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我选白渔的诗(代序)( [打印本页]

作者: 记者魏萍    时间: 2012-5-28 13:09     标题: 我选白渔的诗(代序)(

高嵩

    我去年十月便立意为白渔的诗搞一个选本。选本是诗人与青年中间的信鸽,我本人便是啃食各家选本长大的。漫步郊野,口袋里装一本《艾青诗选》,随时打开,一边吟诵,一边走路,身边能飞的就飞它们的,能蹦的就蹦它们的,能叫的就叫它们的,天地间只有我和艾青诗的意境:“一个是那样的白/白得像棉絮;一个是那样的黑/黑得像紫檀木……”“和那小树林里/无比温柔的黎明”……我用这种方法,读过鲁藜,读过绿原,读过牛汉,读过邵燕祥,读过昌耀,读过里尔克,读过狄金森……去年,我较多地读了白渔的诗,我碰上一些叫我心颤的诗,一些让我心疼的诗,和一些让我心爱的诗。

    让我心颤的,如《约古宗列感受》:

          蓝得不能再蓝的天

          白得不能再白的云

          静得不能再静的旷野

          浓酽的痴情,连感官也凝滞了

          每一个细胞,每一根神经

          都因过度的兴奋而颤动

    对着母亲河的产盆他心颤,我也心颤,不能把它放进选本,让爱诗的青年人也心颤吗?

    让我心疼的,如《这里不长树》:

          这里……

          只有乍绿就枯黄的草

          刚开就凋谢的花

          很艳,很矮,也很苦

          一破土就赶紧开花,赶紧吐绿

          ……

          严寒堆砌的冷峻

          缺氧从四面紧箍

    刚开就谢,才绿就黄,那生命的“命”不令人心疼么?把它放进选本,让大家的心都疼一疼,知道一点生命之艰辛不好吗?

让我心爱的,哦,那实在很多。请看他的《思念是什么》:

          思念是什么

          能暧人也能伤人的火

          解了旱又泛滥的长河

          好折磨人呵

          却甘愿被折磨

          再看他的《今夜》:

          灯是这么亮

          路是这么短

          眼看又到你家门口

          想和你吻别却又不敢

          情人都是属鼠的吗

          最喜好游动在夜间

          街灯,闪着猫眼

          要捕捉你的羞赧,我的惶乱

          巴不得那一霎的停电

          让我俩沉入深海中间……

    再请看他的《赠友人》:

          ……去山顶俯视茫茫灯海

          哪一盏灯是你的眼神

          哪一个窗口有你的诗思飘溢?

          楼和楼是拥挤的山

          挤碎了我的心意……

    昔年华夫(张光年)评郭沫若早年的《瓶》,说那里的诗表现了“郭沫若式的才华”,那么我今天要说,上面引录的白渔的诗,表现了白渔式的才华。白渔式的才华,一言以蔽之,就是贯注了生命体验的“物的人化”和“人的物化”运动起来,异乎寻常地丰富与敏捷,故而那如泉的诗思,常常伴有羚羊般的机灵。

    人们素常以为,诗的艺术职能是抒情。这当然没有什么不对。然而好诗的艺术职能却不止于情感的抒发,它还须完成情感的复制。诗只有在诗人和别人心中成功地实现特定情感的复制,它才能宣告艺术的胜利。

我注意到,白渔的诗能够在情势线上熟练而机敏地完成意象的造型,那些造型有时是动态的,例如他的《春歌》中有一段:

         莫嫌春履迟缓

         她湿漉漉爬上海岸

         急匆匆走过江南

         汗涔涔驰出秦川

         气吁吁登临高原

         该梳洗的梳洗

         该唤醒的唤醒

         该萌发的萌发

         该催动的催动

         一夕间,展万里暖意

         料理得天地清澄

    这些诗句告诉我们:语言造型的能力,就是情绪的复制力;诗的逻辑,就是情绪自身;在诗中,情绪就是灵魂,情绪无可争辩。白渔的诗歌造型,有时直接是情绪的急射:

         哪怕曝尸荒野

         也要挥起矿锤

         敲掉寒荒几颗牙

    我说诗人在别人心中实现情感的复制,是指在懂诗者的心中。诗的对象必须是懂诗的心灵,正如音乐的对象必须是懂音乐的耳朵。懂诗者的意识结构,能和诗人的意识结构大体“原则同格”,故能在诗的语句中网捕诗之翼的翕动。

    白渔的诗,属于“80”后、“90”后以前那个时代,那是诗人的自我和人民的大我融为一体的时代。那个时代先进的世界观是为人民活着。这个世界观也决定诗人自我的性质。这是事实。这不是“庸俗社会学”。当年轻白渔献身年轻共和国大建设的伟业义无返顾的时候,他作为一个诗人,那创造的自我和时代的、人民的大我是融洽无间的。那个自我,在对青海高原社会人情、经济建设和自然风光数十年的放歌中,已经变成他世界观前沿地带,并且已经十分牢固了。

    1978年以后,中国出现朦胧诗派和其后的“80后”“90后”诗风。诗的生力军沿着西方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期兴起的现代主义老路,探寻中国新诗的新路。有的理论家称之为“现代诗派”。中国现代诗派比较中庸,没有“把普希金和托尔斯泰从现代的轮船上抛下大海”的蛮力,但是对“五四”新诗的纵流却形成一股横向的冲击力,使传统新诗的纵我受到了震荡。在这种震荡中,传统新诗抖落了一些公式化、概念化的风尘和一些陈年老套,乐于改进“诗的思维方式和语言表达方式”(借谢冕用语),警醒地意识到诗要荡涤平庸,提出“人间要好诗”(邵燕祥)。白渔带着上述的艺术自我接受了“现代诗派”的冲击,在艺术感受方式中,物象的心化和心象的物化两方面很快地成熟起来。但他拒绝躲入孤独的小我,去作晦涩的虫鸣。他在大西北璀灿的阳光里大步走着,唱他的三江源,唱他的雪山和格桑花。我们注意到,连他爱情诗的调子里都闪着太阳的辉光。

    中国新诗派培养着天才,又糟蹋着天才,它在美学上有一个误判:最新的、最后的便是最高的。实际的情况是诗没有哲学意义上的历史,它不能享受越往后越高级的螺旋式的上升线。诗是什么?诗是社会情绪的魂魄。白渔的诗,无愧地充当着他的时代和他的青海社会情绪的魂魄。我想这就够了。白渔的诗,敢于朴素,敢于亲近人民,敢于让大家懂,这是一种多么高洁的境界!

    这个选本,反映了作者的优长和选者的局限,供读者们取一脔之味吧!是为序。




欢迎光临 东方诗风旧坛 (http://df.xlwx.cn/old/) Powered by Discuz!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