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自娱自乐” 留痕存真 [打印本页]

作者: 诗酒自娱    时间: 2012-9-8 08:52     标题: “自娱自乐” 留痕存真

——序陈时造《岁月留痕》
陈时造与我今生有缘。1980年代,我主持江北区文化工作期间,与他相识。他是一位积极热心的业余文学作者。我自己也是从事业余创作出身,只因得到时任江北区委书记的方家良同志擢拔,始受重用,知恩图报,不能不全力以赴。我深知业余文学作者的甘苦,这个群体是我工作的基础,依靠对象,所以对他们特别热情,与他们情同手足。加之时造与我还有校友渊源,当然更为亲近。
原来我们都曾在位于北碚的重庆农业学校求学,只是我1955年毕业于初中部,考入重庆一师;而他1956年才进农校,这样就插肩而过,未曾真正同窗。后来得知,他与我初中挚友周应俭在农校相熟,当年都在学校办墙报呢:时造的叫《春回》,应俭的叫《冰山》。时造在《我的文学情缘》一文中提到,1957年“高中(中专)学生中当时不反右,只揪反社会主义份子”,应俭就是这种“份子”,没有分配工作,而是遣返原籍,在四川蓬安乡下受尽屈辱,1979年才落实政策,当了乡村教师,如今也算安度晚年。好在“《春回》没出大问题”,时造免此一难,值得庆幸。否则,他的历史又不知道该如何改写了。••••••
话说远了。我当时与时造缘浅,仅止于工作关系,缺少更多的交往,当然也缺少更深的了解。自从我 1991年调离江北区,同城异区,却不通音问,失去了联系。
然而到底不曾缘尽。近20年后,久别重逢,再续旧缘,而且更加相知相惜了。这缘之“媒”便是断而复流的《嘉陵江》。她原是一份油印小报,发表江北区的业余文艺创作。1970年代末,江北区文化馆开风气之先,将其改版为全市第一张4开铅印小报,使之成为联系、团结全区业余作家的纽带,具有强大的向心力、凝聚力。后来又更上层楼,再度变身为文学季刊。时造那时都置身《嘉陵江》的作者群,我们过从甚密。可是我离开江北区之后,《嘉陵江》却不知为什么消失了,使我念之神伤。
算来是2009年吧,《嘉陵江》竟又出乎意外地复活了,这就使时造这个老兵得以归队,也带给我与他重逢的机会。3年来,他重拾青春旧梦,笔耕不止,迎来了文学创作的金秋。如今,他的诗文首次结集付梓,犹如老来得子,自是喜事,理该庆贺。初步浏览,我觉得这些作品的意义已经超出了他自身以及文学范围。
《岁月留痕》的价值首先在于它的真实。从某种意义上说,此书相当于陈时造的自传,为我们提供了他一生成长的轨迹,也是一个普通人的人生标本。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印证了改革开放是如何改变了一个“黑五类子女”的命运,使他活得有价值,有尊严。使他的晚年生活充实,精神愉快。这对于当今社会中那种企图否定改革开放,甚至梦想“文革”的逆流是一种有力的批判。
同时,时造通过思亲、忆旧,又为我们提供了他的家族史标本。他出身忠县一家望族,百年来族人走过了坎坷的道路。时造对于父辈以及兄弟姊妹的人生遭际均有记录,大多含辛茹苦,有的甚至命途多舛。他的父亲和岳父均为右派,这给两方家庭带来多少苦难可想而知!中国1949年以后直至“文革”那段不堪回首的日子,从一个家庭的角度得到真实的反映,同样对于危害极大的极左思潮具有批判的力量。
时造酷爱文学,并没有如愿走上文学的道路,如今到了晚年得偿夙愿,当然算聊补青春之憾。他的笔力显得不足,作品文学性不够,看起来是一种缺失,但是反过来他却从作品的真实性和行文的质朴得到了弥补,容易取得读者的信任。我看,失于此而得于彼,未尝不是时造之幸耶!
时造自谦,说他写作是自娱自乐。其实没有丝毫的功利之心,这样的态度是非常宝贵的。这就保证了不会为了什么附加的目的而有违自己的本愿。岁月留下了痕迹,文笔留下了真实,时造的自娱自乐于是有了更多的意义,更大的价值。时造表示,这本书并不是封笔之作;那么,贴让我预祝他的晚年笔耕能够收获更多的硕果吧!
作者: 海棠依旧    时间: 2012-9-8 10:18

又是一位快乐的老人,自娱自乐安度晚年,令人称羡。
作者: 水若寒    时间: 2012-9-12 16:24

问好诗兄!
改天再来细读。




欢迎光临 东方诗风旧坛 (http://df.xlwx.cn/old/) Powered by Discuz!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