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周其伦:我心中永远的《嘉陵江》 [打印本页]

作者: 诗酒自娱    时间: 2012-8-3 19:21     标题: 周其伦:我心中永远的《嘉陵江》

下笔写这篇关于我和《嘉陵江》(内刊)情感渊源的随笔,是我在几年前就十分渴望完成的一个夙愿了,然而我始终都找不到一个很好的由头。机会终于来了,在今年六月出版的《嘉陵江》季刊总第11期上,承蒙该刊编辑部的厚爱,发表了我的一篇叙事散文作品《大姐的金婚》,于是便有了我于今年7月11日对该刊编辑部的造访,进而也勾起了我对有关《嘉陵江》以及重庆市江北区那批良师益友的一丝丝温暖回忆。
  假如说此身我对文学多少有那么点感悟、能够取得那么一点成绩的话,这本现置放于我书案上的文学季刊《嘉陵江》(它的前身是文学小报)那绝对算得上是我的第一个文学启蒙园地了。我和《嘉陵江》的结识要从根上说起来,可以回溯到上个世纪的1985年夏天。那个时候,我刚考入重庆市职工大学的中文系读书,教我们文学理论的客座教师、著名的文学评论家李敬敏得知我是江北区人,就对我说起了江北区文化馆主办的文学小报《嘉陵江》以及它的时任编辑、也是重庆市的知名文学人士万龙生老师。李老师随口这么一说,仿佛就给我懵懵懂懂的文学跋涉指明了一条道路。回到家里,我乘兴给位于江北城的区文化馆《嘉陵江》写了一篇作品和一封信,稿件和信的内容我现在已不记得了,但是很快我就收到的回信却能够让我至今铭记。回信是江北区文化馆的文学辅导老师“余见”寄来的,那龙飞凤舞的文字、恣肆张扬的品评,看上去特别地富有艺术韵味。“余见”的回信既对我的拙稿进行了中肯的点评,又对我的文学追求给予了极大的鼓励,并在信末告知区文化馆每月25日晚上有一个文学爱好者的活动日,并且邀请我也参加。
  后来到了学校我又询问了李敬敏老师,他微笑着告诉我,余见其实就是万龙生发表评论文章的笔名。于是,我就开始参加了当月的江北区文学爱好者活动日,并且遇见了平生对我的文学爱好大有帮助的万龙生老师,也第一次看到了那份朴素而温婉的小报《嘉陵江》(那时还是一张4开小报),随着参加活动的次数多了,也结识了一些居住在江北区的文坛好友。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我写下的基本上还算是文学作品的文字,最开始就是通过这个很纯粹的文学小报见诸铅字的,这一点让我至今难以忘怀。我还在这里先后结识了不少的文学朋友黄兴邦、王正平、姜孝德、廖崇新、王致铨、胡世伦等人,在随后的日子里,他们中有很多人都在文学创作上取得过重大的成绩,成为我学习的榜样。
  一直到今天,我都非常感佩那个时期江北区文化馆里所营造的你们一种文学氛围。我们大家在一起对某一种文学现象畅所欲言,也可以对一部作品发表自己的高论,大家有话则长无话则短,谁都可以说出你的不同意见,你也可以为一个具体细节和别人争论得面红耳赤,绝无虚言气氛很是活跃,对我个人的文学素养也提高很大。每每遇到争论,万龙生老师一般不妄下断言,总是微笑着听大家的争论,这样一个晚上的探讨氛围是让我们参与者很愉快也很惬意的。我最记得那些个难忘的夜晚,因为我家住在距离江北城近10里的溉澜溪,每次活动结束后,我都是独自一人徒步沿着江边走回家,遇到下雨天那就更加狼狈了。大家自发地来,没有任何约束。记得有一次活动日是在深冬的寒夜,那晚上重庆迎来难得的雪花飘飞。我赶到文化馆的时候万老师还在暗自思忖,今天这样恶劣的天气恐怕不会有人来的了,谁知道那天晚上,依然还是来了10余人参加活动。而在那个雪夜里我回家的路上更是人迹罕见,我就显得更加地孤单了。现在我一想到这些的情景,都会禁不住地感慨万端。
  悠忽间,时光就过去了整整28年。到了今天,文学的兴盛期已经不再,人们的文化需求已经呈现出了多元化的格局,以至于好多的文学期刊都转向了,有的干脆就无了踪影。让我特别感佩的是,《嘉陵江》这样一张文学小报在许许多多文学爱好这的呵护下,不仅延续了30多年的文学宗旨,而且还与时俱进地办成了一本像模像样的文学季刊,当年操办《嘉陵江》的万龙生老师也已经年愈古稀、退休在家颐养天年,而今天主办这本文学季刊的中间力量却变成了当年和我一样苦苦地在文学路上追求的文学青年姜孝德先生等人,这就让人很有些斗转星移峰回路转的意味了。
如今的《嘉陵江》文学季刊,不论从形态还是到内容都有了显著的变化。首先是刊物由一张每月一期的四开小报变成了每期正度大十六开100个页码的季刊,刊物中发表作品的容量和30多年前相比可谓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正因为有了《嘉陵江》的存在,才团结和激励了江北区众多的文学爱好者,使得这个区的文学活动始终在风生水起地发展着,这一点我们还可以从该区文联每年编辑的年度文学作品选本中得到印证。直到今天,《嘉陵江》这本季刊已经出版了11期,其发表的文学作品单从质量上看就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不少的作者、作品都在全市范围内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最使我感动的是,现在的《嘉陵江》文学季刊不仅在观音桥某大厦内设立了专门的编辑部办公室,而且每周三还有一次像模像样作者读者接待日。我到该刊编辑部的那天,受到了已然是江北区作协副主席、《嘉陵江》副主编姜孝德先生和编辑易刚的热情接待。巧的是那天刚好是周三,编辑部还有几位老作者,其中有一位叫彭君洋老作者现在都成了《嘉陵江》的客座编辑。我和他也有几十前的交情了,他原来所在的单位黑石子果园刚好在我曾经工作过溉澜溪街道的辖地,我在文化站工作时,曾经和他多有接触,还曾经给他推荐过诗歌作品在市里报刊上发表。易刚编辑却很是热情,立马给我准备了该季刊从第1期到第11期的一整套《嘉陵江》样刊给我,我掂着那一摞厚重的文学杂志,单是看那大气的格调、温婉的版式和洋洋洒洒篇篇作品就让我感受到了无以伦比的快慰。
  而今的《嘉陵江》,封面是淡淡的乳黄色基调。夕照下的水面上依稀有船舶穿梭,远山近水一派恬静、雅致,淡定而高远的设计显示出意境的厚重,让人捧在手中就多了几分由衷的敬意。由于我最近和全国各地的文学报刊接触比较多,因而阅读到的纯文学刊物和作品也比较多。我实在抽不出更多的闲暇功夫静静地坐下来仔细阅读全部完这11期刊物的每一篇作品,但仅仅是从我粗略的一番揽读中和比较随意地阅读到的一些作品,就让我能够感受到那样一种久违的感动和来自我家乡的亲切。
  泛泛地阅读这本期刊,它的栏目设置特别富有地域特色:“江北之约”“小说世界”“文笔摩宵”“磐溪絮语”“鸿恩诗韵”“北城纪事”“铁山品茗”“巴腔渝调”“澜溪艺苑”“芳园青青”“文艺信息”“北滨拾贝”等等。粗略数来与江北这个地界上的地域名字能够沾上边的就有了一大半,而在这样极富乡土气息和家乡情结特别浓郁的栏目统领下,刊登的文章自然能够吸引住那众多的对这块土地充满感情的文人学子了,作者和读者对它的殷殷关注和激情向往那自然是肯定的了。我在这11期刊物中,又一次认真地拜读了我始终敬佩的很多文学前辈的文章诗赋,万龙生、王正平、王致铨等人的作品依然如故;和我几乎同龄的王明凯、姜孝德、廖崇新、易刚、彭君洋等人的歌咏颂赞也恰到好处。更为可喜的是,我们还欣喜的读到一大批很有特色很有冲击力的文学新人写出来的作品,万晓、姜映雪,其文字的晓畅和构思的新颖,都体现了我们这个时代的发展和文学趋势对时尚元素的高端需求。但愿这种可喜的文学变化,也喻示着文学创作美好春天正在来临,《嘉陵江》季刊所呈现的那一抹质朴的亮色也就不能不让我们特别地感受到欣慰和高兴了。
    文学把我和《嘉陵江》紧紧地连接在了一起,它将是我心中永远的怀想,我试图把我的这篇文章作为表达我对它过往的缕缕柔情和对它光明前景的无比敬意!
作者: 海棠依旧    时间: 2012-8-9 14:30

美好的回忆,读完这篇转帖,令人热血沸腾。

读过万晓的文章,真是虎父无犬子!
作者: 水若寒    时间: 2012-8-11 14:53

细细读完,读出了浓浓的故乡情。
嘉陵江,流淌着故乡的歌故乡的诗故乡的情!
祝《嘉陵江》硕果常存!
作者: 虞廷    时间: 2012-8-28 13:29

永远奔流的嘉陵江




欢迎光临 东方诗风旧坛 (http://df.xlwx.cn/old/) Powered by Discuz!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