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
雪,在赶来的路上
春风在更远的路上
炉中煤,开始不停讲述
存储在记忆里的阳光
冬宜于藏
藏果实于巢,藏暖于心
藏梦在更深更长的夜里
只不藏起那些山
繁华落尽却更加俊逸的树
它们可以
停靠夕阳,希望……
2009-11-10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11-10 19:16:43编辑过]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11-11 9:14:14编辑过]
天气大幅降温,窗外寒风怒号。
但读这样的诗句,让人觉得温暖,融和。
问好庄稼老兄,常来啊。:)
虽然只是初冬,但我感觉这个冬天不会很冷。
飘逸俊秀的文字,晶莹剔透的心灵,推荐两次。
读凤舞《初冬》的感动 文/叶上初阳 从我的期待视野中初步感受,《初冬》应该是写景、感受性极强的文本。我带着这个期待读了此诗才知,这首诗不是对熟悉经验的否定,而是对经验的重演和巩固。尽管如此,从此诗中,我还是得到了更新更多的感动。 《初冬》 “雪,在赶来的路上 春风在更远的路上” 第一段中所使用的一系列动作不是物理事实,但听起来比实际发生的事更可感可信。“雪”及“春风”由语言架构起它们的动态过程,又赋予语言本身真实的拟人化力量。直觉是心灵给各种物质、质料、及印象主动进行赋形的活动,直觉就是表现。作者第一节的赋形活动在“雪”和“春风”之间的跳跃,把“冬”这个意境,渲染成她特定心境下直觉的动态过程,将读者带到了这个熟悉的特定情境中。 “炉中煤,开始不停讲述 存储在记忆里的阳光 冬宜于藏 藏果实于巢,藏暖于心 藏梦在更深更长的夜里” 这两段,我是合着读的,如果前面的一节是个引子,那么这两节则接近了作者赋形后对“初冬”的直觉内核。万物有始有终,冬是蛰居地场所,是生物、理想孕育的子宫,这里冬超越一般意义的形象,它作为一种象征,表示冬的寒冷对于生命活动的意义。“不把全部心灵弄透彻,要想把诗的性质或幻想创造的性质弄透彻是不可能的(克罗齐)”在弄懂作者赋形后意象的意图后,我们要接近作者的心灵状态和心理态度。“炉”、“阳光”、“果实”、“梦”这些“藏”的场所,可以看出冬在作者的眼中不是寒冷冰冻的,它是在静默表象下不停活动的,为了更好的活动而蛰居,为了复活而不断积累力量。它不是作者个人的东西,它适宜于广泛意义上的心灵体会。作者的意识通过语言、语言构成的现象表现出来,但似乎她觉得表现得不够完全,或者没有达到她的目的,那么让我们再看看她究竟思考到了什么才会感到意犹未尽。 “只不藏起那些山 繁华落尽却更加俊逸的树 它们可以 停靠夕阳,希望……” 我认为用海德格尔“人在大地上诗意的栖居”理论我能更好的理解她的这最后一节。“诗意”是真理投放的一种方式,“栖居”则是指此在达到他本真的存在,并持住存在的真理中,嵌入存在者自身的无蔽的现身状态中。这段里的“它们”是个值得注意的代名词。作者进入了她创造的这个无蔽状态,体会到太阳运转、四季更替的规律,也正是因为无蔽,才使她自身的局限及对局限的无奈隐蔽的流露出来,这点正对应了上面的“藏梦在更深更长的夜里”。“树”和“我”这个并没有出现的意象对立,构成“希望”存在的土壤。她退居诗后,以暴露她淡淡的哀愁为代价,实现告诉人们“希望”存在的目的。“诗意的栖居”上无愧于天,下无愧于地,中无愧于自己。接受日月的更替,季节的轮转,生命的规律,采用自然的尺度,创造自己的本质。从大自然的启示中,发现自然人性,期望着希望,引导自身诗意的栖居。 总结,想像力是诗人独具的魅力,它赋意识于物象,在一系列或虚存或实存的意境中,创造现实和感觉的真实。“雪”“春风”“煤”“山”“树”你能分清它们是实存还是虚存吗?它们借助语言的翅膀,在作者技巧的放飞下,抵达我们的心灵。审美中有崇高与优美、喜剧与悲剧、丑和荒诞几种形态,这首诗因“希望”而崇高,因“希望”而优美。艺术能给人带来快乐,它让我们获得形式美的享受,它激发了我们的善性,使我们在严寒的冬日不要忘了冬孕育的希望,同时提醒我们不停去梦,去追。 |
提提
欢迎光临 东方诗风旧坛 (http://df.xlwx.cn/old/) | Powered by Discuz! 7.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