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转帖〕李商隐《无题四首》赏析 [打印本页]

作者: 孙逐明    时间: 2013-5-17 14:00     标题: 〔转帖〕李商隐《无题四首》赏析

  〔转帖〕李商隐《无题四首》赏析
  作者:向东东向
  原载:http://bbs.zhsc.net/forum.php?mo ... ;extra=#pid17957198

  来是空言去绝踪,月斜楼上五更钟。梦为远别啼难唤,书被催成墨未浓。
  蜡照半笼金翡翠,麝熏微度绣芙蓉。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

  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金蟾啮锁烧香入,玉虎牵丝汲井回。
  贾氏窥帘韩掾少,宓妃留枕魏王才。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含情春晼晚,暂见夜阑干。楼响将登怯,帘烘欲过难。
  多羞钗上燕,真愧镜中鸾。归去横塘晓,华星送宝鞍。

  何处哀筝随急管,樱花永巷垂杨岸。东家老女嫁不售,白日当天三月半。
  溧阳公主年十四,清明暖后同墙看。归来展转到五更,梁间燕子闻长叹。

  对于玉谿生这四首无题诗,历来解诗者,多分拆开来,独自鉴赏。认为它虽然一组诗,但内容之间看不出明显关联,主题也似乎并不统一。其实不然。诗者,自是诗人思虑之精华。大凡诗人之为组诗,一般是由于一首诗不能尽情表达思想和感慨之时,或一首诗未能尽意之时,则用组诗之手段,发为数首。一首之中,各有其内容,各有其侧重之处,各首诗之间,可以相互补充,相互照应,数首诗之间相互索引,就可使要表达的主题得到更完美的表现和深刻的阐释,使思想、情感尽情得到抒发。就这四首诗而言,若仔细涵咏,自当有脉络可寻。
  首先需要指明的是,在这组诗里,诗人塑造了一位封建时期多情的女子形象。这位美丽的女子应当是诗人经历过的宫中之人。如果我们从这一角度出发,将会彻底揭开这组无题诗的面纱,个中蕴涵的诗意必将一览无余。
下面,我们先来看第一首的诗的含意。
  从第三联“蜡照半笼金翡翠,麝熏微度绣芙蓉”中,可以让人感受到一种旖旎香艳的环境。五更之时,钟声敲醒了女主人公的好梦,残烛照耀着用金线绣成的翡翠图案的帷帐,刺绣的芙蓉被上依稀浮动着麝熏的幽香。很显然,她生活在富贵之中。从时令上看,当时天气寒冷之时。然而独居楼阁,钟声寥落,所爱的人来相会的约定已经成为空言,一去之后再也没有音讯。梦中的相聚之后仍然还是远别,即便是哭泣也难以唤回了。有心给对方写信寄情,可是连磨浓的墨也没有,这不正是身居富贵而相思难言的极端的苦痛和忧伤吗?“墨未浓”,当然也是托辞,实指音讯难通。末联用刘晨去重入天台寻觅仙侣不遇的典故,言与爱人相会之难。刘郎入蓬山寻仙侣已属渺茫,而自己与爱人相隔,比蓬山还要远上一万重,则更见相思之渺茫了。这里似乎是在暗示:或许只有幽居深宫之人才会这样的艰难苦恨的相思之苦吧。从“书被催成墨未浓”的句子中,当然可以使人感受到,女主人公也是一位有才华的佳丽了。
  一位佳丽,寒夜梦断,残烛独对,那份清冷,那份凄凉,那份孤独,那份无奈,是何等的深切与真实。而这样的经历和感受对于这位女子来说,绝非一次而是无数次的。有如此深切的情感体验,才有了“更隔蓬山一万重”的无穷无尽的相思之痛。从“更隔蓬山一万重”的深痛之中,已经预示了某种悲剧的色泽。这里,在香艳的环境下,更衬托了人物内心的酸辛与苦涩。进而言之,居富贵之中而心怀痛伤,不也是人生莫大的悲哀吗?不也是生涯莫大的迷惑吗?在这忧伤之中,似乎又笼上了一层迷茫的情愫。
  第二首写女主人公春日的生活和感受。寒冷的季节过去了,春天来的时候,在东风细雨的日子,芙蓉塘外,春雷隐隐。这不禁令人想起了屈原《楚辞·九歌·山鬼》中的句子:“东风飘兮神灵雨,留灵修兮憺忘归。”在迷离的意境之下,却仍然带着些许的凄然。“金蟾啮锁烧香入,玉虎牵丝汲井回”,这一联是描述日常生活的。金蟾,是一种蟾状香炉,锁,指香炉的鼻钮,开启后可放入香料;玉虎,是用玉石装饰的虎状辘轳,丝,指吊水用的井索。而金蟾烧香,玉虎汲水,当然也是女主人公日常之事了。在这样的单调枯燥的生活中,所体现出的是女主人公的寂寞的百无聊赖的心绪。从烧香和吊水的行动中,也可以使人意识到,女主人公在宫中的地位并不是很高,不妨推想一下:或许她就是一位一般的才人吧。这样的一位深宫才人,她也经常想到既往的才子佳人的故事。
  《世说新语》载:“晋韩寿貌美,大臣贾充辟他为掾(僚属)。一次充女在帘后窥见韩寿,私相慕悦,遂私通。女以皇帝赐充之西域异香赠寿。被充发觉后,遂以女妻寿。《文选·洛神赋》李善注说:魏东阿王曹植曾求取甄氏为妃,曹操却将她许给曹丕。甄后被谗死后,曹丕将她的遗物玉带金镂枕送给曹植。植离京归国途中经洛水,梦见甄后对他说:“我本托心君王,其心不遂。此枕是我在家时从嫁,前与五官中郎将(曹丕),今与君王。……”曹植感其事,作《感甄赋》,后明帝改为《洛神赋》。句中的宓妃即指洛神、甄后。这两个典故的含义很丰富,应当指代了两层含义:因为两个故事皆属私情,它在暗示女主人公的相思也是属于私情的。颈联上句中贾充女的故事发展成了喜剧,下句宓妃的故事是一个悲剧。贾充为大臣,相对于皇家,是普通人家,曹植是皇家,当然要比普通人家富贵多了,但它们的爱情却以悲剧告终。作者是在揭示:就某些方面而言,宫中生活未必就如寻常人家。这里提出了一个问题:何以身在皇家,身居富贵的顶端,反而追求爱情却更加艰难?反而成就了爱情的悲剧?这也更进一步预示了女主人公追求爱情的结局。她自己也好像明白地预料到这样的结局的。贾充女爱情故事只不过是内心深处的熹微的火花和美好的向往罢了。所以她在内心叹息: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向往爱情的美好心愿也不过是寸寸的灰烬罢了,这是何等的无奈啊!这无奈是最足以颤人心弦的,它是内心深处隐藏的理想必将幻灭的悲哀与呐喊!
  在这一组四首诗中,第三首好像不太引人注意。可是,相对其余三首来说,这首却是女主人公相思的高峰,因为不管如何,在漫长的相思与等待之中,她终于能和所爱的人见面了。从首句“含情春晼晚”来看,足见女子用情之深、相思之重。晼晚,是太阳将要落山的样子。我们可以猜想,通过一定的方式,这位居于深宫的女子终于和所爱的男子通上了音讯,并且有了相见的机会。那种要见心爱的人的渴望,促使她在傍晚的时候就开始含情脉脉等待了。终于,在长夜将阑之时,她见到了她心爱的人。二联反写一笔,写男子来时的情形。女子很显然听到了他来的声音,并感受到他登楼时的胆怯与不安,从此可以看出,这当然也是一次“私会”了。在深宫之中,夜阑之时,与爱人幽会,心怀忧惧,这也是可以理解的。“帘烘欲过难”,烘,是衬托、映照之意。不难看出,即便是二人难得一见,可碍于封建礼教,也须有珠帘或竹帘隔阻。两个长期分离的情人也只能如此略诉衷肠而已。由下联可见,男子是满面羞愧的,至少,与情人夜阑相对,他觉得辜负了女子的深情。
  “多羞钗上燕,真愧镜中鸾”,何以当他看到女子金钗上的燕子的装饰时,满含羞色呢?也许这“钗上燕“就是二人当年的定情之物吧。镜中鸾,《艺文类聚》卷九十引南朝宋范泰《鸾鸟诗序》:“昔罽宾王结罝峻卯之山,获一鸾鸟。王甚爱之,欲其鸣而不能致也。乃饰以金樊,飨以珍羞,对之愈戚,三年不鸣。其夫人曰:‘尝闻鸟见其类而后鸣,何不悬镜以映之?’王从其意,鸾睹形悲鸣,哀响中霄,一奋而绝。”此处喻恋人之间生死离别、孤独悲哀。通过这一典故的运用,已经表明,二人之间恐怕也就是最后的一次相见了,个中流露出来的伤感可以想见。在经过长期别离之后,两位有情人相见时的喜悦、心酸、无奈、愧疚、幽怨……等等,这些复杂的情感相互交融,它可以使读者尽情地去想象、去感受、去体验……在短暂的相聚之后,依然是别离。女子多情地望着情人离去了。她很显然不能送心爱的人一程,所以她只能屈指算一下流光:到横塘的时候,大概天就亮了吧。也只有让天上残留的星星再送他一程了。从尾联“宝鞍”所透露的信息来看,男子应该也是一位有才华的人士。这也进一步体现出女子的才识。这一首结得含蓄而又深沉,在无奈之中,又流露出女主人公难言的悲伤。毕竟,爱人一去,离情杳杳,从此天隔一方,相见恐再无期了!与情人相聚之后,便是多情的才女对爱情无边的绝望。这是何等的伤痛啊!
  第四首是写得最为沉痛和深切的一首。在这一首中,作者揭示了人物命运的结局:穿过长长的樱花巷,在垂杨岸边,一片急管繁弦声里,依稀听到筝的哀鸣。作者的遣词造句非常考究,因为只有筝听来最易使人感到哀怨幽伤,这种乐器也是最适合在失意伤怀之时弹奏的。樱花永巷,垂杨岸边,这样的美景也正反衬出弹筝人的悲哀之情。三四句“东家老女嫁不售,白日当天三月半”,作者更具体地交待了人物和时间。宋玉《登徒子好色赋》说:“臣里之美者,莫若臣东家之子(指女儿)。”用这个典故,作者是有深意的:第一、他大略点明了女子在入宫之前的生平。“里”是指居住的地方、街坊、老家等。这就暗示了女子的所居和出身。第二、这里或许也在暗示,女子所爱之人也就是与她曾经比邻而居的公子,想来这公子也有着宋玉一样的才华和容貌。宋玉在《登徒子好色赋》中曾说“东邻的女子私慕他,登临偷望他有三年之久(古人以三表多,不一定是实数)”。《赋》描写女子的容颜时说:“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眉如翠羽,肌如白雪。”而商隐诗中的女主人公也应是一位极美的女子了。可如今,岁月沧桑,姣好的“东家之子”也已经成了“东家老女”。或许这位女子此时由于年龄的原因,已经离开了深宫吧。可惜,她也已经错过了婚嫁的年华。“白日当天三月半”的良辰美景,不也见证了她生命的过程吗?宫女昔日的青春芳华已逝去,不再回来了。这里,光阴和人事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在最大限度上渲染了人物的悲剧命运。  
  五六句“溧阳公主年十四,清明暖后同墙看”。溧阳公主,是梁建文帝的女儿,嫁侯景而受宠。这里是借代的用法,指代宫中的皇家女性子嗣。她们当然也是认识这位弹筝之人的,所以值清明踏青之时,闻得筝声,就来看一看这位旧时曾经照料过她们的宫中才人。“归来展转到五更,梁间燕子闻长叹”,独自归来的容颜衰老的女子,孤独一人,辗转反侧,又是一个五更不眠夜,而此时的五更,已非“月斜楼上五更钟”的五更了!那时的她还有对爱情的渴望与希望。如今,在长长的叹息声里,只有梁间燕子作伴而已。透过悠远的时空,我们可以想象樱花的永巷,想象清明的垂杨岸,想象充满幽怨的哀筝管弦,想象衰谢的美人容颜,仿佛听到了那一声声孤独悲伤的叹息……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已经大致明白了这组诗的意思。下面,不妨尝试仔细解析一下这组诗的更深层次的内涵和意蕴。
  我们知道,诗的意境实质上就是对个人心灵对客观现实世界的观照。心灵从客观世界中获得感悟,并把这感悟通过直观的形象表现出来。在反思的基础上,诗境中常常流露出诗人自身对生命的关切。无题四首,写得是那么凄楚与缠绵。这是一个悲剧的爱情故事。通过对宫中才女爱情悲剧的揭示,向人们展示了封建女性受压迫的命运。这位美丽的女性的命运悲剧是个人的爱情悲剧,同时也是大众的生命悲剧。这悲剧是个人的,同时也是具有普遍性的。从这场生命悲剧的的背后,我们自然可以联想到,在漫长的封建岁月里,深宫之中,黄瓦之下,不知葬送了多少美丽的生命与青春!这悲剧是贯穿人类历史的,而这样的制度也一直持续到清朝末年。就这组诗而言,可以说,直到如今依然有其现实意义。因为,即在今天,女性命运的悲剧仍然存在着。至此,诗人已经把对个体生命的关怀上升到对大众生命的普遍关怀之上。
  既然说诗是皇冠上的明珠,它的魅力就在于它文字短小而内涵却极端丰富。这组诗中女子的命运与《红楼梦》中女子的命运有着诸多相通之处,和《红楼梦》有异曲同工之妙,不妨说它实在就是一部浓缩的“红楼”。诗中的真实也是历史的真实。因为诗人所描述的人物命运具有普遍性,通过个体爱情悲剧的心灵映射,就揭示出历史的悲怆与苍凉。
  人们应当追问:是什么促成了人间悲剧的产生呢?而作者也是有自己的认识和反思的。为什么写宫中女性的命运,因为他把矛头直接指向了腐败的最高统治者:是你们放任这些美丽的生命遭受摧残的。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之下,又不能明言,只能以“无题”喻之。在无题的背后,就是诗人对不合理的社会制度的谴责与批判。在这样的谴责与批判中,作者在对生命悲剧叹息之时,也流露出个体对生命的人文关怀以及对弱势生命的珍爱之情。从“刺”的意义上讲,此诗的意义就在于,它已经上升到了对封建制度的理性怀疑上,在把矛头直接指向最高统治者的同时,就是在对不平等的社会制度进行揭露与鞭挞。这当然需要诗人的批判精神和勇气。而对公平和谐的呼唤,对人性解放和自由平等的朦胧诉求,就是这组诗的永恒价值之所在。诗人的思想无疑是具有敏锐的前瞻性的,至少他感到了在封建时代的伦理关系中,统治阶级腐朽的不合理的一面。万家都为皇家忙,都为一家忙,乃至“万艳同悲,千红一哭”,这足以说明封建皇权组织的不合理性。因为社会的伦理构成对人性的自由和谐实在是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至于不合理的社会伦理结构,它影响和左右着人们对幸福的追求,它破坏了人们之间应有的“平等”关系。当然,造成生命悲剧的还有人性中更深层次的原因,但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诗人能认识到这些,就值得人们付出足够的赞扬与尊重了。
  商隐一生,有身世之悲,有难言之痛,郁结中怀,发而为诗,常能以深深的悲剧美打动人的心灵。在伤美人迟暮之时,未尝没有诗人自身的身世之叹之悲。这样对自身命运的伤痛,就促使诗人用慧眼去审视他所处的社会和时代,由个人之悲转而关念他人之痛,体现出诗人“推己及人”的高尚的人文情怀。
  从用韵的角度看,第一首用“二冬”韵,音调平缓,富丽缠绵;第二首用“十灰”韵,音调低迷,婉转凄清;第三首用“十四寒”韵,音调曲折、感伤惆怅;第四首用“十五翰”韵,音调深重,激越悲凉。各首之间,平仄起伏,音律跳荡,伴随着女主人公心情的转变,每首诗用韵均与诗境和谐配合,互相连接,形成了一个颤人心弦的悲剧乐章。
  丹麦哲学家克尔凯戈尔在他的日记《哲学与科学》的篇章中写到:“那些实际已经长出一颗心来的思想家、诗人或宗教徒却根本不能大众化,倒不是因为他们不善与人相处,而是因为他们的职业要求他们独自一人,潜心工作,要求他们保持某种与世隔绝的状态,追求关于其自我的知识。”
  在这样的韵律之下,透过生命的长河,我们仿佛看到了诗人的孤独,仿佛看到了诗人内心深处的痛楚,仿佛看到了诗人对生命寂寞的认知。这种对生命悲剧的阐释就是诗人对自我的理性沉思,就是在追求关于自我的知识。因为自我就是生命。我们要认识自我,就必须思考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诗人留给我们的这一组诗,让我们看到了封建时代个人对生命悲剧的无奈。我们隐然可以感受到那微茫而又弱势无助的生命之光,她们追求爱情和幸福,却又无法左右自己的命运,只能听任自己的青春葬送在无边的寂寞岁月里。这就在极大的程度上去引领人们去思索生命:我们该如何让人们摆脱命运的悲剧呢?也许,产生悲剧的原因,就在于我们对自我、对生命的认识还不彻底。
  写到这里,我想起来一句话:愿天下有情人,都成了眷属。当人间有情人都成了眷属的时候,至少能减少如许的悲剧吧!是啊,愿天下有情人,都成了眷属,这是内涵了“平等”理念在其中的,当这一美好永恒的理念成为现实的时候,世界也许真的就是理想和谐的世界了。愿人间不再有悲剧!

作者: 一了山人    时间: 2013-5-27 10:32

学习了!




欢迎光临 东方诗风旧坛 (http://df.xlwx.cn/old/) Powered by Discuz!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