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评卜白、雨韵诗作《一只麻雀》《风筝》〔讨论〕
[打印本页]
作者:
孙逐明
时间:
2012-9-13 16:22
标题:
评卜白、雨韵诗作《一只麻雀》《风筝》〔讨论〕
按:这是我和古典新诗苑的朋友们最早讨论新诗格律的两则帖子了,这是最珍贵的原始资料。幸亏我发到其他网站被保留下来了。见
http://www.zhgshw.cn/go.asp?id=2912
评卜白兄诗作《一只麻雀》〔讨论〕
作者: 孙逐明 于 2004-5-20 下午 10:10:57 发表在 评论 □查看作者信息
原载:
http://www.zzbbs.net/list.asp?boardid=97
泪在纸上
楼主
评卜白兄诗作《一只麻雀》
《一只麻雀》
--------卜白
天冷了
你蹲在广告牌上做什么?
请进来吧
我的门没有锁
下雪了
你踟躇在街灯里做什么?
请进来吧
我的门没有锁
夜深了
你蜷缩在屋檐下做什么?
请进来吧
我的门没有锁
天亮了
它盖着白雪永远睡去了
它只相信
天国的门没有锁
昨晚,我手捧《古典新诗选》,这是一本经齐云兄责编并收录了卜白兄十首诗作的一本集子,而后得卜白兄的赠送于我,我庆兴之余,今日上午坐在车上略读之,当我合上集子后,甚感自己强压不住心中的那份情感和思绪的涌动,便打开笔记本打击着键盘,为这首诗而留下一点文字,故且暂称之为一点小评论,也算是为今天下午的研讨会而付出我的一份热情。当然,我还是很恐慌自己的文字而不能达到卜白兄诗作的意境和文字的深度,而涂脂抹粉了一回,望各位兄台见谅,也只是我个人的一点浅见。把这些文字放在这里,我自感有一点菲薄!
从三个“?”的使用来解读卜白兄的诗作《一只麻雀》
读罢卜白兄《一只麻雀》之后,我的思绪似如这春天的小草独自在疯长,拉长了我的记忆。风溢满车内,心也随风在漂,那都因卜白兄这篇诗作所使然。《一只麻雀》是我见过卜白兄诗作中,最令我感动的一篇!那是因全首充满一种心灵的对话,当然这种对话不仅如诗内人与麻雀的心灵对话,而且也是诗外诗人与读者的心灵对话。这种对话的感觉,让读者的心灵有一种震撼。全诗文字简洁而明快,思想深邃而力度纸背。情感丰富而又带有沉重之味,用一种很有气势的简短之诗语而来演奏了一曲古典音乐,让人听罢后,而久久不能自拔。我曾与一位诗人交流作诗之心得之时,讲了这样的一个观点,我说诗不应有符合出现,那是因诗的语言从题目至最后结尾,贯穿诗的全终要有一种气在凝聚,这样的诗作才能提神,才能真正与读者发生思想的共鸣!而符合往往让诗之意境而断,就象小河之水被堤坝所堵一般。所以,我更加倡导一气之呵成之诗为佳作,我常称好的诗应似如王羲之的草书一般,无论是诗里的文字,还是诗的方式与技巧,尤其诗的立意都应浑然而成,都应相得益彰,都应彼此交融!而卜白兄这首诗,让我改变和让我对诗在是否应用符合来停顿有了一种全新的校正。为此,我叹卜白兄这篇诗作中的三个“?”用得是如此的恰道好处,令我暗自叫绝!不但没有断了诗之意境,而更把诗推向一个更高的层次,真是抽刀断水水更流,符号断诗诗更诗!这正是诗人用三个“?”让读者陷入了思考之中。也正是只有真正的去思考,才能真正意义上去解读此诗。
世间一草一木皆为诗!于是乎,一只麻雀在诗人的笔下便有一种诗的语言呈现在读者的眼前。诗人用了三个“?”来层层递进,向读者去思索一只麻雀为何要蹲在广告牌上、踟躇在街灯里、蜷缩在屋檐下,却不愿进门取暖呢?诗人在每段之后,却一而再,再而三的呐喊“我的门没有锁”,这无疑不在高声大呼,诗人是多么的想借助自己的善良和虔诚来打开麻雀的心扉,但麻雀却最后很悲剧性的在白雪的覆盖下安详地“睡去”,而步入天国之门。一只麻雀令可死去,也不愿走进诗人为她而展开的心扉,那是为何呢?这种反问,诗人并未直接提出,而通过这种自然的诗之意境来渲染,也似乎让人感叹世态之炎谅,以及诗人的内心所不被人所理解,也许不仅只是这只麻雀有这样的孤独,而诗人自己内心的孤独比之这只麻雀而更加的有深意!当这种孤独陪伴在诗人的内心世界里,便有了这首诗。我想我更加能体会到了昨晚卜白兄与我所叙述他人生之经历之后,也更加让我体会到了诗人在黑夜一人独自坐在电脑前,苦苦追寻着人生的真谛!也正如诗人跟我提起他的表白之语:“士为知已而死,诗为知已而活”。我想诗人更加向往用诗来寻找人生知已。我也曾诗过诗人的另一篇诗作《重生》,这也许与诗人已脱而立之年,有着一种对生活的淡然,有着一种对文字的认真,有着一种对人生的执着,才能造就了诗人用这样的文字,并用这样的三个“?”来向人们宣告,生命是如此的短暂,短暂的就象这只麻雀一般,说不定那一天我们都会匆匆的离开这世间,但我甚诗人又似乎感叹和担忧,如果真的这一天的来临之后,我们能否如此的象麻雀这般的安详离去,且有白雪作棉被。我想诗人用白雪来选择麻雀的死去的方式,也似乎在向诗者们宣白麻雀如此的离去是很悲壮,毕竟在我们世俗之中,常有这样的说法,那就是生命之时,有白雪落下,便是天地为其带孝!所以,也许在一般不甚了真正了解诗人的语言之时,只是很浅显的理解诗人的诗中的麻雀是很可怜,而并未能体会到诗人在这里还赋予了另一层含意,那就是诗人给麻雀的生命赋了一种悲壮的色彩。“尤其是诗人在最后结尾之处,写到”它只相信/天国的门没有锁“。可我想诗人在这篇诗作还存在一处硬伤,那就是没有道出为什么”它只相信/天国的门没有锁“的原因。
对于此诗的评论,我暂且写罢这样一点浅显之文字,如有不妥之处,还望卜白兄和各位兄台斧正!
泪在纸上留字于04、4、10
泪在纸上
第2楼
以前仓促之中而写的,有几处文字有笔误。
“我曾与一位诗人交流作诗之心得之时,讲了这样的一个观点,我说诗不应有符合出现,那是因诗的语言从题目至最后结尾,贯穿诗的全终要有一种气在凝聚,这样的诗作才能提神,才能真正与读者发生思想的共鸣!而符合往往让诗之意境而断,就象小河之水被堤坝所堵一般。”有两处“符合”应为“符号”!
“我也曾诗过诗人的另一篇诗作《重生》,”“诗过”应为“读过”!
“我甚诗人又似乎感叹和担忧,如果真的这一天的来临之后,我们能否如此的象麻雀这般的安详离去,且有白雪作棉被。”“我甚诗人”应为“我甚感诗人”!
孙逐明
第3楼
从形式上来看,这也是一首典型的节奏格律体,是以一个段落的节奏作为“节奏型”,多次重复贯穿首尾,使全篇有统一的节奏氛围,同时重复中节奏还是有变化的,不至于节奏呆滞。
其音步分析如下:
天冷了
你|蹲在|广告|牌上|做什么?
请|进来吧
我的门|没有锁
下雪了
你|踟躇在|街灯里|做什么?
请|进来吧
我的门|没有锁
夜深了
你|蜷缩在|屋檐下|做什么?
请|进来吧
我的门|没有锁
天亮了
它|盖着|白雪|永远|睡去了
它|只相信
天国|的门|没有锁
这里的重复变化的方式就是我说的“律动”。可见,诗歌格律体并非一定要是“豆腐干”的。
这首诗采用了字面重复的“复沓”的手法,这种方法当然有“一唱三叹”的效果。我们还可以进而只套用类似的节奏发展手法而不重复字面,就能进而拓宽类似形式的表现力。宋词词牌就是走的这条路子。
齐云
第4楼
按一定规律的重复,即是“律动”?
人的记忆力有限,比如大多数人能重复别人说的7位数字,但很少人能重复别人说的10位数字。按孙兄划分,卜白这首诗每节有1+5+2+2=9个音步,九个停顿形成的节奏(不知道能否这样理解)太长了,诵读时恐怕记不住了,就如诗句太长句尾的韵脚已无韵的感觉一样,律动的节奏是否应该顿数有限?
孙逐明
第5楼
不错,按一定规律的重复,或略加变化地重复,就是“律动”。
“律动”可以有三种方式:
1、以一个句子的节奏为模型〔音乐术语叫“节奏型”〕,不断重复〔如古典五言诗、七言诗〕,或略加变化地重复〔如古典歌行体〕;
2、以几个长短句的集合为“节奏型”,不断重复,或略加变化地重复;
3、以由几个长短句组成的段落为“节奏型”,不断重复,或略加变化地重复。
第三式是第二式的特例。《一只麻雀》就是这种方式。
第二、三种方式必须掌握一种“度”。正如齐兄所说,人的记忆力是有限的;由几个长短句组成的“节奏型”,必须有鲜明的节奏特点,必须使听众能够感受出有一种吞吐伸缩的节奏氛围贯穿诗篇的首尾,这才谈得上节奏美感。
以此诗为例,第一句很短,是三字吟咏句,第二句很长,是朗诵句,由短到长,有一种格节奏开张的气势,第三、四句又缩为短句,又从朗诵句回归到吟咏句,听众对于各个段落每一句的具体顿数虽然记不住,但对于这种吞吐伸缩的节奏氛围还是有鲜明的印象的,所以能够给人以整体性的节奏美感。
如果不掌握一定的“度”,我们胡乱用几个长短句式写一段诗,然后后面每一段都套用这一段诗歌的格局,当然是不可能有什么节奏美感的。
其实自然界也有类似的节奏关系,以时间为例,昼夜的交替形成节奏;若干昼夜的集合——“月”的交替也形成节奏;若干月的集合——“四季”的递嬗也形成节奏。“四季”的时间比起昼夜来,的确是时间太长了,为什么人的记忆能感受到这种节奏感呢?当然是因为它们各自都有鲜明的节奏特点的缘故。而在四季如春或终年积雪的地域里,四季的节奏感就会削弱甚至消失了。
简析雨韵《风筝》
作者: 孙逐明 于 2004-5-20 下午 09:38:40 发表在 评论 □查看作者信息
原载:
http://www.zzbbs.net/list.asp?boardid=97
楼主:齐云
雨韵《〈远行〉外二首》,获得所有观贴者好评。三首之中,我之所以更喜欢《风筝》,因为除内容好外,它初具形式之美。形式与内容,就如父母,诗歌之美,譬如孩子,对孩子来说,不能说父亲、母亲哪个更重要,两个都重要;诗歌之美,是内容与形式共同作用产生的。从写作的实际来看,多数情况下,形式对内容并无妨碍,相反,有助于内容的传达,这不仅有唐诗宋词元曲为证,也有西方格律诗歌为证。中国古典诗歌的辉煌结束以后,新诗产生以来,多数时候,都说内容决定形式,这大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艺术领域的一种反映,却未必是历史上诗人的公论。多数诗人对这个问题取回避态度。何以如此?简言之,是诗人儒家理念与艺术直觉之间的冲突。少数诗人绝对倾向内容时,如白居易,他为“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观点写的诗,恰恰佳作鲜见、败笔最多。
尚望孙兄用自己的格律理论,从形式上评论〈风筝〉的得失。
《风筝》
我从来没有飞过
一直躲在角落里
什么时候
我们一起去飞啊
尝尝
天上人间的滋味
孙逐明
第2楼
你能把他的另外两首都贴出来吗?
齐云
第3楼
《远行》
你说走就走了
一个转身
背后下了一场秋雨
只湿了衣角
你哭了吗
我没哭
一轮夕阳夸张的红
醉了似的
我一动不动
一小时
加上一天一夜
送送你
亲爱的
想画你的背影
用单一的冷色调
未果
《迷茫》
我在哪里
风清一色的刮
云低低地垂
天空虚无
你呢
正在谁的心尖上游走
还是,与沙子
一起沉淀了
四处找不到你
天色已晚
轻拥,一条弯曲的小路
入梦
孙兄格律诗范围较宽,一并分析最好。在对具体作品分析中,大家更易掌握你的理论。
孙逐明
第4楼
诗歌与格律是一对矛盾体
诗歌与格律是一对矛盾体,要想诗歌具备强烈的音乐美就必须遵循格律的规定,要想畅达地抒发诗人自己的性灵,就要千方百计从格律里逃逸出去,升上自由的天空任意翱翔。艾舍尔的名画《释放》里〔见下图〕,可以看做是格律与自由之间的绝妙的对比,它还有一个迷人的过渡区域。诗歌真的象鸟那么自由吗?它们被囚禁在诗歌格律的系统中时,也象那些鸟一样难以忍受吗?现实中的富于音乐美的新诗与诗歌格律的规定之间,是否有一个不可思议的过渡区?
[attach]3866[/attach]
《释放》艾舍尔作〔石版画,1955〕。
我们不妨考察一下京剧曲牌的节奏,这些曲牌里最多的是“有板有眼”的原板、滚板、导板、中三……可也有“板眼”不甚分明的“散板”。散板虽然“板眼”不甚分明,却依然有强烈的节奏美。戏迷们都知道,“散板”最难唱,如果平时不能中规中矩第唱好原板、滚板之类的“板眼”,是绝对唱不出散板的韵味来的。散板就是音乐节奏美的典型的过渡区。
诗歌的格律就如同戏曲的“板眼”,有一些并不严格遵守诗歌格律的诗歌,是同样可以具备强烈的音乐美的。如果诗人们能参悟透格律与自由的过渡区的三昧,在格律与自由之间寻找一个适合的平衡点,大家就能在诗歌的天空上高高飞翔了。
雨韵《〈远行〉外二首》之所以获得所有观贴者好评,绝非偶然。这三首诗除了它内容上的殊胜处之外,在形式上也极富于音乐美,它们正好就寻找到了格律与自由之间适合的平衡点。
我们不妨以这三首诗为例,探讨格律与自由之间的奥妙。
其一:《风筝》
我从来○|没有▲|飞过△〔单拗,上去交替〕
一直○|躲在△|角落△里〔单拗〕
什么○|时候△〔律句〕
我们○|一起△去|飞啊○〔律句〕
尝尝
天上△|人间○的|滋味△〔律句〕
分析:从节奏来看,此诗虽然句式参差不齐,可是有“三步朗诵体”作为节奏型贯穿首尾,有统一的节奏氛围,属于“半节奏格律体”;从平仄看,一半以上是律句,两个拗句也是单拗,没有双拗,也是“半旋律格律体”。虽然不押韵,不影响音乐美的大局〔按,也可以认为有暗韵:“过”与“落”押韵,“飞”与“位”押韵〕。
其二:《远行》
你说走就走了
一个转身
背后下了一场秋雨
只湿了衣角
你哭了吗
我没哭
一轮夕阳夸张的红
醉了似的
我一动不动
一小时
加上一天一夜
送送你
亲爱的
想画你的背影
用单一的冷色调
未果
分析:节奏型的第二种形式是“长短句的集合”,以此模型原样重复,或者稍加变化第重复。其中有一种集合形式是“前面的长句+后面的短句的形式”,这种节奏型是收缩性节奏,比较适宜表现低沉压抑的情绪。很多新诗都喜欢采用这种形式。例如:
《滞》老乃
季节被风声击碎
使劲抽搐
已开和未开的花
神情痴呆
阳光被时针戳破
铁青着脸
落日倒悬于绞架
目光悲哀
我静静地坐了两个小时〔从本段起,节奏有较大的变化,诗情也一变。〕
然后犹豫着推开门
出去散步
鞋底生硬地敲打路面
一张看不清的脸
四处徘徊
想象中柔软的东西
扶着月光
一地散开
《远行》也是一样,它的第一段是“长句+短句+更长的句式+短句”,形成收缩又收缩的节奏型,然后第二段第三段大致上重复这种基本节奏格局,到最后一段,变化稍大一点,最后两句仍然是用收缩型节奏作结。这首诗的收缩型节奏与送别的惆怅情绪很贴切。所以这首诗也属于“准节奏格律体”。
其三:《迷茫》
我在|哪里
风|清一|色的|刮
云|低低地|垂
天空|虚无
你呢
正在|谁的|心尖上|游走
还是|,与沙子
一起|沉淀了
四处|找不到|你
天色|已晚
轻拥|,一条|弯曲的|小路
入梦
分析:《迷茫》一诗节奏自由,没有明显的节奏型,但是每一句节拍感很强,短句与长句节奏的衔接自如,并不生硬,有一种散板式的节奏美,明显地不同于散文风格。如果作者平时写诗不讲究强烈的节奏感,没有经过训练,就不可能写出这种散板式节奏的新诗来。
唐古拉山风语者
第5楼
领教了。
齐云
第6楼
这幅画真是绝了,能给我们很多启示。最下面是规律的起源区,整体是灰色的,深浅不一中表现了明显的规律;中间区,源起规律中的抽象的三角符逐渐变成了具体的“鸟”,灰色也演变成对立的黑白二色;最上面,对立的黑白色消失,黑白中和又变成了灰色,一只只鸟一方面具有独立性,独立飞翔,另一方面整体上仍然保持一定的规律,能看出源起规律仍然在起作用。自由区规律是源起区规律递推协变而来。如果把源起区的规律看作一种客观真理的话,自由区的规律就是“美”——美是合乎规律的自由行动,鸟的飞翔既是自由的,又遵从“客观真理”。这幅图的最上面部分正是对艺术美的绝妙图示。孔夫子回顾自己的人生境界,最后一个境界“七十,从心所欲而不逾矩”,就是人的内在活动与社会(自然)外在的要求相一致的“美”的境界。
我如此来理解这幅画,与孙兄稍有出入?用画来说新诗,画的最下面部分是格律而无诗,最上面部分才是格律诗,心灵的自由与外在的规律融为一体,格律与自由并不对立,而是在鸟的飞翔中统一起来了。
孙逐明
第7楼
这幅画是象征性的,当然可以作多角度的理解的。:)))
关键是我们必须理解它所映射的实际法度。我的原意是:严格的格律体是最好的写作训练手段,而比较自由的准格律体以及受格律体影响的自由体才是创作的最佳形式。
作者:
诗酒自娱
时间:
2012-9-14 08:45
严格的格律体是最好的写作训练手段,而比较自由的准格律体以及受格律体影响的自由体才是创作的最佳形式。
——何其芳说过,就是写自由诗,也应该先受格律诗训练。与此大意相同。
就古诗而言,真正懂行的都知道,要写好,古风比绝律难。
不过,受了严格的格律训练了,使用格律也就习以为常了。
诚然,也有格律体、自由体都写得两栖诗人,本论坛具有凤舞、刘年、响水等,但是也有对格律体情有独钟的,例如微斋,浮云,在下。所以,我不赞同“比较自由的准格律体以及受格律体影响的自由体才是创作的最佳形式”这种概而言之的结论式断语。
作者:
诗酒自娱
时间:
2012-9-14 08:47
那时这种探讨以至很普遍,可惜此景难再了。
欢迎光临 东方诗风旧坛 (http://df.xlwx.cn/old/)
Powered by Discuz!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