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成都祥和里寻访著名诗人木斧 [打印本页]

作者: 记者魏萍    时间: 2012-7-24 02:55     标题: 成都祥和里寻访著名诗人木斧

本帖最后由 记者魏萍 于 2012-7-24 22:54 编辑

记者魏萍文/图

    不久前,记者参加完中国格律体新诗重庆酉阳论坛,专程绕道成都采访当代著名诗人木斧。27年前记者曾与木斧在玉门石油诗会上相识,那时即知他与宁夏有着扯不断的渊源:祖籍固原,本人又是回族。
    从重庆到成都,坐动车不过两小时余。按照电话里的提示,记者寻到一个非常富有诗意的地方——祥和里。直对楼梯的一户人家门虚掩着,显然在等人。果然,记者进门后听到的第一句话是:“今天哪儿都没去,一直在等你。”虽然整整27年没有见面,闻声睹人,仍是当年那个爽朗的木斧。掐指算来,先生今年已经81岁,可是精神矍铄,一件黄色体恤更是让周身流淌着阳光和生动。
    客厅同时兼书房,写字台对窗而设,一看便知主人是个不设防的人。落座不久,先生送上几本早准备好的书,还有一张复印纸页,待记者细一看,眼眶立即湿润了,那是1985年8月我在玉门石油诗会上向先生的赠言:我把美好的祝愿留在您身边,永远!先生紧随后面写道:永远留作纪念。说心里话,尽管记者保留着先生当年寄赠的《木斧诗选》(宁夏人民出版社出版),以及一张珍贵的合影照片,可对这件事早忘了,就算没有忘记,也决不会想到一位大诗人竟保留着一个黄毛丫头的字迹。感动之余,再翻看先生的最新诗集《一百五十个诗人的画像--1947年--2010年书信诗选》,终于明白了,不管对方是谁,不论名气大小,先生重视人世间的每一份真情。正因为这样,先生年岁增高不少,才思才情不减,诗笔更健更精彩,愈是晚年愈收获事业,收获人生。
    先生原名杨莆,笔名木斧。所以叫木斧,是嫌杨莆太死板,便将杨字去掉一半,莆字砍不开,只好谐音成“斧”字。说到木斧笔名,有这样一个小故事:上海一位诗人有感于木斧诗歌针砭生活,锋芒锐利,于是寄赠一首短诗:“木斧先生/我想给你改名字/改为诗斧/因为你写的诗鞭辟入里/削铁如泥/入木三分!”木斧感谢对方夸赞,却不能接受如此改名,于是复函道:“若改‘诗斧’,这名字太神圣了,不敢当;改‘金斧’,太贵,我担不起;改‘钢斧’,太重,我挺不住。所以:还是作为木制玩具,供小朋友玩乐吧。”先生性情由此可见一二。
    木斧1946年开始正式发表作品,至今创作旺盛,著有《木斧诗选》《诗的跋涉》《木斧短文选》等诗集、评论集、童话集、短文集、中短篇小说集、长篇小说集等著作几十种,作品先后收入《中国新文学大系》《中国新文艺大系》《中国四十年代诗选》《中国现代经典诗库》《20世纪中国新诗辞典》等160多种选本。生平载入《中国作家大辞典》《中国作家自述》《现代诗人辞典》等100多种辞书。代表作《沉默》《春蛾》《过三峡》广泛被国内外报刊转载、引用和评论。应该说,作为回族诗人,木斧在我国少数民族诗歌史上具有较高地位,在中国新诗史上也是一位风格独特的诗人。
    饶有兴味的是,木斧老年喜欢上戏剧,尤其专攻丑角,先后演出了《卖马》《群英会》《女起解》等50多个剧目100多场次,71岁时加入中国戏剧家协会。有人曾问木斧缘何对丑角情有独钟?答曰:“我一生坎坷,红黄蓝白黑都经历了,在舞台上嬉笑怒骂都有亲身经历,表现起来真切自然。”先生是将人生看作大舞台,将大舞台看作人生,不回避苦难,细嚼生命苦辣酸甜,乐享洒脱自由人生。
    丰厚的才思,流溢的才情,令先生古稀之年又开始学习戏画,创作了系列《木斧戏装自画像》(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获《中国电影百年书画展》佳作奖,收入《中华翰墨名家作品收藏宝典》《亚洲华人书画艺术博览》《中国书画作品收藏宝典》《世界学术文库》等图书画册。现任东方神州书画院顾问。
    “少年学诗,花甲学戏,古稀学画。”这是木斧给自己的总结。而无论学诗,无论学戏,无论学画,都让木斧修炼到了一个比较高深的境界。2009年,先生腿脚不太灵活了,决定告别舞台,退前仍不忘将新诗和戏曲拉到一起,于是,成就了诗歌创作的一个特殊组成部分——木斧戏诗。先生说:“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我只是告别舞台,并没有弃诗,我的诗,不是照样还在天空中飞翔吗?”
    戏里的人生,诗里的人生,真实的人生,演绎得都那么精彩,木斧是第一人。  
    先生写过一首诗《八十自寿》:小时候,面对门前的大山/胆怯的我问自己/我能爬上去吗?/今天,我毫不费力地登上了/八十岁的大山,这小孩/怎么一瞬间变成老爷爷了?……
    深感岁月“逝者如斯夫”的木斧,没有沉重的叹息,于天真中参透了人生,升华了人生。这不值得我们每个人效仿吗?
    不知不觉过去了一个多小时,记者起身告辞,先生执意要送下楼,又一直送出小区,还一定要看着打上车。记者坚持说想在祥和里走一走,先生便站在高挂着的太阳底下目送,走出几百米了,回头一看,先生还立在那儿。成都的天很热,就这样,记者几步一回头地向先生挥手,忽然间发现了先生正前方立着的“祥和里”三个字,此情此景,不禁让我于心里再次对先生说:我把美好的祝愿留在您身边,永远!
作者: 诗酒自娱    时间: 2012-7-24 08:52

抢到沙发了,高兴!
又看到木斧先生了,高兴!
看到多年前的丫头片子,小魏萍,更高兴!
诗心不老,诗人不老!
作者: 海棠依旧    时间: 2012-7-24 13:14

大记者的文笔就是不一般,海棠姐永远都是仰望着。魏萍年轻时人漂亮字也漂亮!钦佩老诗人木斧先生,只有真诚的人才会如此珍视人间真情,感动之余,祝福老先生安康长寿!
作者: 水若寒    时间: 2012-7-24 14:57

戏里的人生,诗里的人生,真实的人生,演绎得都那么精彩,木斧是第一人。
——
钦佩!
祝福老前辈!
作者: 记者魏萍    时间: 2012-7-24 15:16

回复 2# 诗酒自娱


    感动诗兄。与您相识,跟格律体新诗又结下了缘。不忘人世间的每一份真情。
作者: 记者魏萍    时间: 2012-7-24 15:18

回复 3# 海棠依旧


    海棠姐过谦了。你文笔的细腻我不及。
作者: 记者魏萍    时间: 2012-7-24 15:23

回复 4# 水若寒


    谢谢水若寒。
作者: 青木之灵    时间: 2012-7-26 16:53

      我第一次听到木斧的大名是在成都,著名女诗人王尔碑的家里。
    王尔碑和木斧曾经是同学,都受教于潘石如老师。
    潘老师是我高中时的语文老师,转弯抹角算起来,这二位诗人还算是我的学长。
    我将我与潘老师的一段缘分写成《我的潘老师》一文,寄给了王尔碑(我听潘老师说过王是他的学生),很快便收到王尔碑长达十页的回信。又几次通信后,我将八十年代中期我与潘老师在乡村的几张合影送到王尔碑家中。我想,木斧学长也看过《我的潘老师》和照片。
    王尔碑学长说了她、木斧以及另几位同学与潘老师的一些往事,把她和木斧的诗集送给我。她还说,一定要去三台县拜祭潘老师。
    感谢魏萍的文章对木斧先生作了详实的介绍!
    在这里,我再次向我的学长王尔碑、木斧问好!祝他们身体健康!
    说到这里,看来我得把《我的潘老师》一文贴出来。就在这个栏目。

作者: 齐云    时间: 2012-7-26 22:15

呵呵,看了第四张照片,年轻时的记者魏萍,简直照着主旋律长出来的,健美朴素,害羞又大方。
作者: 记者魏萍    时间: 2012-7-30 14:30

回复 9# 齐云

齐云的夸奖很是高调。
作者: 诗酒自娱    时间: 2012-8-5 14:26

转自QQ空间:
.木斧先生赠诗 2011-11-15 21:21

    木斧先生是著名诗人,不但著述甚丰,而且多才多艺,是京剧资深票友,又是戏曲人物画家。我与之交往不多,但是近年来有过好几次接触,并且互赠作品。他对于格律体新诗的探索是抱支持态度的,我还知道,他与我同好杯中之物,这使我对他有一种亲近感。
    几天前到诗词学会办公室去,打开抽屉,在一大堆信件里,发现了木斧先生寄自成都的来信,自然先拆,结果不禁大喜。
    原来其中有一张十分有趣的照片,看来是老先生在一艘渔船里拍摄的:只见他坐在舱里,正端着盅儿津津有味地品咂着美酒哩。而他两旁都吊着鱼篓,背后还挂着一件蓑衣。我不由想起张志那首著名的《渔歌子》,不知道他老人家是不是也沉醉在那美好的意境中?
    更叫我喜欢的是另外两张木斧先生手书的纸片,那是两首赠与我这同好的小诗,不妨原文照录:
            诗花
            ——给万龙生
                木斧
         你把你的诗篇
         倾入我的酒盅
         我把我的水酒
         洒向你的诗苑

         酒醉了,花开了
                     2011·6
呵呵,我的网名叫“诗酒自娱”,看来这对他也是太合适了。还有一首没有题目:                          
         万般皆可舍,
         唯酒不可抛。
         戒之诗意减,
         乐趣何滔滔?
               龙生兄鉴之
                   木斧
                     2011·6
   这是把诗与酒牢牢结合,说二者之密切达到了不可分离的地步。而以“滔滔”状饮酒之乐,则非个中人不能道也!
    如此珍贵的礼物,可惜我收到太晚了,一直没有答谢,非常失礼。特做此文,以申谢意,并权当补过吧。尚祈木斧先生谅之是幸!
作者: 记者魏萍    时间: 2012-8-5 19:37

在成都时,木斧先生多次跟我谈到诗兄,很是喜爱,并有诸多了解。




欢迎光临 东方诗风旧坛 (http://df.xlwx.cn/old/) Powered by Discuz!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