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经沧海水至清 除却巫山云亦蔚
——王端诚新格律诗艺简析
死水吧
====================================================
一
沐浴着冬日的斜阳,品读诗人王端诚的美章佳句,香生口舌,醉红双颊。新诗读出这样的审美体验,真不多见。可谓:
冬日斜阳暖洋洋,
端诚诗文韵味长。
九曲回转律生香,
醉呼再来三百觞!
二
王端诚,四川省富顺县狮市乡人,先外曾祖父宋育仁先生,是晚清著名思想家、学者。他幼年深受家庭熏陶,熟读文史典籍,,谙熟诗词技艺。自2005年关注新格律诗体建设以来,以其擅长的古典技法,专写格律体新诗。新瓶旧酒,绵香醇厚。全面承继了中国古典格律的精髓,以艺成律,为新诗格律理论提供了标准的成熟的范本。
第一,王端诚的新诗,美在诗境。古典诗词,以意取胜。情在诗外,意在诗中。用笔简括,意境高远。王端诚将此技法用于新诗创作之中,作诗着眼提炼意象,营造意境;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长沙城畔的黄昏》
岳麓山是一位爱诗的女郎/ 吟一首新作是璀璨的夕阳/ 归林的群鸟是知音的读者/ 环绕在她身边快乐的飞翔
那湘江是一个匆忙的游子/ 暮色中追赶这明日的朝阳/ 朦胧的橘子洲是他的信物/ 馈赠给岳麓山每夜里珍藏
《八月十六观月》
渝州己丑中秋无月,次日夜始见之,窗前仰望,心有所思。
天上一轮迟到的明月/ 窗前一个延长的中秋/ 乌云已夺走昨夜佳期/ 银光又送还今宵享受
眼前一番久远的梦境/ 心中一个永恒的追求/ 昨夜已丢失团圆明月/ 今宵又寻回后补中秋
前一首《长沙城畔的黄昏》山水相依,情侣爱恋,群鸟飞翔,夕阳晚照,多么美丽的一幅山水图画!
后一首《八月十六观月》中秋明月,银光水泻,追寻梦境,寄托幽思,多么清幽的一幅赏月美景!
第二,王端诚的新诗,美在诗艺。古典诗词,以艺取胜。技在诗外,艺在诗中。用笔考究,技法娴熟。王端诚将韵、言、辞、章诸般技巧用于新诗创作,作诗着眼修辞,立足规律。以艺成律,艺精律严。
《阆中古民居品茗夜宿》
深深庭院庭院深深/ 几树啼鸟几瓣落英/ 几度徘徊几张诗稿/ 今日何年又是黄昏
明代为我沏好香茗/ 清朝为我点亮红灯/ 我从现实回到往昔/ 不知此身属古属今
今日何年又是黄昏/ 几位古人造访我心/ 逝者如斯未尝往也/ 深深庭院庭院深深
《姑苏古城剪影》
小河环绕在家的后墙/ 小桥横卧在河的身上/ 美人浣纱在水的一方/ 诗人彷徨在桥的近旁
诗人彷徨在桥的近旁/ 美人浣纱在水的一方/ 小桥横卧在河的身上/ 小河环绕在家的后墙
前一首《阆中古民居品茗夜宿》一三节首尾呼应,后一首《姑苏古城剪影》两节反复吟咏。这种写法本身属于一种语言技巧,但诗人刻意为之,则逐步成为一种诗律了。
第三,王端诚的新诗,美在诗律。古典诗词,以律取胜。格在诗外,律在诗中。诗律严谨,诗格规范。王端诚将整齐、参差、复合三种体式用于新诗创作,作诗着眼自律,立足成格。即使是参差式,也是诗律规范,诗格成体。
《今晨身在此山中》
庐山/你早/ 泉奏琴/ 歌有鸟/水往山来/ 云缠雾绕/ 林幽径自遥/ 风起人声渺/山静故山永恒/ 水动故水长好/ 昨夜一番新雨后/ 流水高山呈画稿/ 更有空气清新/ 深深一吸醉了
庐山/ 你早/ 挂瀑布/ 走悬桥/ 山依水恋/ 雾媚云娇/ 盛境堪作伴/ 美景供吟啸/ 我思故我存在/ 物语物也思考/ 物我两忘心会处/ 山情水意早知晓/ 本是前生旧友/ 今世重逢笑了
王端诚是从古典格律阵营里杀出来的诗人,他仍沿用创作传统诗词的技法,严格按照整齐、参差、复合三种体式,依律作诗。从心所欲不逾矩,格律为诗展羽翅。所以,他的新诗,意蕴浓厚,形意俱佳。
三
对于新诗的格律诗体建设,王端诚不仅着意于汲取传统文化的精髓,他还力求改造、创新外国格律,使之民族化,大众化。其主要成就是将外来的格律诗体十四行,改造成了地地道道的新格律诗体。
十四行体( Sonnet ,又译为商籁体),是欧洲传统的抒情格律诗体。因为这种诗体形似于古典格律中的排律,符合中国人的审美习惯,所以受到了很多中国诗人的垂青。从1920年代初,我国诗人就开始尝试着把这种诗体输入中国,至今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十四行诗在中国逐渐走向成熟。这是中国新诗汲取西方格律的精华,洋为中用的一个成功案例。
我国诗人创作十四行体新诗,是同为新诗创格的需求联系着的。十四行体较早引人瞩目,出现在刘半农呼吁“增多诗体”的背景之后。事实上,十四行体的节奏构成、建行原则、结构章法、格式格调、用韵方式、体式段落等,都对新诗解决好自身的艺术问题有可借鉴之处。朱自清在1940年代论说闻一多、徐志摩、冯至等创作十四行诗,输入外国诗体和外国诗的格律时就说,这“同时在创造中国新诗体,指示中国诗的新道路。”(见《朱自清全集》第2卷)因此,十四行体移植中国的价值,主要在于它丰富了中国新诗的诗体和风格。
十四行在移植中国的过程中,诗人们尝试过所有的诗节排列形式:4442式、4433式、33332式、86式、68式等等,王端诚独爱后两句独立式。因为,以最后两句独立作结,符合中国人结尾点题,画龙点睛的审美心理。如:
《八月十三日观月》
我与姮娥提前约会/预支一个后日中秋/万里长空纤尘不染/清光泻地如波如流
我与姮娥提前约会/补偿一个往日中秋/当年那些风雨雷电/夺走多少月圆时候
姮娥与我提前约会/带来一个节外中秋/提前也是相见恨晚/人间天上携手同游
姮娥与我约会今晚/多情夜夜都是中秋
十四行在移植中国的过程中,诗人们尝试过整齐式、参差式诗行排列形式,王端诚独爱整齐式,因为中国人喜欢整齐的诗歌格律。如:
《高雄夜晚的爱河》
台湾省高雄市内有河与海相通,以"爱"命名,深意存焉。辛卯秋来此夜游,作十四行体一首。
大海送来了一条爱河/正从高雄的胸中流过/水声欢快地唱着夜歌/灯影伴随着群星闪烁
小艇驶在夜晚的爱河/微风轻弄脚下的柔波/谁家笙管飘出了雅歌/娓娓地正把心事诉说
怎能不爱高雄的爱河/呼吸接连大海的脉搏/梦幻精灵弹奏起秋歌/心海也有潮汐的起落
对爱河唱支古老情歌/心和歌一起坠入爱河
十四行在移植中国的过程中,诗人们运用白话入诗,在技艺方面有很大的突破。像王端诚就在修辞方面用足了功夫。反复、对称、对仗、顶针等等,在诗句中频频出现。特别是押韵。中国诗人写十四行诗,大多数沿用外国的用韵规律,像交韵、抱韵、随韵等,而王端诚却用古典诗词的押韵习惯,像句句押韵,偶句押韵,双声叠韵等,对外国格律加以改造,使韵律民族化,大众化。十四行诗到了王端诚的手中,真正成了地地道道的中国货。如:
《寻找小桥——悼女诗人魏南潇(“二十四桥”)》
在心中梦里仔细寻找/寻找一座陌生的小桥/桥上有位哀怨的玉人/吹着一管凄凉的洞箫
在旷野荒郊往来寻找/寻找一座熟悉的小桥/桥上有位北国的佳人/吟着一卷江南的诗稿
在天上人间上下寻找/寻找一座永恒的小桥/桥上有位美丽的女神/沐着一轮辉煌的落照
小桥啊侍立缪斯身旁/诗风里正向东方微笑
欢迎光临 东方诗风旧坛 (http://df.xlwx.cn/old/) | Powered by Discuz! 7.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