。诗人以斩钉截铁的语气告诉我们:儿时的美好愿望通过童话已在诗人心中深深扎下了根,它虽然虚幻,虽然遥不可及,但可以使诗人获得生命的永恒。这首诗融叙事、抒情、议论于一炉,构思独特,风格清新,寓意深刻,艺术地表现了诗人始终不渝的精神追求。
依靠童话精神而生存的诗人,并非每天仰望星空作沉迷状,为了实现美好愿望,他决心作出不懈努力,奉献出全部能量。为了“永远温暖人们的心”,他甘愿经苦难、洒热汗、献乳汁,而不愿做撕扯白帆的海浪、浑浊不堪的江河、祈求上苍的小溪和意志薄弱的湖水。(《温泉的自白》)为了融入孩子们的生活,为了给孩子们带来欢乐,他希望做池塘边的一块瓦片,让“活泼泼的小手”把他掷向水面,以便在水面上“孩子般地/跳跃向前”,即使最后沉没了,也无悔无怨。(《我希望我是一块瓦片》)为了向世人昭示他追求真理的坚定和执着,他《握着一支黑色的笔》,力透纸背地写道:“也许我永远到不了彼岸/但我绝不会在中途返航/那每天从海上升起的红日/不正是探索者壮丽的死亡?”
诗人知道,在漫漫红尘中,“喧闹的人群”如同“密密的森林”,不同的生命有着不同的造型:“A——粗壮、挺拔、繁茂/B——低矮、弯曲、凋零”。而要不沦为后者,就要时刻不忘“母亲正凭栏凝望我的背影”,(《生命的造型》)就要“把妈妈的话镌刻在心/……不仅常常洗手/而且常常洗心”。(《妈妈》)
诗人还知道,行走在人生旅途,不能没有对亲情、爱情、友情的歌吟,它们像阳光、春风和雨露,可以温暖生命、蓬勃青春、滋润心灵。于是,诗人在对往事的回忆中再现了《妈妈》的慈祥,在中秋的月光里抒发了《怀弟》的柔情;在大雁南飞时倾诉了对妻子的《思念》;在游《小孤山》之后寄出了对朋友的祝福……。在这些诗篇中,诗人春水般的情感在字里行间涓涓流淌,人们从中再次看到了一颗皎洁如月、纯净如雪、晶莹如玉的童心。
人类自诞生的那天起,就一直与苦难相伴,不仅要承担大自然带来的灾难,还要承担人与人之间不和谐造成的苦难。《风与童话》中有些诗是以人类苦难命运为题材的,这些诗既饱含着诗人的眼泪,也沸腾着诗人的热血。笔者以为,诗人之所以写下多篇这样的作品,依然是童心使然;只有童心不泯,才会对人类苦难始终保持着超乎常人的敏感;只有爱心永远,才会对遭受苦难者始终怀有同情之心。
《文革纪事·焚稿》,通过对飘飞在空中的稿纸灰烬的描述,控诉了“文化大革命”革文化之命的罪行。全诗寥寥九行,但营造出来的悲剧氛围异常浓重。诗的最后三句“诗的魂灵啊/大地不能容你/天空能容你么?”撕心裂肺,催人泪下,将这场人间悲剧深深烙在了读者心中。《文革纪事·诗人之死》,用白雪般的语言、童话般的风格,描述了一位卧病牛棚的诗人在孩子们堆雪人的快乐中含笑而逝的情景。由于象征手法的运用,这首诗的思想内存很大,既再现了“文革”时期知识分子遭受迫害的情景,又表达了世界定会变得纯真美善的理想和信念。《悼张志新烈士》也是取材于“文革”事件的悲愤之作。诗人认为,张志新是当代的江姐,是为了追求真理而英勇献身的女英雄;她的鲜血绝不能白流,否则,“忠臣难忍,奸雄难灭!”
诗人自幼培育起来的善美之心,使他的诗从不表现沮丧和失望。他坚信:冬天来了春天不会太远,“有生的意志就有生的希望”。《海潮般的轰响》通过对严冬过后获得新生的枯枝的描写,告诉人们一个哲理:“在苦难中孕育的新生命”,定会诞生的非常漂亮!在这首诗中,诗人对“整个冬日吞食着/寒风、冰雪、冷漠的目光/不分昼夜咀嚼着/孤独和凄凉”的枯枝,给予了满腔同情;对其因春天来临而“爆出了鹅黄”,表现出了极大的振奋。这首诗充分体现了诗人的人文主义情怀。他多么希望人世间寒冬不再,春天常驻啊!于是,他在《捉蝴蝶》里向人们呼唤:“让我们/把每一个美丽的梦/都变成蝴蝶吧/那样/春天就会/永远伴随着我们。”
和大自然一样,人生也有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如果说烂漫的童年是春,那么沉思的中年就是秋。诗人在出版这本诗集的时候,虽然只有30多岁,但他那富含哲理的诗篇告诉我们,他的思想已经提前进入了人生之秋。诗集中的《海》、《桃花溪》、《星火小集》、《在台历上写下的》、《洒在江面上的思絮》等诗,虽然篇幅短小,有的甚至两句成诗,但由于凝聚了诗人对社会、对人生的认知和思索,显得情感厚重、思想深刻。从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诗人从幼稚走向成熟、从蒙昧走向觉醒的心灵轨迹。其强烈的思辨色彩使许多诗句成为警世、醒世之言,让人难以忘怀。
最后,让我们来看看诗人为黄山人字瀑所题的诗吧——“不要这样看着我/我不是风景/我是人//我头顶蓝天/我脚踩大地/我背靠高山/我面向森林//我的肝胆透明/我的情感汹涌/我的脚步铿锵/我的力量无穷//我来自鲜红的太阳/我来自蔚蓝的海洋/我有海洋一般的胸襟/我有太阳一样的思想//我为荡涤污泥浊水而生/我为粉碎巉岩顽石而长/我要把人字写向宇宙/我要让万物看清人的模样//呵,不要这样看着我/我不是风景/我是人/我是——顶天立地的人!”(《我是顶天立的人——题黄山人字瀑》)这首直抒胸臆的诗篇,是诗人为了维护人类尊严向宇宙发出的呐喊,是诗人为了永葆童心在天地间写下的宣言。全诗一气呵成,酣畅淋漓;语势磅礴,节奏铿锵;宣泄了汹涌的情感,抒发了雄壮的情怀,张扬了恢弘的精神,展示了豪迈的气概。一个大写的人因此高高地矗立在我们面前。
合上诗集,一排在五色月牙衬托下向着远方飞翔的大雁,又一次映入我的眼帘。凝视着这帧洋溢着童话气息的封面,我仿佛又听见了诗人那富有磁性的嗓音:“童话是我精神的撑杆,《风与童话》是我生命的旋律。”
2004.2
(原载《志苑》杂志2005年第1期)
作者:
孙逐明
时间:
2012-5-25 19:53
格式不对,请楼主编辑一下。
欢迎光临 东方诗风旧坛 (http://df.xlwx.cn/old/)
Powered by Discuz!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