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迷失在曼庄(附图) [打印本页]

作者: 青木之灵    时间: 2012-7-16 00:55     标题: 迷失在曼庄(附图)

到西双版纳去寻找当年铁道兵的足迹,回味人生中最艰苦、最欢乐、最闪光的那一段青春岁月,是我和战友们多年的心愿。
    刚刚跨入2010年,我和战友加上追随者一行九人,在景洪下飞机后便直奔勐腊。
    此行的主要目的地是曼庄、“坡脚”和勐约。除曼庄外,后二者都是我们的铁道兵连队修勐丰公路时的工地。
    从勐腊县城的宾馆步行出发,不到半小时便越过南约河的大桥,当年驻札地的地貌依稀可见。在公路边,刻有“曼庄”二字的石碑赫然在目。难道这里就是我们心目中的傣寨吗?
    在四十八年前的这个季节,在进入勐丰公路工地前夕。连队在曼庄的傣家竹楼上住了一周。
    住在盖草的竹楼里,楼下舂米的木杵和石臼的撞击声把人引入到一个空灵的境界:那一定是傣家的大嫂在踩动生活的鼓点了。
    傣家人把接纳“大军”在家中居住视为一种荣光。记得有一位转业军人因没分配战士到他家去住还对指导员发火呢!过后才知道他有一位15岁的新婚娇妻,自然有些不便啰。
    十来个血气方刚的战士,住在主人特意隔出的那间屋子的竹“楼板”上,进出都免不了蹑手蹑脚。听到脚下竹片发出的吱嘎吱嘎的声响,更感觉到傣家的朴质和温暖。
    后来才知道,傣家的楼上不能拍照,卧室不准参观,火塘边的座位也极有讲究。可见当年接受“大军”进驻,傣家会有多大的奉献呀!
    曼庄有一座简易的神庙。傍晚时分,庙前便是寨民的聚会场所。小孩们在坝子中嘻戏,跌倒了,自己爬起来又跑。数天来,我还没看见小孩打架和哭闹的。便在心底感觉到,这是一个和谐的民族。
    战士们也经常打扫坝子。寨民们用友善和欣赏的眼光看着这些生龙活虎的战士,更为这些年青的生命注入新的活力,干起活来更加起劲了。
    当年我写的一首名曰《傣家碧蓝》(即傣姑之意)的诗,便是此种场景的真实写照:
阳台呆坐心思浓,窃望大军忙匆匆;
风拂红裙意正婉,日照白衫髻更松。
来时清白护秋毫,去前尘秽一扫空。
本欲上前道声谢,未挪脚步脸先红。
   
    早晨的清新空气为河边带来生机,对战士而言又绝对是一种视觉冲击:三三俩俩的傣姑缓缓上撩长裙,旁若无人地在河中蹲下,在上游还在汲取饮用的河水中“回馈”。
    后来才知道,傣族分为水傣、旱傣和花腰傣,以水傣人数最多。水傣临水而居,特别爱干净,河水成了饮用和清洁衣物及身体的源泉。从泼水节可以看出傣家对水的崇敬。
    连队告别曼庄后,便开拔往尚须披荆斩棘的原始森林。傣家的情意和浓郁的风土人情给我们留下了深情的回味。

    飞驰而来的汽车打断了我的回忆。看着清清的河水、那远处的山岚和瑰丽的落霞,这里分明就是当年的曼庄。
    从公路边看过去,除了河边的竹林和香蕉树,几乎看不到傣家村寨的影子,倒仿佛有一片漂亮的别墅。近处施工建房的工地,建的是诸如商店“门面”类的建筑。
    沿着村道往里走,一处处近乎内地“农家乐”的民居特别抢眼。为招徕客人,麻将室、健身房之类一应俱全,喊价并不便宜。问起老板娘,都称是本地的傣族。
    偶尔也能见到傣家楼,可竹楼被盖瓦的木楼所取代,楼板变成了厚厚的木板,房顶上顶着太阳能热水器。楼下也没有了舂米的石臼,甚至也见不到敞放的畜禽。
    我想,寨中一定有了公共卫生间,河中那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应该是早已消失了。
    此时,我想起了当时的房东“老米涛”(老大娘)。她还在世吗?
    那位吵着要战士到他家去住的新郎和他的娇妻还在这个寨子里吗?
    那位“窃望大军”的美丽少女后来花落谁家?她应该是号令三代的“老米涛”了吧!她家一定过着富足的生活吧!
    夜色渐渐降临,没有了小龙崽们的嘻戏,更让我们感觉到眼前这个曼庄的确被改变了,并似乎仍然在被改变着。

    四十八年,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也许并不算长久,可曼庄的变化也许跳跃了数百年。我们先后和多位操着云南腔的傣族朋友闲聊,听得最多的是:“汉化了”!
    我不想列举从他们那里听来的“汉化”过程的例证,只想说商业化的大潮的确涌入并改变了曼庄和类似的村寨。
    几天后到了离景洪不远的供旅游者参观的某傣寨,该寨有数名姑娘轮着班在自己的家中接待客人。木楼上,主人预先向客人介绍了三不准之后,便拿出金银饰品供客人选购。看到物品中那闪亮的印有袁世凯大头的银元,我知道那并非出自傣家,袁大头中分明映有“生意”的影子。那位傣姑说卖饰品是为了给学校筹款,客人在将信将疑中略感快慰。
    我为傣家能在经济大潮中冲浪表示理解,为他们提高了生活质量感到由衷的高兴。但我更喜欢四十八年前的那个曼庄,更愿品味那种浓郁的民风和饱含同胞真情的那种甜蜜。

[attach]3495[/attach]
作者: 青木之灵    时间: 2012-7-16 00:57

发过的帖,在论坛地址转换中遗失。补遗!
作者: 海棠依旧    时间: 2012-7-18 12:35

再读,难忘的回忆。
作者: 虞廷    时间: 2012-7-19 12:15

重新学习
作者: 青木之灵    时间: 2012-7-19 16:34

谢谢海棠,谢谢虞廷!
作者: 行客    时间: 2012-7-22 22:11

很羡慕青木兄的人生历程,风风雨雨,悲壮豪迈。
作者: 水若寒    时间: 2012-7-24 15:35

向青木老师问好!
您的文字给我带来新的视觉享受,回到历史,回到从前,让我更懂得珍惜生活。




欢迎光临 东方诗风旧坛 (http://df.xlwx.cn/old/) Powered by Discuz!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