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泛诗体”联盟批评(之一) [打印本页]

作者: xdgls    时间: 2013-1-13 23:34     标题: “泛诗体”联盟批评(之一)



                                                            “泛诗体”联盟批评(之一)


                                                                         死水吧
            ===============================================================
                                                              一、陈仲义其人

     陈仲义,厦门鼓浪屿人,生于1948年。他也是个“老三届”插队知青,毕业于厦门业余大学中文系。历任厦门职工大学中文系主任,厦门城市学院中文系教授,主要研究中国现代诗学。他兴趣广泛,迷恋新诗、后现代主义理论、广告、气功等。舒婷和陈仲义曾住在一条街上,只有3分钟的路程。舒婷说:“后来两人都迷诗,渐常来往,一坐竟谈至深夜。当然他来我处,门窗八面洞开,以示光明磊落。所谈话题极广,有关文学,虽不刻意回避,却不在情字上闪烁。”
    他们出门不同行,有时过海同乘一渡轮,“也是君立船首,我坐船尾,分享一江水,决不同袂而行,七八年如此。”(舒婷语)他们从未谈过嫁娶。这一年,舒婷从三峡倦游归来,未及抖落一路风尘,陈仲义就推门进来,像个铁塔一样立在她面前。他俩四目相对,心有灵犀一点通。舒婷将解了一半的行装扔在地上,对他说了一句:“好吧”就这样定下婚姻大事。过了一个月,他们就举行了婚礼。
    结婚那天,陈仲义步行3分钟来接新娘。舒婷的父亲按泉州老家的规矩,端了一碗荷包蛋汤给毛脚女婿。陈仲义吃了两只蛋,留下两只,舒婷在送回时在厨房连汤夹水一下子全吃光了。舒婷的嫁妆也很别致,一板车书;一板车父亲精心培育的20多盆名品玫瑰花,一板车衣物外加泉州嫁女惯有的四色蜜饯和四色干果仁。她结婚未被婚纱,未请亲友,舒停调侃说:“我却当私奔悄然打发啦!”
    在家庭生活中,舒婷和陈仲义是相当和谐的。舒婷包揽了全部家务,经常一边看书写作,一边留心厨房,不让饭烧糊。她说:“我尽量做个好女人、好妻子、好媳妇、好母亲,只为不惜亏待自己。”  舒婷这样心甘情原地潜心做好家庭主妇,除了生命里的恪守传统的原因之外,大概还缘于深切地感受着丈夫陈仲义对她的憨厚深爱。作为家里“主外”的丈夫,陈仲义的确很辛苦,而且还要过海到学校上课,做自己的学问全在晚上,偏偏他又兴趣广泛,忙得像一只陀螺,但出版社和报刊的约稿、筹会、出书等联系接洽事宜,他还是替舒婷承包了,人们都笑话他是舒婷的教授级“生活秘书”。陈仲义对舒婷也很体贴。舒婷因年轻时插队劳累过度,有严重的腰椎疾病。家里的一张藤椅破了,坐着不舒服。陈仲义就去厦门转悠了一天,带回两只高背皮椅,让她坐得舒服点。
       结婚十几年,陈仲义发表的诗作不多,但在诗评上却很有建树。1991年他在海峡文艺出版社出版了27万字的《现代诗创作探微》,1994年在厦门鹭江出版社出版了20万字的《诗的哗变一一大陆第三代诗面面观》,1996年,他在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了《中国朦胧诗人论》,1997年在漓江出版社出版了34万字的《从投射到拼贴—一台湾诗歌艺术(六十种)》,2000年,他又在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了另一部诗评专著《扇形的展开一一中国现代诗学谫论》。他还在刊物上发表l00多篇诗学论文,如:《多元分流中的差异和生成一一中国现代诗学建构的困扰与对策》(《文艺理论研究)2000年第二期)、《双刃上游走一一答台湾青桐社文化诗学问卷》(《山花》2000年第三期)、《缺少反省的大陆先锋诗歌》(《粤海风杂志》2001年第一期)、《诗歌在哪里?》(《诗选刊》2002年第九期)、《大陆先锋诗歌四种主要写作向度》(66湾许学季刊》2002.2期)、《新世纪五年以来网络诗歌述评》,(《文艺争鸣》2006年第4期)等。2002年“诗生活”、“中国诗人论坛”等网站都专门开辟了“陈仲义诗评论专栏”。
                                                       ——摘录自《现代作家亲缘录——震撼百年文坛的夫妇作家》郭可慈 郭谦


                                                                       二、陈仲义的诗学观

    陈仲义在《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一期上,曾发表一篇诗论文章《感动 撼动 挑动 惊动 ——好诗的“四动”标准》,基本阐述了自己的诗学观。

                                                                                    (一)


    1、现代好诗标准,可谓青菜萝卜,各取所需,各有所爱,各有侧重。有的推崇境界。有的偏爱含蓄,有的认同优雅,有的另举粗鄙••••••五花八门,不一而足。
    2、好诗需要有一个基本尺度,好诗与不好的诗要有相对的标准。犹如世界上有成千上万种酒,纵然口味再怎么千变万化,也必须遵循一条基本底线、界限:酒是酿出来的,而不是用酒精兑水包装的。也好比是运动员,他抬腿起跑的前提,是首先不放弃规定的“跑道”。
    3、个人从不怀疑,从终极意义上讲,诗和美一样,是无法定义,无法穷尽的。诗什么也“不是”,诗什么也“没有”,诗就是诗。人们只能不断地逼近她,却永远无法抵达她,她是无极、无限可能的。在终极意义上,诗犹如黑洞一样。可以把一切界定、阐释、标准吸收殆尽。但我们不能因为终极意义上的“不可道”而放弃某些维度、层面、环节上的“可以道”。
    4、诗在某些某些维度、层面、环节上的“可以道”的。从本体层面的高标准出发,可以提出所谓的“世界性”、“人类性”、“独创性”,从主体层面考虑,可以出示“良知‘,“忧患”等伦理要求。再后退几步说,就是放弃这些所谓“虚妄标准”,着眼于无数个人趣味基础,动用某些概括性较强,且具普适性的语汇,如“感动”“震撼”“惊愕”等,求取交流中某些“基本共识”,认同感受的最大“公约数”,也应该不是一种非分之想。
    5、从接受角度上看,传统好诗标准一向定位在“感动”“打动人心”上面。这是中国长期古老诗教的结果,也与中国人特有的文化心理结构息息相关。中国古典诗一个最主要的美学标准叫“意境”,特别管用,它让我们舒服了千年之久,可是,时代发生了巨大变迁,好不好再视“意境”为唯一“圭皋”,且死抱若“感动”标准不放呢?

                                                                      (二)


       那么,什么是好诗的标准呢?简言之, 好诗 = 感动 + 撼动 + 挑动 + 惊动。
        好诗达标的基本公式是:
        情惑情绪层面    好诗 = 感动
        精神愈识层面    好诗 = 撼动
        诗性思维层面    好诗 = 挑动
        语言修辞层面    好诗 = 惊动        

                                                                     (三)


    “四动”的基本涵义是:
      感动:之所以把感动继续放在好诗的第一位,是因为人类心灵地带,拥有情感这块最大“用地”和“领地”,每时每刻,谁都无法逃避这一人类情感的“文库”;也基于人的情感冲动,是人类无法更改的“秉性”,作为信息的接受与发酵反应堆,它在传递中所产生的“共鸣”最大化,无疑是诗歌最主要的追求方式。
      撼动:是指接受者的精神意识层面,诗歌对它发出的强刺激,所引发的震慑、震动效果。好诗不只是情感的安琪儿,同时也承担着精神冒险的信使。一次成功的精神突围和精神爆破,何止是一次精神提升。作用于精神意识上的震撼,无疑具有启蒙、启迪,启示功能,它引发接受者深思、反省等审智活动,显然是对情感性审美熏陶一种重要补充。
      挑动:是指在思维图式上,诗歌特有的诗学思维(诗性直觉、诗性感觉、诗性想象等)对于人们长期固守的惯性思维、实用思维,进行挑逗。触发被工具理性长期麻痹的神经,诱发跳出常规常态思路,拥抱新体验新感觉新想像。一次崭新的诗性思维.就是对世界惯常认知的一次刷新。
      惊动:是指在语言层面上,好诗担负着对死去语词、老化语词的复苏、挖掘工作,同时对新生语词的分娩、接生工作。不管是繁复的张力语言。还是素朴原生的语感,一次次语词的去蔽擦亮,一次次陌生化的琢破亮相,都能引发始料未及的快感,犹如漫漫冬眠中的蛰伏,遭遇“惊蛰”,让你在突然的苏醒中充满惊喜。
     以感动为主导的接受图式,其“感”可包含感受、感触、感悟、感喟等诸多情感性集合,总体上给予心灵世界一种浸润性滋养。“感‘是“动”的基础,“动”是“感”在心理上的延展与结果。如果说“感”是原因,那么动一一心动、动心,则是收成。

                                                              (四)


    “四动”之间的互动关系是:
     有必要厘清,与主导接受图式—感动,比较接近的是撼动。它们都具备感动的能量,但是撼动,是属于重度感动!它是思之力度——审智的充分体现。它与轻度感动(比如赞美、同情、歆慕),与较浅显的情绪涟漪、情绪波动还是有一定区分的。它因质量上的厚重(如悲悯、敬畏、忧患等深沉情愫),内含着一定价值取向,因而显得更“揪心”更“抓人”。
      与感动次靠近一点的是惊动。惊动是语词陌生化遭遇后的心理生理反应:意想不到,突如其来,它既可以是情感积极性方面上的猝然闪光,也可以完全是生理方面的一次快感,只不过是更富刺激的烈度。由于语词带来别出心裁的发光、命名、引发审美或纯生理的惊悚、惊悸。所以在瞬间感受上不妨以惊动加以概括。
      与感动的联系稍远一点是挑动。被触发起来的诗之联想、想像、拟想、感觉、联觉、错幻觉••••••它们一起延伸、转化为复杂技艺,“表面”上的技艺,仿佛只是手段与形式,其实与内涵血肉难分,尤其在形象思维上的新异触发、骚扰和挑衅,对于实用工具思维,是难得的艺术开发。



       而“四动”之间,应该是隐含着向上一个级别—推动的尺度,即:
      劣诗一平庸的诗一较好的诗一好诗一经典的诗
      (坏的)(一般的)(有特点的)(优秀的)(杰出的)
      最后必须重申,好诗是整体性的,是活的生命的有机体。

                                                                                (五)


      一直以来,本人试着以“四动”作为现代诗歌批评、鉴赏尺度(其实更应该看作是对好诗的深切期待),但不知道最终是否一厢情愿?


作者: xdgls    时间: 2013-1-13 23:37

本帖最后由 xdgls 于 2013-1-14 00:14 编辑

                                
                                                                       三、陈仲义其诗  

1、《楠木林》

仿佛是神祗的魔力
把附近的林木都驱光
(无论是雪杉是云松还是苦楝子)
唯独留下它
留下半弧屏风
顶天立地

浩劫后的奇迹
在空白和愚昧时刻
在喘息和浊黄中
聚拢起
惊人的葱郁

山洪暴戾
企图裸露全部根须
雷火擦身
磨出传奇般故事
而斧钺削去
仅仅是几圈忧伤
几圈表皮
削不去芳气微微
始终弥漫四周
削不去黛黑的针叶
密匝匝,托举一角天宇
每一根坚直的锋芒
都以柔软的细语
原谅过去

仿佛有锃亮的铜号
在枝柯的绒幕间震颤
簌簌落下
金色细雨
这时,远方
远方那一片山头
刚刚展开的旗帜
是不是也感到了湿润
感到渴望已久的凉意
选自《绿风》1985年第3期

2、《古莲子》

苦难和悲哀,层层
包裹,熬出化石皱纹
褪尽釉彩,无意
青铜色泽,更不以
粉红翠绿
应时季节,远远地
避开钻石道路,
积淀
琥珀色的幻想

当成沙碛,当成
春天的叶儿
从未表示饥渴,也不
预言未来,只把
坦率的沉静压缩
沉入厚厚的泥炭层
等待
遥遥无期
遂成珍珠
铸石似的思想

3、《石林印象》

所有峰巅都被斧削
成为无从申诉的哀怨
匍匐在地
接受上苍恩典
亿万凝固的生灵
塑造出
千奇百怪的壮丽
凹凸不平的惊恐

抑制原始天性
做簇拥痴情
造升腾憨态
笑纹宽舒
安慰在裂罅
曲折的愤懑
风化成
刷刷下掉的粉粒

但还有冬笋装的头颅
没有垂下
瘦骨棱棱地
撑起无言的呼号
或者稍许领首
作沉思般跷望
                           《中报》月刊(香港)》花1983年第8期】

4、《害怕》

他们依然害怕
    速度
说:太快
会脱离轨道

他们依然害怕
    变更
说:波动
会摧毁平衡

他们依然害怕
    美
因为美
比万花筒复杂

他们甚至害怕
    提问
除非他们
已有现成答案

他们依然
    害怕:爬坡
    害怕:泥泞
    害怕有人踩着脚跟
    害怕无人发布指示
    守着古老的惯性
    他们唯独不知道害怕
    成为障碍!
(原载《星星》1985年第3期)


5、《小鹿和大鹿》

今天队日游公园,
我悄悄离开队伍,
带着一捆按树叶,
跑去找“大花鼓”。

多惹人喜爱的长颈鹿,
老远,就向我打招呼,
它伸出长长的脖子,
亲昵地舔着我的胸脯。

我给它树叶吃呀吃呀,
守着它,不离半步••••••
关门的铃响了,我还不走,
差点被当做小偷抓住。

同学们说我名叫小鹿,
所以才和大鹿打得热乎,
又笑我脖子生得大短,
所以才对它那样羡慕。

不不,他们全是瞎编,
他们不知道我在“构图”,
我设计的“长脖子起重吊”呀,
得靠大鹿的颈子来帮助!

爸爸在搞超声雷达,
不也常到公园追蝙蝠?
他说,仿生学的第一步,
就是要让动物给迷住。

是呀,我已经上公园四趟了,
星期夭,我还要再找大鹿,
请它谈谈,颈子怎样转动,
我的起重吊才造得杰出。


6、《厦门咏叹调》

据说厦门的小南风是粘腻腻甜滋滋的小南风
每一立方米掺了一公斤茉莉一公斤珍珠霜
小南风从厦门富有波涛节奏的鼻息中蔚蓝地滑过
滑过厦门在小南风软酥酥的怀里翻了个身翻了个身
于是一夜间厦门的少女们全变成鱼美人鱼美人
桄榔槟榔甚至都摇曳成性感的超短裙

厦门的广告风是小南风充满热带的诱惑
星鲨海堤三角梅柯达株式西铁城索尼TDK
把古老的骑楼挤得斜斜歪歪脚轻头重头重脚轻
把花花绿绿的塑料棚吹得象海上帆板塞满了鹭江道
而白鹭白鹭从远古神话衔来珍珠稻就一直赖着不飞走
飞不走成为这座城市文明纯洁秀气妩媚的象征

多带劲闽南小吃像带劲的小南风刮得外地客人
醉醺醺沿中山路叫唤土笋冻油葱粿芋包麻糍韭菜盒
好清香香得周乡会校友会恳谈会联谊会回乡如同走马灯
南普陀素菜惹得欧洲领事董事发誓七年禁吃油松鸡
《马可波罗》轮番载来唐人街的胃口和单相思
而集美号恨不得把大大小小的乌龙九龙全都集走装走

乘着小南风游游厦门比乘着小巴士还惬意呢
一天飞尽虎溪鳌园筼筜湖里鸿山还有五老峰
从万石岩飞到太平岩可惜少了空中走廊可惜真可惜
不过观海园一伸手就抓住海上蝴蝶五颜六色海上三角帆
不过晃岩上眯一只眼就能和金门兄弟点头挥手咬咬手绢儿
总比写信呀广播呀相思呀来得真真切切实实在在哟
                /
厦门的小南风小南风里的爱情可是粘粘糊糊湿湿润润
不是上海滩广州湾长长的Kiss长长的
不是三点式游泳衣手勾手背靠背躺在港仔后坦荡荡
它依然躲在林荫道百叶窗喁喁细语怕见海水怕见阳光
它半倚花伞半淋细雨也许这更富诗意更富教养和风度
这个开放的港口呀这个穿百折裙的城市竟是如此节制哟

悠悠南曲比小南风更有耐性穿街走巷在竹椅竹席连成的竹巷里
唱诗班的少男少女比小南曲更准时集合在每个Sanday的九点正
伦巴和探戈尾随小南风在夜大学的人流里蹦蹦跳跳
太阳帽和蛤蟆镜同时挤满电脑报名站挤满补习班
无标题印象派时装表演博览会效率讲座还有什么未来预测学
小小冲击波就叫这座城市开始摇晃开始痉挛啦

小南风的速度有时比台风更具爆破力简直是股龙卷风
卷来环球冰川卷来跨国瀑布卷来美洲泥石流即使在绵绵雨季里
什么悦华悦宾金宝银川东海和富山
魔方般使人辫不清哪是金哪是银哪是山哪是海
波音风卷起城市当东亚第一美人的幻想呀叫人每天把脖子仰得酸酸的
骆驼牌把走向世界的愿望卷得又香又辣又可人你要吸一口吗

厦门的小南风可有滚雪球的魅力
厦新的流水线连着厦华的引进线连着厦盛的大蛛网
滚哟滚哟滚出一团团一堆堆联发开发开发联发
滚哟滚哟叫往昔的封闭退守安分谨慎统统滚蛋吧
叫竞争开拓掘进深入每一条地下水道每一束自动载波
让雷诺士雅马哈滚出真正的中国式中国式中国式

现在可以纠正了吧厦门的小南风不止是粘腻腻甜滋滋
热辣辣雄浑浑劲挺挺凉飒飒的主调里当然少不了
夹点古典的平和的韵味带点稳健的慢板的气息
郭小川的厦门哟曾是硝烟拂袖郭小川的厦门你在哪里呢
小南风里小跑着厦门厦门钻进小南风在蜕变开拓的起点上
带着曙色的微笑带着矜持的喘息正在跑向夏天跑向夏天哩
                                      原载《厦门日报} 1986、10、6

                                                                            四、偏颇的观点

     陈仲义教授的诗学观点的核心是好诗;而好诗的标准的“四动”: 感动、撼动、挑动、惊动。就其所阐释的“四动”涵义来看,属于内容的范畴。而他作为诗歌评论家,在鉴赏、批评新诗时,一直是以“四动”作为尺度。所以,他所期待的好诗,自然也是仅仅着眼于具备主题的立意、语言的新奇等能够打动人心的内容方面的因素。我观察他的几篇新诗解读和诗歌阅读笔记,基本不涉及新诗的艺术形式的评价。从他的几首新诗作来看,新诗的艺术形式也无所追求,只是他的个别诗作,不自觉的暗合了新诗的一些格律规范。如:《害怕》的诗节复合结构、《小鹿和大鹿》的押韵、《厦门咏叹调》中六行式以及句中的重复、反复等,也别有格律意味。其他的几首自由诗在诗行之间也不乏有隔行押韵的句式出现。
      新诗也是一种文学样式,具有自己的独特特征。这特征就是诗的艺术形式。立意的高远是所有的文学样式都必须具备的。也就是说,好诗一定会具有“四动”,但具有“四动”而不具备诗性的文学样式不一定是诗。完完全全的自由状态的“诗”也绝对不会成为好诗。就像一位漂亮的姑娘,每天头发凌乱,衣衫褴褛,不梳洗,不打扮,我想,无论如何也不会符合小伙子眼里的“美女”标准吧?
      陈仲义教授认为:“从接受角度上看,传统好诗标准一向定位在‘感动’‘打动人心’上面。这是中国长期古老诗教的结果,也与中国人特有的文化心理结构息息相关。中国古典诗一个最主要的美学标准叫‘意境’,特别管用,它让我们舒服了千年之久,可是,时代发生了巨大变迁,好不好再视“意境”为唯一“圭皋”,且死抱若‘感动’标准不放呢?”
      这种认识是偏颇的。传统的好诗固然注重意境,注重打动人心,但这却不是“唯一的圭臬”,因为我们的老祖宗眼里的好诗除了具有高远的意境外,还有崇尚了几千年的艺术形式——格律。
      从陈教授的新诗实践中可以看到,无论多么高远的立意,也只能附着在新诗的艺术形式之上,离开了新诗的艺术形式追求,所有的所有都会成为子虚乌有。
       既然如此,新世纪的新诗标准还能仅仅再视诗歌的内容(“四动”)为唯一圭臬么?还能把新诗的艺术形式视而不见么?





        附录:
                 1 、  [url=http://pan.baidu.com/share/link?shareid=229292&uk=3389170095]《感动 撼动 挑动 惊动》[/url]  陈仲义
               
                 2、    陈仲义诗论选 》        陈仲义




作者: 微斋先生    时间: 2013-1-14 08:41

本帖最后由 微斋先生 于 2013-1-14 08:43 编辑

陈仲义所谓"好诗 = 感动 + 撼动 + 挑动 + 惊动"的"四动"标准,其实是一切艺术共同具有的标准。
文学有艺术的共性,也有独具的个性;
诗有文学及一切艺术的共性也有它独具的个性.
诗是艺术,也有有别于其它艺术的特征;
诗是文学,也有有别于其它文学的特征.
"四动"标准函盖一切文学艺术,诗自然也在其中,
可是,诗有别于一切文学艺术的个性特征在哪里呢?

作者: 孙逐明    时间: 2013-1-14 08:54

陈仲义所谓"好诗 = 感动 + 撼动 + 挑动 + 惊动"的"四动"标准,其实是一切艺术共同具有的标准。
文学有艺术的 ...
微斋先生 发表于 2013-1-14 08:41



    此文有理有据,很中肯。
作者: 诗酒自娱    时间: 2013-1-14 09:04

有理有据,佳作也。




欢迎光临 东方诗风旧坛 (http://df.xlwx.cn/old/) Powered by Discuz!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