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打印本页]

作者: 诗酒自娱    时间: 2009-11-21 06:43     标题:

 

                 ——《重庆国诗》改刊词

                

11月19日,在璧山举行的渝西比邻地区诗词联谊会第三届年会上,重庆市诗词学会副会长、本刊执行主编陈仁德阐释了徐晋如博士近年来提出的以“国诗”命名中国传统诗词的观点,引起了强烈反响。是夜,重庆市诗词学会名誉会长、盾之王公司董事长周厚勇先生宴请泸州市诗词学会会长杨正康先生一行,我与仁德、端诚作陪,“国诗”称谓又成为中心议题。热议之后,当即决定,渝泸联手,为天下先,同时在全国率先正式打出“国诗”旗号。泸州方面打算一回去就把现在的“泸州诗词网”改名为“泸州国诗网”;刊物《泸洲诗词》改名为《泸州国诗》,把一年一度的“屈原杯学生诗词大赛”更名为“屈原杯学生国诗大赛”。我们也立即将《重庆诗词》和《巴渝诗词》分别更名为《重庆国诗》和《巴渝国诗》。fficeffice" />

中国古典诗歌包括诗、词、曲三个大类据查,“国诗”一词最早见于卢弼先生为胡先骕先生诗集所写的序言。20世纪80年代,由于很多人对新诗界把诗、词、曲蔑称为旧诗不满,于是首先由广东学者周锡(韦复)先生发难,提出国诗的概念。对此,青年学者徐晋如在他的博客中作了如下呼应
  产生自古典中国,却在现代社会依然葆有其美妙青春的诗、词、曲,是我中华民族所独有的诗体,她是以“韵”、“声”、“调”三位一体为基本特征的诗体,诗、词、曲应该统称国诗,也只能统称国诗,只有这个称呼,才配得上她作为全民族共同诗体的身份。

对于历经将近一个世纪的厄运却打而不倒,竟在当代奇迹般复兴的这种包含诗(从<诗经>\<楚词>到近体诗)、词、曲的系统化的,世界上独有的中华诗歌体系,目前有好多不同的称谓,而大多仅言及“诗词”,这就有意无意于无形之中把“曲”这一大品类排斥在外了,不利于她的发展,显然是不科学的。而统称“国诗”,就很好地克服了这一弊端。当然,她也就不再是什么“旧诗”、“旧体诗词”了。

至于她有不有资格以“国”称之,回答当然是肯定的。既然有国学、国医、国药、国乐、国术、国酒、国画、国花(待定)等等,为什么不可以有国诗呢?国诗应该是名副其实的国宝,国粹,不仅有几千年的优秀传统,形成了无与伦比的丰富文化遗产,而且正在变革,创新,发扬光大。

为“国诗”正名,“加冕”,决非简单的“改名换姓”,这对于她的进一步繁荣、发展,必将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我们希望,“国诗”之名能够推而广之,在更大的范围内得到采纳,最终替代目前的种种名称,堂而皇之地登堂入室,流芳百世。

 

                          国诗与新诗

                        ——《国诗说》续论

《国诗说》一文在我的博客和一些论坛刊布后,引起了强烈反响,许多诗友表示赞同。也有诗友对“国诗”名称确立后,新诗的地位心存疑虑。对此,特答复如下:

新诗是“五四”以来从外国移植而来的,在中国传统诗歌中找不着依据的一种全新诗体,有人称之为“舶来品”是完全适合的。不过,我在这里是把它当做中性词来使用的。在其他方面有类似的事例可资参照:比如国药与西药、国画与西画、国乐与西乐的并存,正是继承传统与开放引进的良好结合。那么,国诗与新诗的并存是不成问题的了。王端诚先生把这种情形称之为“二元并立”,它们之间可以互相影响,互相竞争,而广大读者则可以择其好者而赏之。

其实,国诗、新诗都能做的诗人也不少,题材适合用国诗表达就用国诗,适合以新诗言之就写新诗。这样的诗人,在重庆早有“两栖诗人”的称谓,重庆市诗词学会与南岸区作家协会还联合召开过“两栖诗人”现象研讨会哩!而读者当然也不妨“两栖”,只要诗好,就都喜爱,有何不好?

写到这里,想到一个问题:格律体新诗又该作何区处?这使我想起了“二胡”,它不是属于“国乐”的范畴吗?然而其前身越是来自域外,这有“胡”字可证。它经过长期的“驯化”,已经融入中华民族的音乐,从而改变了身份。

而格律体新诗虽然也借鉴了西方诗歌的格律因素(如音步的划分),但是在遵从格律上却是与国诗一脉相承的。其实,国诗也讲究音步,只不过没有这样一个“说法”而已。正如现在通行的标点符号是从外国引进的,但是古文中的句读却是客观存在的。我早就在论文中指出,格律体新诗的整齐体上承国诗的齐言体,而参差体上承国诗的词、曲。至于押韵当然就更不在话下。

写到这里,一个观点就已经呼之欲出了:一旦格律体新诗像胡琴一样,得到国人的认同,它完全可以融入国诗大家族,成为她一个最年轻的成员。这正是我们,格律体新诗的热爱者、追求者最终的目标。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11-30 8:33:01编辑过]


作者: 虞廷    时间: 2009-11-21 11:45

好得很!
作者: 寸草晨露    时间: 2009-11-21 12:50

 

对于历将近一个世纪的厄运却打而不倒,竟在当代奇迹般复兴的这种包含诗、词、曲,联,有不有资格以“国”称之,回答当然是肯定的。既然有国学、国医、国药、国乐、国酒、国画、国花(待定)等等,为什么不可以有国诗呢?国诗应该是名副其实的国宝,国粹,不仅有几千年的优秀传统,形成了无与伦比的丰富文化遗产,而且正在变革,创新,发扬光大。fficeffice" />

为“国诗”“加冕”,决非简单的更名而已,这对于她的进一步繁荣、发展,必将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我们希望,“国诗”之名能够推而广之,在更大的范围内得到采纳,最终替代目前的种种名称。

 

----赞成,支持,

我就将所编诗选集(含新格律体、楹联及微型新诗),称为《当代国诗》(新声)三百首。


作者: 寸草晨露    时间: 2009-11-21 12:52

万师此篇,我将转载其它文网。
作者: 冰心一片    时间: 2009-11-21 22:27

       对于历将近一个世纪的厄运却打而不倒,竟在当代奇迹般复兴的这种包含诗、词、曲,联,有不有资格以“国”称之,回答当然是肯定的。既然有国学、国医、国药、国乐、国酒、国画、国花(待定)等等,为什么不可以有国诗呢?国诗应该是名副其实的国宝,国粹,不仅有几千年的优秀传统,形成了无与伦比的丰富文化遗产,而且正在变革,创新,发扬光大。

为“国诗”“加冕”,决非简单的更名而已,这对于她的进一步繁荣、发展,必将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我们希望,“国诗”之名能够推而广之,在更大的范围内得到采纳,最终替代目前的种种名称。

 

     “国诗”之名太好了!!!

      坚决支持! 万分感谢!!!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11-21 22:28:53编辑过]


作者: 青木之灵    时间: 2009-11-22 01:37

        我有幸也参加了“渝西比邻地区诗词联谊会第三届年会”,亲身感受到与会代表对国诗之说的热烈反映。

      一楼的文章已对国诗的渊源、正名的理由、广大的爱诗者的意愿作了简洁而深刻的阐述。是很好的文章!

      更为重要的是,重庆和泸州的诗友,把愿望化作行动,大有揭竿而起之势。这个行动之火定将燃遍九州,漫及海外:不为别的,正人心之所向也!

      我建议:

      1、将此帖作为总置顶帖。

      2、一楼文章虽是为《重庆诗词》更名为《重庆国诗》而写,仍能充分表达我东方诗风之心声。此帖亦可作为我论坛响应“国诗”说的檄文!

      3、为此,建议论坛诗友跟帖,为国诗壮威,亦为我东方诗风论坛壮威!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11-22 1:59:37编辑过]


作者: 诗酒自娱    时间: 2009-11-22 09:36

接受青木兄建议,置顶一段时间,以进一步引起关注
作者: 孙逐明    时间: 2009-11-22 12:18

此论很对。

 

名不正则言不顺,许多问题的分歧,部分原因就是同一事物的概念,大家缺乏共识所导致。


作者: 思无邪    时间: 2009-11-22 18:08

嘿嘿,总算有人出来说句公道话了!“国诗”之名,名符其实!
作者: 海棠依旧    时间: 2009-11-23 19:44

作为中国人,当为国诗自豪!欢呼!
作者: 卜白    时间: 2009-11-23 21:30

将我国古代的诗歌(诗、词、曲)统称为“国诗”,其名也正,其言也顺!为广泛推广这一称呼而努力!
作者: 冰心一片    时间: 2009-11-23 22:13

作为中国人,当为国诗自豪!欢呼!

作者: 虞廷    时间: 2009-11-24 11:11

我已经将改刊后的<重庆国诗>杂志刊名(封面)设计完毕送印制公司制作,不日即可问世.谢谢大家关注!


作者: 海棠依旧    时间: 2009-11-24 13:36

 虞廷老师辛苦了!感谢!支持!
作者: 晓曲    时间: 2009-11-24 13:36

“国诗”,值得弘扬、值得定位、值得探索!

为重庆老师们敢为天下先叫好!值得期待!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11-24 13:36:43编辑过]


作者: 诗酒自娱    时间: 2009-11-25 07:49

提出这个问题很好,我以为:

 

楚辞是一种古老的诗体,后来并没有流行,可以就纳入“诗”的范畴。

屈原是不是诗人?还需要回答吗?


作者: 虞廷    时间: 2009-11-25 15:16

QUOTE:
以下是引用三羊在2009-11-24 17:04:17的发言:

国诗:诗、词、曲

 

屈原,算不算诗人?!

 

诗经楚辞都是诗,楚辞虽然在形式上并不广泛流传,但是其精华已经融入了国诗,2000来的诗人无不是其继承者。屈原忌日成了中国诗人节。


作者: 海棠依旧    时间: 2009-11-25 15:28

说得好!屈原忌日是中国诗人节!!!
作者: 诗酒自娱    时间: 2009-11-25 20:38

读龙生兄《国诗说》,忆及十一月十九日深夜,酒后与龙生、仁德兄在璧山荷塘别墅热议诗词曲的地位,是夜得句二首。>>

>>

            泸州市诗词学会会长 杨正康>>

>>

            (一)>>

残荷斑驳叶凋零,水下莲根尚育英。

度过秋冬阴暗日,来年又发满池春。

           (二)

荷塘无月酒仍酣,痛叹诗词位不端。

为正名声须尽力,摇旗呐喊震河山。


作者: 诗酒自娱    时间: 2009-11-26 07:09

QUOTE:
 

 

诗经楚辞都是诗,楚辞虽然在形式上并不广泛流传,但是其精华已经融入了国诗,2000来的诗人无不是其继承者。屈原忌日成了中国诗人节。

 

——三羊的问题已经回答的很清楚了,再提没有什么意思了。


作者: 诗酒自娱    时间: 2009-11-26 15:15

呵呵,对联是一种独立的文体,与诗有联系更有区别。
作者: 赵延光    时间: 2009-11-26 20:22

我也来支持一下,并将在我自己写的理论文章中也改旧诗为国诗。


作者: 微斋先生    时间: 2009-11-27 08:50

正告:

     对联是一种独立的文体,也是属于广义的诗的范畴之中的.

反问:

         对联呢? 与词、与曲呢?

 自己独立求解吧!

 记住:除了"好问",还得"勤学"!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11-27 9:36:15编辑过]


作者: 苦瓜居士    时间: 2009-11-28 20:09

我为国诗站岗。


作者: 青木之灵    时间: 2009-12-1 00:18

      一楼文章补充了续论,对国诗的论述更进一层。支持!

      关于国诗范围的界定,一楼文章已经很明确,没有必要再来纠缠屈原的诗算不算国诗那样的常识类问题。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12-1 1:55:58编辑过]


作者: 但为君故    时间: 2009-12-1 00:49

“国诗”这个概念好,如果约定俗成,深入人心,那我们的“格律体新诗”就可以改称为“现代格律诗”了。
作者: 诗酒自娱    时间: 2009-12-2 08:42

完全赞同“国诗”的命名主张,大家都用起来,说的人多了,概念就清楚了,不存在要谁承认的问题。

 

                                                 ——诗友复信


作者: 诗酒自娱    时间: 2009-12-2 11:06

万老师:

      我认为过去称"新诗"与"旧诗",从名称上就显示出它们的"二元对立"关系,如今把"旧诗"改称"国诗",有利于它们的"二元并存".所以这一改称是有益无害的.

      不过"国诗"与"新诗"的关系恐怕不能等同于中乐与西乐,中医与西医.遥想新诗当初,在一批有志之士心目中,如闻一多就认为,新诗是"中西艺术结婚后的宁馨儿", 所以他实验格律体新诗,要想证明新诗也能有格律.事实上他已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只是当今一些不屑之徒不予承认罢了.我们千万不能气馁,把格律体新诗从新诗领城划出,等于是向那些不屑之徒投降.

 

                                                                      沈用大


作者: 微斋先生    时间: 2009-12-2 18:19

       用大兄此言,考虑周详.值得重视!

       成熟的格律体新诗,上承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外鉴域外先进艺术体式,她不是"西诗",从此一意义上说,她应该算是"国诗"当之无愧的一员;但若"国诗"的概念是专指经过几千年时间考验的旧体诗词的话,那么,"格律体新诗"也应是"国诗"的传人,是与之同处于"汉诗"大旗下的一员.总之,她同"国诗"的关系,绝非"国画"与"西画"的关系所可比拟.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12-3 7:43:59编辑过]


作者: 浮云    时间: 2009-12-3 21:56

虽然最近很忙,读到这篇文章晚了一点!但我还是要为渝、泸这种敢为天下先的行为喝一声彩!

这样的定位是很准确的!其实,中国国学会一直也是把这作为传承国粹的大事来抓的!现在你们能够正式提出这个名称来。是非常及时和非常必要的!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12-3 21:57:35编辑过]


作者: 紫光一束    时间: 2009-12-6 23:32

重庆、沪卅联会是一个极其重要的会议,诗酒的文章犹如重磅炸弹,将在中国诗界引起极大的轰动。特别能触动诗界,甚至文学界领导的注重。我认为:在经过一段肘间的争论后,能够澄清一些问题,确立中国传统诗,词,曲的地位。对进一步弘扬国学,吸收外来文化的精粹,相互融汇贯通,提高中华民族的文化水平,有非常积极的作用。好事一件,堪贺!堪贺!




欢迎光临 东方诗风旧坛 (http://df.xlwx.cn/old/) Powered by Discuz!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