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 绛
第七十六回 三分格律谁为宗 巴蜀才子唯邹绛
死水吧
==============================================================
一
话说新世纪的现代格律诗理论,由于众多诗人和学者的艰苦探索,又有了新的进展。东方诗风论坛和中国格律体新诗网将现代格律诗更名为格律体新诗,其主要理论基础为“三分法”,即将新格律诗分为整齐式、参差式、复合式。追溯这种分类方法的源头,我们发现了著名的诗歌翻译家、诗人和学者,深圳中国现代格律诗学会理事邹绛先生。
二
邹绛原名邹德鸿,生于1922年, 重庆市巴县人。西南师范大学研究员,中国民主同盟盟员,我国著名的诗歌翻译家、诗人和学者。1937年芦沟桥事件后,邹绛考进了省立乐山中学。1938年开始发表作品,1940年考进了抗战开始后迁来乐山的武汉大学。武汉大学的文学社团文谈社对邹绛的一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当时大后方的生活虽然沉闷而艰苦,但武汉大学在作风开明的校长王星拱主持下,学生社团组织却风起云涌,文庙里的墙上贴满了各个社团的壁报,非常热闹,看的人也很多。究竟参加什么社团呢?邹绛曾犹豫过一段时间。因为喜欢文学,终于在1942年参加了文谈社。参加文谈杜使他的大学生活有了很大的变化,对他一生的道路也起了决定性的影响。文谈社是个跨院系的思想进步的团体,参加的人不仅有中文系、外文系、历史系的,也有政治系、经济系和理工学院的。社员很多,也很活跃,不仅经常出版壁报《今天和明天》,刊登社员们的诗歌、散文、小说、杂文、评论和翻译,而且组织学习小组,讨论新哲学,开专题(如托尔斯泰)座谈会,郊游,在大渡河边举行营火晚会,朗诵何其芳等人的诗,如《北中国在燃烧》,当然,也包括不拘形式的坐茶馆看书、聊天。1942年暑假,怀着非常激动的心情,邹绛阅读和翻译了莱蒙托夫以争取自由解放为主题的著名长诗《一个不作法事的和尚》(即《童僧》)。这首从《国际文学》上转译的长诗很快就登载在当年9月20日桂林出版的大型诗刊《诗创作》14期上。这件事不仅鼓舞了他继续翻译外国优秀的诗歌,而且使他越来越深地体会到翻译外国优秀诗歌对读者精神上所起的作用。1944年邹绛于武汉大学外文系毕业,1946年,在省立乐山中学教书, 1947年,在万县教书。期间,每逢节假日,邹绛总是以地主之谊作东,请文谈社的朋友们到五通桥聚会。邹绛是文谈社唯一未停笔的诗人、诗歌翻译家和新诗研究者。
20世纪50年代初期,邹绛先后执教于西南人民艺术学院和西南军区师范学校。1954年到1963年,先后在中国作家协会重庆分会、四川分会工作,担任《西南文艺》、《红岩》、《星星》、《四川文学》等刊物的诗歌编辑和诗歌组组长。1963年调入西南师范大学,先后任外语系讲师、副教授,中国新诗研究所研究员。1985年起担任中国现当代文学硕士生导师,1987年创办《中外诗歌研究》并一直担任主编。1993年获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此外还长期担任四川省外国文学学会和重庆市外国文学学会会长。1994年起任深圳中国现代格律诗学会理事。1996年1月9日,邹绛病逝于重庆市第三医院。
邹绛在大学时代开始诗歌翻译,终身不辍。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他翻译出版了《黑人诗选》(1952)、《和平的旗手》(1952)、《凯尔巴巴耶夫诗选》(1958)、《葡萄园和风》(1959)、《聂鲁达诗选》(1983)、《小鹿班比的故事》(1986)等,同时,他还编选了《中国现代格律诗选》(1983)、《外国名家诗选》(1-4册,1986-1992)、《外国名诗选》(1987)等。
1989年10月,因为在文学编辑上的突出贡献,他荣获建国四十周年“重庆文学奖”。1995年12月又获重庆市政府颁发的首届“巴渝文学艺术奖”表彰奖。邹绛的格律诗创作大部分收入1993年出版的诗集《现代格律诗选》,另有部分诗作散见于全国报刊,1996年由中国新诗研究所收集编入《邹绛现代格律诗选》。
邹绛一生成就卓著,其在诗歌编辑、创作、研究、教学尤其是在诗歌翻译上的成就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和赞誉,不少成果获得过多种奖项。他和同一辈的翻译家诸如绿原、屠岸、飞白等一起,为当代诗歌翻译和中外诗歌交流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也为现代格律诗的理论和创作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三
邹绛性格宽厚,为人热情,随和。一生写诗、译诗、编诗、教诗、研究诗,却从不计名利。为人和,为诗痴,是他平生最好的写照。这从他的诗友学生的回忆中可见一斑。
向天渊(邹绛学生,中国新诗研究所1993级硕士生,四川大学1999级博士生。现为中国新诗研究所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初次走进邹老师的家,我看到茶几、沙发、客厅墙上自制的层层搁板上都摆放着书刊与报纸,细看之下,那些书报几乎都与诗有关。上学之后才发现,另外两间卧室也藏有大量的中英文诗集与诗歌理论著作。长期以来,邹绛老师就这样坐拥诗城,沉浸其中。
1995年下半年,我因写作毕业论文,时常到邹老师家请教。有天下午,我去还书,告辞离开时,顺便说到我爱人和小孩在楼下等我,邹老师听了,赶紧从水果盘中挑了两个又大又红的橘子,坚持和我一道下楼,并亲手将橘子递给我儿子。那时,邹老师已是年逾古稀的老人,并且住在五楼。每当回想起这件往事,我们全家还能清晰地感受到邹老师带给我们的那种红红的暖意与温馨。
唐正秋(邹绛学生,1982年毕业于西南师范学院外语系,现为中山大学外语学院教授)):
邹老师帮助别人特别无私和真诚。《外国名家诗选》选用了我翻译的泰戈尔和赖特的诗共五首,其中有两首是和他讨论并由他修改过的,我在署名时郑重地署上了他的名字(放在我的名字前面),但在该书出版时我看到邹老师却删去了他自己的名字。他也全力帮助其他一些青年译者发表译作,或者和他们合译并将自己的名字署在别人后面。作为当时已有一定知名度的翻译家来说,这一点是很多人做不到的,实在是难能可贵。
吕进(同事、朋友,曾任西南大学中国诗学研究中心主任、西南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邹绛总是认认真真做事,平平淡淡做.人。作为著名诗歌翻译家和诗人,他从不以自己的成就炫耀于人。胡乔木同志曾亲笔给他写信,对他创建中国现代格律诗的劳绩多有赞扬。他对这封信却藏之袖中,从不告诉别人。我是很偶然地得知此事,才从他那里读到了这封信。
有一次评高级职称,因为教授名额不够,要给邹绛评研究员。人事部门的同志请我“做好邹老师的工作”,我打电话给邹绛说了情况,他答应了一声,就转而谈起编辑新诗研究所所刊《中外诗歌研究》的事情了。即使在他住进医院后,我去探视,也等于是在病房开工作讨论会。在弥留之际,他还在以最后的一丝力气向新诗研究所的同事安排硕士研究生期末考试的试题。当他担心误事,还想将试题重述一遍的时候,同事们忙说已经听清楚了,请他休息一下,他这才停下来。几个小时以后,他就这样长久地休息了。
四
邹绛对现代格律诗的贡献,主要在两方面:
第一是在诗歌翻译方面。邹绛运用音组、音顿、韵律理论用来指导诗歌翻译的实践,出色地译出了不少优秀的诗歌。在表达原诗节奏方面严格遵循“以顿代步”的原则;在用韵方面,既讲求严格,又讲究自然一一即尽量按原诗韵律处理。他在《我又想起了文谈社》一文中回忆到:
当时,我从徐迟的《美文集》当中读到他介绍孙大雨如何用音组翻译莎士比亚诗剧的文章,受到很大的启发,觉得音组是个好办法,不仅可以用来翻译外国的诗剧、外国的格律诗(仅仅按原诗押韵还不够,还应当用中文的音组来对应原诗的音步),而且也可以用来写中文的素体诗(不押韵,但每行有五个音组)和格律诗,包括十四行诗。再加上,我刚刚听完了朱光潜先生讲授的英诗课,知道英国的十四行诗是一种很严谨的格律诗,不仅有一定的押韵格式,而且每行都有五个音步。因此,我开始学写素体诗,如《我愿我是一首诗》,也开始学写十四行。并在建行上逐渐摸索出一个“三二、二三”原则,即每行有三个二字音组、两个三字音组,共12个字,和英国十四行诗每行有五个二音节音步,一共10个音节不同,因为这更适合现代汉语的特点:双音词比较多,而每行又少不了要用一些虚词,如“的”、“地”、“了”、“着”、“在”等。按照这个建行原则,我写起来还相当顺手。半个世纪过去后,现在有些诗人也喜欢写十四行诗,可是这些诗既没有一定的韵式,在建行上也不讲求音组(音顿)的整齐,长长短短的,实际上是完全不讲格律的自由诗。如:
《我愿我是一首诗》
我愿我是一首诗,被人读了
又被人忘记,正如荒径上的枯叶
从前用低昂的绿掌向四方招引
人们惊奇的视线和赞美的话语
而现在,随同千百万纷飞的伙伴
落下来又和大地结合在一起……
让爱到田野来的人趁早来吧
沐着金黄难得的阳光,缓缓地
从我和我的同伴的身上踏过去
我们将奏一曲沙沙的挽歌,告诉
青春的血液流去了再不流回……
但当寒风举起无情的扫帚时
我们就只好匆匆地打着旋走了
让好心的农夫将我们收集起来吧
——上海《大公报》,1948年7月16日
第二是1985年编选了《中国现代格律诗选》,这是一部具有非常重要的学术价值的诗集。作为其“代序”的《浅谈现代格律诗》是一篇理论文章,全面地论述和总结了中国现代格律诗的本质及发展,以及它与中国古典格律诗、外国格律诗和自由诗的异同及关系,是新中国第一篇全面论述中国现代格律诗的论文。该论文进一步确立了“顿”为诗歌的节奏单位,并将其划分为五种基本类别:1、顿数和字数都整齐的;2、顿数整齐,字数不整齐的;3、字数整齐,顿数不整齐的;4、每行顿数基本整齐,字数整齐或不整齐的;5、还有各种变体。这五种类别中,已经基本确立了现代格律诗“三种格律形式”的分类方法。文中作者这样论述道:
“中国的现代格律诗,除了上面所说的每行顿数整齐和每节互相对称并有一定押韵格式这两大类以外,还有一些变体,是在这两大类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请看艾青的《盼望》:
一个海员说,
他最喜欢的是起锚所激起的
那一片洁白的浪花……
一个海员说,
最使他高兴的是抛锚所发出的
那一阵铁链的喧哗……
一个盼望出发
一个盼望到达
第一节看起来象自由诗,但它和第二节完全对称:两节的第一行都是两顿,第二行都是四顿,第三行都是三顿。第三节只有两行,每行两个顿,顿教和字数都整齐,这两行同前面两节最后一行都押相同的韵,因此全诗读起来非常和谐。这就是有变化的现代格律诗的一个很好的例子。”
这段论述其实就是现今东方诗风论坛和中国格律体新诗网的格律体新诗理论“三分法”的理论依据。东方诗风论坛站长万龙生先生在第四届华文诗论名家国际论坛主题发言《诗体重建的硕果——谈新时期的新诗格律建设》一文中说:
“据目前考据,第一本分类编排的格律体新诗选本是邹绛编选的《中国现代格律诗选》(重庆出版社,1985),在该书的代序《浅谈现代格律诗及其发展》中对其所划分的五种类别做了分析。正是在此基础上,我受到启发,进一步提出了“三分法”(《现代格律诗的无限可操作性》,见《诗路之思》,中国三峡出版社,1997),并于稍后在《万龙生现代格律诗选》(作家出版社,1999)中将作品照此分类,使之成为分类编排的第一本个人格律体新诗集。”
欢迎光临 东方诗风旧坛 (http://df.xlwx.cn/old/) | Powered by Discuz! 7.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