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现代诗观一脉传 有机格律在台湾 [打印本页]

作者: xdgls    时间: 2013-12-28 17:00     标题: 现代诗观一脉传 有机格律在台湾

本帖最后由 xdgls 于 2013-12-28 17:14 编辑





                                                                       现代诗观一脉传 有机格律在台湾

                                                                                         死水吧

                         ====================================================================
                                                                                           一
      当我将新诗格律的眼光转向宝岛台湾时,首先跃入眼帘的是余光中和杨牧。余光中在艺术上“跳出古人的格律而成就自己的格律”( 余光中《四窟小记》),追求格律诗在约束中争取自由,自由诗在自由中寻求律动的诗学主张;杨牧提出了有机格律的理论主张,“认为现代诗人,必须潜心体会沈约以前的古体神髓,甚至可以在诗经所展示的有机格律里学习行止布置的原则。”(杨牧《新诗的传统取向》)。向上追溯,余光中师承于新月诗派的理论大师梁实秋,杨牧师承于现代派诗人陈世骧,隐隐约约都可以看到新月诗派和现代派的影子。

                                                                                          二
     杨牧,原名杨靖献,1972年以前使用笔名叶珊,《创世纪》诗社主要成员。
      1940年9月6日生于台湾花莲,杨牧的祖父以前在台湾桃园种菜,以后迁到花莲。他父亲在花莲开一间印刷厂,家中有六个兄妹,有一个弟弟画画,两个弟弟念数学,一个妹妹念文学。 杨牧小时候入花莲市明义国民小学,为台湾光复后第一届国民学生。他以前仅懂台湾省方言(闽南话)及日本语,同时懂得一点阿眉族语,入小学后,开始学习国语。小学期间,开始读通俗小说,如《血滴子》及《卧虎藏龙》等。小学毕业后,入花莲中学初中部,同级不同班者有王祯和。由于酷爱文学,上算术课时,往往窃读《西游记》、《水浒传》等书。1955年,初中毕业后,入花莲中学高中部,上数理课时,继续广泛涉猎通俗小说和翻译小说。高中时期的老师,大多是大陆人,如北京的郭立诚先生,湖南的胡楚仰先生,广东的林锦志先生及海南的王彦先生。同年,协助陈锦标先生编辑花莲《东台日报》的诗周刊,副刊取名为《海鸥》;此外,还在《东台日报》和《更生报》办了《文艺周刊》。 1958年高中毕业,参加联考落选后赴台北。翌年,与洛夫,黄用、痖弦、夐虹组织“五人诗社”未成。1959年,《创世纪》启版,首次被选为该刊编辑要员;9月赴台中,入东海大学历史系。第二年9月转外文系,秋起修徐复观先生的《中国哲学思想史》,即开始主编《东风》杂志。1962年,与同学组织“原人学会”,从徐复观先生读老庄哲学、韩柳文;从肖继宗先生读《楚辞》,次年于东海大学毕业,10月赴金门服军役。1964年退伍返台湾,9月到美国,入爱荷华大学诗创作班,开始学习古英文,又从李铸晋先生学习中国艺术史。次年,又修比较文学课程。同年,首次列名为《现代文学》杂志编委。
       1966年2月,杨牧获爱荷华大学艺术硕士学位。10月入柏克莱加州大学比较文学系,指导教授为陈世骧先生,研究《诗经》。次年,跟麦尔斯教授研究英国诗学,跟雷教授研究古代英国文学,跟戴门教授研究中世纪欧洲文学,跟十弼德教授研究训诂学,跟伯正教授研究元明戏曲。1969年2月,通过比较文学硕士资格考试;5月通过比较文学博士资格笔试及口试。次年,在柏克莱撰写博士论文,8月离加州赴麻萨诸塞州,任麻州大学中国文学及比较文学讲师。1971年1月博士论文完成,3月获柏克萨加州大学比较文学博士学位,升任麻州大学中国文学及比较文学助理教授,12月返西雅图,改任华盛顿大学中国文学及比较文学助理教授。1972年,发表《年轮》于《纯文学》第62期;3月主编《现代文学》现代诗回顾专号出版。1973年6月漫游欧洲,7月回西雅图;8月返台参加高雄加工出口区。次年6月与余光中合编《中外文学》诗专号;9月升华盛顿大学中国文学及比较文学副教授,10月列名为《中外文学》杂志美西代表。1976年与痖弦合编“洪范丛书”。1981年,杨牧应中国作家协会的邀请,曾回北京等地参观访问。
        杨牧的主要著作有:诗集《水之湄》(1960年 蓝星诗社)、《花季》(1963年 蓝星诗社)、《灯船》(1966年 文星书店)、《非渡集》(1969年 仙人掌出版社)、《传说》(1971年 志文出版社)、《瓶中稿》(1975年 志文出版社)、《北斗行》(1978年洪范书店)、《杨牧诗集》(1950—1974年)(1978年 洪范书店)、《吴风》(诗剧1979年 洪范书店)、《禁忌的游戏》(1979年洪范书店)、《海岸七叠》(1980年 洪范书店);散文集《叶珊散文集》(1966年 文星书店1977年洪范出版社重印)、《杨牧自选集》(1975年 黎明文化公司)、《年轮》(1976年 四季出版社)、《柏克莱精神》(1977年 洪范书店);译著《西班牙浪人吟》(1966年 现代文学社)、《中国现代诗英译诗集》(1973年麻州大学出版部);评论集《传统的与现代的》(1974年 志文出版社)、《文学知识》(1979年 洪范书店)、《文学的源流》(1983年 洪范书店)。

                                                                                                             三
     陈世骧早年是北京大学诗人群里的批评家,陈世骧在北京大学读书以至担任讲师期间,非常积极参与当时的文学活动。他的先后同学辈包括“汉园三友”:同系的卞之琳、李广田和哲学系的何其芳,他自已也有小说、散文和诗歌的创作。
        据商金林著《朱光潜与中国现代文学》记载:
      1926年初,闻一多迁居西京畿道三十四号,成了一群青年诗人的聚集处。徐志摩以及朱湘、饶孟侃、杨世恩、刘梦苇、孙大雨、朱大楠、蹇先聚集在一起,朗诵自己或他人的诗作,从朗诵中受到感悟,逐渐形成一个新格律诗派,并创办了《晨报·诗镌》。这年秋天,闻一多到上海谋职,读诗会就算解体了。
从1933年7月到1937年7月的四年间,朱光潜住在地安门里的慈慧殿三号。他在这里做的一件大事,恐怕要算慈慧殿三号的“读诗会”了。朱光潜为人热情,课讲得特别“叫座”,家里的客厅又宽敞,来访的学生和朋友川流不息,他就发起并组织了“读诗会”,以诗会友,广结良缘。慧慈殿三号“读诗会”可以说是二十年代闻一多读诗会的继续。
      “读诗会”的目的是研究新诗应该怎么做,研究“诵诗的艺术”,每月一至两次,参加的人实在不少,北大有梁宗岱、冯至、孙大雨、罗念生、周作人、叶公超、废名、卞之琳、何其芳、徐芳等,清华在朱自清、俞平伯、李健吾、林庚、曹葆华等。此外还有冰心、凌叔华、林徽因、周煦良、萧乾、沈樱、杨刚、陈世骧、沈从文、张兆和,以及当时在北京的两   位英国诗人尤连·伯罗和阿立通等等。
      在慈慧殿三号的“读诗会”上,诞生了天津《大公报·文艺》副刊的“诗特刊”。在《诗特刊》上共刊登了一百五十多首风格各异的诗作,以及诗人们在各自的创作实践中共同探索的新诗的路径。其中具有格律探索意义的诗论有《新诗底十字路口》(梁宗岱)、《从生理观点论诗的“气势”和“神韵”》(朱光潜)、《节律与拍子》(罗念生)、《关于音节》(梁宗岱)、《节奏》(罗念生)、《音节与意义》〔叶公超)、《从永明体到律体》(郭绍虞)、《新诗的节奏》(林庚)、《新诗中的轻重与平仄》《林庚)等等。
陈世骧是当时在北平慈慧殿3号朱光潜家中进行的“读诗会”的常客。由于“读诗会”的成员大多是后新月诗人以及现代派诗人,所以,新月及现代诗派对于新诗的艺术及格律主张,对于陈世骧来说,浸润很深。
     1933年,现代派理论家朱光潜在北京大学外文系开设“西方名著选读”和“欧洲文学批评史”等课。他还到中文系授课,讲课的内容就是尚未出版的《诗论》初稿。陈世骧应该选过他的课,参加了他课外主持的文学活动。后来,即使陈世骧出国后,他还在继续与朱光潜联络。所以,朱光潜的新诗格律思想,陈世骧也应该深有所悟。
      1935年12月6日《大公报·文艺》第55期刊登了陈世骧写给主编沈从文的信,题作《对于诗刊的意见》。文中他就以两个具体例子说明他的观点:
      一是卞之琳诗《朋友和烟卷》中间一段,这首诗显示卞之琳之“善用语言的自然韵律和分行、押韵的技巧,”。他从字数参差安排与乐音抑扬的关联、诗行造成的图案及其寓意、韵脚音色的错综效应,发现了这几行诗的“字音与节拍能那样灵妙地显示乐音的和谐与轻烟的回旋节奏,绝不是率尔而成的”。另一是藏克家名篇《老马》,陈世骧在细意分析之下,认为《老马》显得“意念空泛”,“用韵粗笨”。陈世骧得出的最重要的论点是:
     诗人操着一种另外的语言,和平常语言不同。……我们都理想着有一种言语可以代表我们的灵魂上的感觉与情绪。诗人用的语言就该是我们理想的一种。那未我们对这种语言的要求绝不只是它在字典上的意义和表面上的音韵铿锵,而是它在音调、色彩、传神、象形与所表现的构思绝对和谐。
      陈世骧后来在台湾发表著名论文《中国诗之分析与鉴赏示例》,文章说:
      “若只以为诗的文字之娴熟只是字典和诗韵合璧的熟用,这虽然不差,但必然不够。所以我们要进一步说,所谓形式for m ,决不只是外形的韵脚句数,而是指诗里的一切意象,音调和其它各部相关,繁复配合而成的一种有机结构。”

作者: xdgls    时间: 2013-12-28 17:01

19662月,杨牧获爱荷华大学艺术硕士学位。10月入柏克莱加州大学比较文学系,指导教授为陈世骧先生,研究《诗经》。陈教授对他的学业、做人种种,.要求也非常严格。“我在柏克莱三年以后,沉浸于先秦的文学,有一段时期诗也写的少了;他忧心忡忡地说:‘诗也得写啊!不要荒废了写诗,我常怕你完全走进了研究的路子,那就太可惜了。’有一次他说:‘我真怕你走了陈梦家的路。梦家是我的好朋友,我看你们性格很象。梦家后来都不写诗了,跑去搞甲骨文、搞先秦,你可别也走起这条路才好!’我有了新作品,大抵都请他认定。”(杨牧《柏克莱——怀念陈世骧先生》)

陈世骧将近三十年的光阴都献给了加州大学的中国文学教育,他自己也逐渐地从新诗的刨作和评论转向古典文学的探索。杨牧师承于陈世骧教授,陈教授的新诗观也强烈地影响着杨牧。

杨牧的新诗观与陈世骧教授如出一脉:

一首诗如一棵树,和别的树同样是树,可是又和别的任何树都不同,在形状枝叶的结构上自成体系,萌芽刹那已经透露了梗概,惟风雨阳光在它成长的过程中捏塑它,有它独立的性格,但它还是树,枝叶花果有其固定的限制。每一首诗都和树一样,肯定它自己的格律,这是诗的限制,但每一首诗也都和树一样,有它笔直或弯曲的生长意志,适是诗的自由。  

                          ——杨牧《禁忌的游戏·后记<诗的自由与限制>》

现代诗永远在追求一种不灭的“有机形式”,它拒绝人为的格律,乃从植物的生长姿态中学习互为平衡,息息相关的生命力……所谓“自由”,乃是承认艺术的纪律。

——杨牧《现代诗的台湾源流》

我认为现代诗人,必须潜心体会沈约以前的古体神髓,甚至可以在诗经所展示的有机格律里学习行止布置的原则。掌握古典性格和转化古典诗型虽然不是为了回复传统文学的面貌,却是新诗传统取向的趋势中可以立竿见影的实践。

                            ——杨牧《新诗的传统取向》

杨牧提出了“有机格律”的理论主张,认为“自由诗体是现代诗的基础,天然浑成的格律(organic form)必不可免,乃是自由诗的限制。”(杨牧《禁忌的游戏。后记》)

杨牧“有机格律”新诗理论里的“有机”内涵,实质是指摒弃人为的如唐诗宋词元曲里明显的人为格律痕迹,着力探求新诗语言的天然浑成的格律成分,犹如六朝以前的古诗体式。

他在《陆机文赋校释》中说:“反观七十年来的新诗运动,纵使规律化之呼声不断,以其实际精神求之,无非是对于天籁自然再认与追求。故曰,今日习现代诗而关切音声偕调的作者,宜多读齐梁以前的文学,揣摩体会,或能得之。”

                              


作者: xdgls    时间: 2013-12-28 17:01

本帖最后由 xdgls 于 2013-12-28 17:03 编辑

杨牧也是台湾现代诗人中十四行作品最多、探索最深的诗人之一。早在1972年前使用笔名叶珊时期,已有多首十四行,包括《夹蝴蝶的书》、《十月感觉》、《我的子夜歌二》、《微雨牧马场》、《传说》八首及《夜歌之二:雪融》三首。其中《传说》八首皆采77的形式,《夜歌之二:雪融》釆671的特殊形式,分别写春夏秋三季,皆可见其对十四行的尝试。1972年以,又有多首十四行,如1973年的《十四行诗十四首》、1980年写给儿子名名的十四行诗十四首、1981年的《旅人十四行》、1984年的《再见十四行》、以晚近的《村庄十四行》等。

杨牧《瓶中稿·后记》中写道:“《夜歌之二·雪融》其实是格律诗的一种,而那种格律之产生,与我夙夜抄写《诗经》未始无关,我为了自我锻炼,考验耐心,曾枯坐抄录《诗经》一遍,创作思维,当然大受初民声籁之影响。”

《夜歌之二:雪溶》杨牧

沉睡过去了的运河

为季节的沦陷做见证

打捞也是徒然的

春天甚至已经腐烂为荒芜的夜

若不是雪溶必轻轻如知更颈项的淡黄

这就是我们永远静止的冰潭了

*

起初一切都是喧哗

仿佛星河倒泻

对准风铃的方向,垂挂一匹锦带

流动的光明原来是兵刀,但杀戮也是

徒然的;接着是膨胀的欲望

超过两岸努力负荷的限度

终于驰裂,乃潮湿淹没了

*

一个春回的夜




没想到钟摆也能击碎凝固的夜

我们听得见遥远的哭泣,莫不是

苔藓的女神正怀想着

鱼跃鸟飞;夏天

埋在屋顶上。除了蹑足的死寂

只有血液正缘着月光上升

*

起初觉得是十指的嬉戏

纠缠若毛发奋斗

绞死他,因为夭亡是

爱的全部而衰老只是一种凄楚

溃逃的烟啊——接着是微温的余烬

仰望耳语悉嗦的火焰,在冰寒中

无意志地消灭,乃潮湿淹没了

*

一个夏虫的夜




而终于滴落如不可抗拒的

伤感,触及它,你不再觉得

那就是泪——成熟的果实

凌越的风,啊染色体的秋天

鸦底栖止带着定音的作用

不信你坐下用全部的睡眠注意听它

*

起初错以为那是

众弦因抗议战争而绷断

其实是饥饿,三千里的饥饿

拍翅航游于渐渐紧张的夜

接着是纷纷的疲倦

缀在等待的收成上:随便挑一枝一木

在你的倾听里驻落,乃潮湿淹没了

*

一个秋水的夜

                 197116


作者: xdgls    时间: 2013-12-28 17:05

杨牧是台湾著名的现代派诗人。现代派诗人的新诗,在诗行的排列方面最大的一个特征是跨行句式。它的跨行依据,一不是为押韵,二不是为凑字数,而是为着一种情感抒发的内在节奏,一种情绪宣泄的内在节奏。客观地说,跨行句式并不符合中国人的审美情趣,这也是现代派诗歌多遭人诟病的主要原因之一。但是作为一种新诗成长过程中的一种现象,它的存在必有其合理的理由,并且还会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存在下去。杨牧的主要成就是在坚守现代派跨行句式的主要特征的基础上,探索这种诗型形成格律的可行性。他将他理解的“有机格律”的内涵融解到现代派的新诗之中,为现代派新诗语言的秩序建构探索了一条新的路径

杨牧的“有机格律”理论,在他的新诗创作实践中,具体体现在:

一、 在诗体方面,他喜欢将诗作分成若干部分,以数字标示,让它们像乐曲的各个乐章

或组曲的各个小曲般开展,不同的部分有些彼此密切关联,互相呼应,有些则可以单独成篇。譬如妙玉坐禅,五段咏叹调主题前后呼应,交织连结成一磅礡缠绵的女高音狂想曲,而十四首十四行诗则可视为十四个小曲合成的组曲。

二、 在结构方面,喜欢首尾呼应,句法反覆,主旋律句贯穿全诗,以达到旋律的流畅、缠绵等。

    三、在诗行方面,仍然沿用现代派新诗的跨行断句形式。

    四、在音乐性方面。一不刻意押韵,只在诗行末尾随意地有些韵脚,也并没有什么规律。二多用重章叠句,既表达现代社会纷繁复杂的情感心理,又可增强诗句的音乐感。三、倒是诗题常富有音乐意象,如武宿夜组曲夜歌春歌秋歌情歌挽歌一百二十行楝花曲、〈月光曲变奏未完成三重奏子午协奏曲〉十二星象练习曲等。

  从以下几首诗大致可以窥到杨牧对有机格律理论的实践与追求。



作者: xdgls    时间: 2013-12-28 17:06

本帖最后由 xdgls 于 2013-12-28 17:08 编辑

1、《无题的律诗》杨牧

你给我的是瞬息

蜕变中的一船早夏

在荷叶间滑行

终于沉没 分解

水族自由穿行 唼唼喋喋

遇胸乳 手臂 腹腰

把仰卧的死者当珊瑚

游戏于恨的水草

爱的水草  不恨不爱的水草

迟到的是特别的鱼

*

我给你的是——

已经崩溃犹未腐化的骨骼

在山谷里坚持凌晨的

黑暗 你开始扑打呢喃

寻觅衰弱的光

匍匐在新的灰烬

旧的灰烬  不新不旧的灰烬

微微的温暖 微微的冰凉

你摇曳隐逝的眼睛

犹似早退的星





2、《四季的十行诗之二 冬》杨牧

一如永远不再镇定的

桃树林——在箭矢

和新雪的袭击下

拥抱寒冷的节庆:

锦绣的荒芜如瘟疫流行

一如疲倦汇成巨川

一如欲望临风成牡丹

一如新月努力于满满的团圆

一如池塘载动

迷失了方向的水莲







3、《风在雪林里追赶》杨牧 

 风在雪林里追赶

 以车轮的姿势,快乐地

 互相戏谑着,褪色的喧嚣

 最远处是不曾霁过的

 一棵山毛槔,然则

 在雪林里追赶


 以繁星破碎的声音

 以奔流的气味,以瓜果的

 膨胀——风在雪林里

 为崭新的疲惫布置一则

 弹壳般结实而空洞的预言

 已经是倒塌了的骨骼,所以


 风在雪林里追赶

 越过一片衰弱的阳光

 零乱的欲望,下陷的床

 和昨晚最黑暗的水柳;越过

 昨晚最黑暗的水柳,果然


     在雪林里追赶

             ( 一九七一•三•九)




作者: xdgls    时间: 2013-12-28 17:10

本帖最后由 xdgls 于 2013-12-28 17:11 编辑

4、《海岸七叠》杨牧 

 在一个黑潮汹涌的海岸

 我们寻到歇息生聚的地方

 (你曾经长期随我流浪

 带着双鞭,和一对刀枪)

 俯视溪谷草原的山坡上

 我们寻到了乔木和果树

 练武的院子,和书房

 *

 并且我们惊喜地发觉

  在一个黑潮汹涌的海岸

 有生命比阳光还亮,比白雪

 清洁,比风雷勇敢。这一切

 北极星是这一切的见证

 无论从哪一个方向观察

 凛凛巍峨,喜悦,坚强

 *

 快速还胜过海鸥鼓荡的

 翅膀,飞越漂流的冰山

 在一个黑潮汹涌的海岸

 探索心的传奇,血的传奇

 绿藻和珊瑚的神话

 在我们掌心底下,生命的

 汪洋浩瀚温暖而明亮

 *

 时常,我看你这样充满了

 好奇和期待,眉目之间

 专注地设想着清秀和刚健

 在一个黑潮汹涌的海岸

 浓雾后面是巨鲸的花园

 有定期的船舶绕道航过

 航过,直放台湾我们的故乡

 *

 你纤细的小手握紧的时候

 本是黑带二段的拳头

 如今温婉地梳拢着好看的

 短发,折叠着小小的衣裳

 在一个黑潮汹涌的海岸

 果然有艘大船骄傲启碇

 启碇,直放台湾我们的故乡

 *

 好象一切都这么从容简单

 预备着整理着,忙着为盆花

 浇水,将阳台上的小松鼠喂胖

 杖着鹿谷乡的竹竿过马路

 捧回一兜满满的邮件

 在一个黑潮汹涌的海岸

 拆读弟弟的信,以及航空版

 *

 这时日光已经越拉越长了

 照满你的院子和我的书房

 春天即将来到,下一代

 会比我们活得更充实放心

 在台湾,辩才无碍而刚强

 虽然他是在外国出生的孩子

 在一个黑潮汹涌的海岸


          一九八0年一月





作者: xdgls    时间: 2013-12-28 17:10

5、《风  雨  渡》杨牧

现在这是出发的方向

自我肃穆冷冷的观察,这方向

是暗淡隐晦(这方向可能不对)

岸上风云如此我想海面必有大雨

而我独立天地一点激越的黑暗

心中却是荡荡秋月铺满荷塘的静

*

哦!如此安静

我站在码头看白鸥惊呼

扑打一条坚决的子午线——

我们曾经穿越抽象向抽象航行

展翅的神是浪迹的神,我们目睹

他在时间的虚线前惊呼扑打

因为悲伤是出发的神

*

这个方向现在是出发

向冰河期凌厉构成的海岛

去寻找时间的起源和结束,去发现

去指认,去拥有你的发现,甚至为

坚持拥有你的发现而战斗

不再做敦厚温柔的神

*

哦!如此安静

我曾经断然忍耐过风雨

独立三边浩浩的不祥

任黑发倚靠子午的虚线泛白

垂长于愤怒和怨怼的,沉剑的汪洋

期待着,期待鲛人认知我告别的兵器

饰之以珍珠慰我沧溟惆怅




     二

现在这是出发的方向

我们竟能预知这方向或许是错

然而一切均已就绪,不容我萎缩

不容反悔:长吟是噩噩醒转的龙

他曾经困顿潜伏大寒的秋江,猛然

惊觉,乃升腾——向相反的经纬

*

哦!如此安静

我必须单独通过短暂的浮桥

是有些恐惧是无限的疑虑

中天正北应有向导的一颗星,然而

在复压及肩的风声雨色中

我听到时间的哭啼如弃婴小小

即使没有向导的星,这时也须巍巍向前

*

这个方向现在是出发

横渡汹涌的传说神话和寓言

我自左舷的帆缆间隙向右看

知道昨日的幽灵仍旧鼓翼随行

穿越风雨向风雨深入,我不能

张弓射戈,我更无从以佹诗祭祓

*

哦!如此安静

我站在升沉的甲板上张望,其实

是便于未来啊未来的时间向我张望

通过风雨看我,认识我,收容我

怜悯我仓惶的神色,保护我

在梦和鲑鱼的家乡,雪霁的山谷

在下一代的哭声中听这犹豫风雨渡

                    一九七七年三月


作者: xdgls    时间: 2013-12-28 17:12


   曰:杨牧师承于陈世骧,陈世骧师承于朱光潜。朱光潜和陈世骧都是现代派新诗的主要诗论家。所以,杨牧和陈世骧的新诗追求是一脉相承的,都秉承了现代派新诗格律的思想。

杨牧是台湾最早从理论角度提出有机格律的诗人和诗论家。他试图突破的是人为斧凿痕迹明显的唐诗宋词的格律,但不是追求自由化,而是建构犹如诗经时代的那种浑然天成的自然流露出来的格律。

从杨牧的创作实践看,虽然他不脱现代派的跨行断句、不求押韵的诗歌特征,但他的诗作主题回旋反覆、结构首位呼应、诗行重章叠句等特征,增强了旋律感,深得诗经辞章之精妙。这大概就是杨牧“有机格律”的内涵吧。

        正是    重章叠句诗回环

                新诗何妨一试之

参考资料:

       《杨牧诗艺备忘录》            江辛

       《战后台湾现代诗论研究》       王正良

       《杨牧传奇》                   章亚昕

       《柏克莱——怀念陈世骧先生》   杨牧

       《朱光潜与中国现代文学》       商金林






欢迎光临 东方诗风旧坛 (http://df.xlwx.cn/old/) Powered by Discuz!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