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行诗求格律 勿以成败论英雄
死水吧
===============================================================
一
在新诗定行诗体建设历史上,十四行诗无疑是创作实践、理论探索成就最高的诗体之一。其在固定诗行的基础上,对于用韵各有特色。有的采用西方韵式交韵、抱韵、随韵,有的采用中国传统韵式偶行尾韵,但大都采用普通话新韵,摒弃平仄。台湾诗人彭邦桢,试用古韵、行中韵,调平仄的十四行诗试验是少有的特例。
二
彭邦桢,湖北黄陂人,1919年生于汉口。童年时读四书,并从叔祖学诗,从学音韵平仄格律作对开始,因此智慧大开。故此读唐诗、古文、左传等书。1934年开始作诗,先写绝句,而后律诗。曾因为一戏台唱“花鼓戏”作一幅嵌字联“花貌足倾城,纵云寻乐一为甚;鼓声能作气,孰为重敲再必衰?”一时在乡里被传诵。少年时在乡梓即有诗名。1937年入楚材中学,1938年流亡,在恩施考取农专,旋又考入军校。先黄埔,再南京,抗战后迁成都。毕业后在重庆任少尉排长。此时接受新文学洗礼,放弃唐诗,改写新诗。1941年赴昆明,辗转于西南各省。1944年被征召率青年军一支入印作战。1946年,还都南京,结婚成家。1948年,国共谈判破裂,彭邦桢曾因公赴北平会见傅作义,并一同乘专机回返南京。1949年,因身不由己而抛妻别子,随国民党队伍仓皇撤退至海南岛,直至台湾,供职于军中电台。1951年开始发表诗作,次年结识诗人李莎、纪弦、覃子豪、钟鼎文等。因不同意纪弦“横的移植”观点,也不赞成覃子豪等组社与“现代派”的对抗,故未参加任何诗歌社团,亦不为任何一方写稿,自创写诗路向。1959年,调任台北总台研究发展室主任,兼任节目科长。1963年,说服覃子豪放弃现代诗持“反传统”意见,主张现代诗应为中国诗传统继往开来,承前启后。1969年自军中退役,倡议联合各派诗人成立“诗宗社”,并任主任委员。1973年出席第二届诗人大会。1976年当选为世界诗人资料中心主席,并获巴基斯坦自由大学荣誉文学博士学位。1977年,个人创作路向突变,因受西方文化冲击,并研读中国传统文学影响,乃更生中国乡土与民族观念,曾写“十二个象征”暨“春兴四首”、“冬兴四首”等二十首诗在国内发表。1978年开始,试写“现代诗押韵十首”。而且选用诗韵。一反现代诗废韵主张。发表之后,曾引起诗坛评论。1991年,已是72岁高龄的诗人依然诗心不老,与诗人方思、尹玲、宋颖豪、陈宁贵等创办《诗象》丛刊。他几次从大洋彼岸回乡省亲,不仅回黄陂老家拜访亲朋故友,还以极大的热情从事诗歌交流活动,曾先后在武汉、重庆、成都、兰州、北京等地讲学,播洒诗的种子。2003年3月19日,诗人溘然辞世于纽约。
出版有诗集《载着歌的船》 (1953年,再版时易名为《诗玫瑰的花园》)、《恋歌小唱》 (1955年)、《花叫》(1974年)、《彭邦桢自选集)(1978年),诗论集《诗的鉴赏》(1 971年)并与墨人主编过《中国诗选》 (1955年)。
三
中国诗人一场刻骨铭心的感情,世界诗坛一段充满玫瑰芬芳的佳话。
1940年,彭邦桢以优异成绩考入成都黄埔军校第十六期三总队步科学习。由于彭邦桢对诗歌散文情有独钟,在学校读书时期就博得了“黄埔文豪”的美誉。在同学介绍下,他入校不久就与一位爱好诗文,爱好琴棋书画的才女陈信玲相恋。相互倾慕的恋人本商定毕业之后举行婚礼,但面对日寇的铁蹄践踏,1944年,彭邦桢奉命率一支青年军远赴印度抗击倭寇。陈信玲对心上人的果敢行动坚决支持,只是两人约定的婚期不变。就在彭邦桢于昆明机场登机远赴印度前的那一刻,一路相送的陈信玲在机场宣布:即刻结婚。没有礼炮,没有婚纱,这战争期间的“机场婚礼”,被当时的国人传为佳话。抗战胜利后,彭邦桢回到爱妻身边。1947年生子班比,1948年生女安妮。幸福的生活好景不长,1949年为情势所迫,身不由己,抛妻别子,随国民党部队赴台。陈信玲携子女回到四川江津生活。从此夫妻两人隔海相望,天各一方。陈氏自此在川一生未嫁。眼看夫妻团聚无望,经诸多亲友劝说,1958年底,离开大陆9年多的彭邦桢与一满洲女子结婚。但新婚的喜悦丝毫没有冲淡彭邦桢对前妻的离愁别恨。从前相恋时节的诗文常常被他拿出忘情地展读,而这些令新婚妻子无法包容。婚后不满蜜月,感情即生破裂。后在分局十五年后,于一九七四年自行解除婚约。
一九七三年十一月十二日,彭邦桢出席在台北召开的第二届世界诗人大会,结识美国女诗人梅茵·戴诺,并一见钟情。会议结束后,两人依依分手。鸿雁传情,诗吐心曲。一九七五年,彭邦桢得世界诗人资料中心主席之邀访美,并承梅茵·戴诺负责接待,遂进一步了解并加深感情。两人共叙衷肠,如胶似漆,于是在纽约结婚并移居美国。两位大诗人的结合,成为世界诗坛的新闻。描写两人异国情缘的《诗人与爱》一书,竟成为当年美国的畅销书。两人喜结连理后,世界诗人资料中心主席路洛托博士于一九七六年辞掉了职务,并力荐彭邦桢和梅茵这对中西合璧的新婚夫妇共同承担了他的职务。2003年诗人彭邦桢于纽约辞世。他的妻子梅茵鹣鲽情深,特意设立彭邦桢纪念奖,每年一次。第一年以“怀思”为题,第二年以“花”为题,以纪念这位“玫瑰诗人”;第三年以“父亲”为题,用以探看诗人对父爱的孺慕之情。每年应征的诗稿都超过150件,来源遍及海峡两岸、亚、欧、美及香港等地,反应极为热烈。
四
在台湾诗坛,彭邦桢旗帜鲜明,既不同意纪弦“横的移植”之说,也不大赞成覃子豪等结社与纪弦“现代派”对抗,故未参加任何诗歌社团,亦不为任何一方写稿,而是超然卓立,自创写诗路向。
彭邦桢在《彭邦桢自选集·序》中写道:“其实我自十五岁就已开始写诗,到今年六十岁已是四十五年。最初学唐诗,从学音韵平仄与格律作对开始,这个启蒙影响我一生,而后才进入写诗阶段。这时正是青少年的天真年龄,可说一经写诗,人就像长了岁月,增了智慧,原是一个无知的少年。顷刻就晓得作梦。梦仿佛是诗神给我写诗的翅膀。尤其我到美国以后大有转变,那就是我试写现代诗押韵,而且是以唐诗韵叶韵,一反现代诗废韵的主张。”
彭邦桢早期喜欢写四行一节,全诗四节的十六行诗。其实这是新诗诗体和古典诗体的自然融合,是新诗经过二十年代中期的“格律化”运动之后,常见的那种主要以四句为一自然段落、间句押韵(或不押韵)的解放了的律诗和绝句的流行体式。在诗行排列上具有现代派新诗自由断句的特征,有时两句或三句构成一行,有时一句断成两行,无固定规律,但追求一种大致的匀称。虽说仅有十六行的外形,但有时还是注意节与节之间的对应和对称的,只是要求不太严格而已。顶针、反复等也是他常用的手法。
《淡水河》彭邦桢
静静的淡水河啊!
我躺在她的脚下。
我说:淡水河,你快乐吗?
你流过多少岁月啦?
淡水河是沙哑的,淡水河不会说话。
我躺在她的脚下
我说:淡水河,你忧郁吗?
淡水河没有回答。
静静的淡水河啊!
我躺在她的脚下。
我望着水上的波浪和天上的星光。
比比看谁最美?谁最亮?
淡水河是沙哑的,淡水河不会说话,
我躺在她的脚下。
波浪和星光默然对视着,
淡水河流着,星星闪烁不停。
《联想》彭邦桢
一枝玫瑰,这就是我曾经听到的一支歌声
这支歌声来自荒原,仿佛就在那个荒野的芜草
之上,亦如风之掀起黄沙,黄沙之涌起云层
云层之席卷落日,落日后就是黄昏
这支歌声最初曾在我的心中爆裂的阐发,
亦如盈盈的露水之绽开玫瑰,玫瑰之绽开黎明
当黎明跃起,我就听到溢满林间的呼唤
而这呼唤也像是跟随着一种雷鸣而来
玫瑰啊,云雀啊,生命中的青绿的群树啊
当春天还是这么春着,花开还是这么花着的时候
我总知道一些事物:蝴蝶就爱着这样的生活
蜜蜂就爱着这样的工作,蚯蚓就爱着这样的泥土
因而我又想起了一条春江,想起江上的明月
流过高山,流过森林,流过草原的风景,
一直流过从这粒种子的播种到另粒种子的收获。
啊,江啊,它就这样的流过了我的额头。
一九六九年七月
五
彭邦桢最具意义的诗体试验是十四行诗。自有新诗以来,试验十四行诗的诗人不计其数,但彭邦桢却独辟蹊径,另具特色。
1969年秋,彭邦桢从金门调回台北,有机缘,又有时间,经常利用公余,前往位于台北峨嵋街,此处有台北地区文艺界人士荟聚之处的作家咖啡屋。除彭邦桢之外,羊令野、洛夫、向明、辛郁等都是座上的常客。当时,彭邦桢答应定期为羊令野主编的《诗队伍》译介美国诗选。随后,写诗的朋友们基于共同理念,成立了“诗宗社”。那时,彭邦桢和宋颖豪正致力于十四行诗的创作,他们共同讨论十四行诗的源流、分派、以及输入我国后之青蓝辉映的发展状况。稍后,因彭考进辅仁大学夜间部英文系,由于课业与稿债的关系,曾中辍了十四行诗的撰写。可是彭邦桢对十四行诗的创作情有独钟,后来他锲而不舍,益求精进。他以历史文化的蕴藏来深层次探寻爱人、爱国、爱中华民族的主题,增强作品的内蕴厚度;以迭现的音韵,反复的咏唱来承传古典诗词的艺术特征;以象征、隐喻、通感等来吸收西方现代诗的艺术元素,卓然有成,可谓独步于诗坛。
1973年底到1974年初,彭邦桢为美国女诗人梅茵·黛丽尔(他后来的妻子)写了一组十二首爱情诗,后结集为《纯粹的美感》。在这些诗作中,出现了“十四行诗”的诗体格式。在行的建制上,采用意大利式的“前八后六”的形式,前面两个四行,后面两个三行。在押韵上,并不遵守西方“十四行诗”的固定模式,而是行中和行尾韵交错运用,并无规律可循。这种诗体,在写于1976年5月的《十二个象征》中得到进一步的加强与巩固。而且开始注意诗句内部的音韵调配,外形也显得更加统一和规整。如:
《爆竹》 彭邦桢
——组诗十二象征之一
且歌第一印象,且听那彻夜霹雳的响声
响声又不绝如缕:远闻炮轰,近闻枪砰
远近都闻这撕杀。原来它们竟是谁使的
爆竹:外着红衣,内怀黑药
这究竟是在干什么?如此无情,又如此
欢喜。兹当一之复始,万象更新。为要
志一个普天同庆的时刻,于是便不惜把
它们都驱向猛烈的火种
而这就是爆竹本来命运,是为谁的高兴
牺牲。要炸就炸个痛快吧l要为恭喜
发财,因而有此粉身碎骨
这究竟算在干什么?是为求和平,举国
上下都弥漫着欢腾的火焰,抑是举证
历代过年,总如过战争
《明月》 彭邦桢
——组诗十二象征之八
且歌第八印象,且看那一轮清愁的青空
月明夜白,月圆中秋。谁说月是故乡明
谁说月是外国圆?但我看月竟破成两半
一半在东,一半已经偏西
童年看月,月最象母亲的慈颜。青年看
月,月最象爱人的笑脸。只是当我中年
看月,月已照在抗日的战场。而今乃是
晚年看月,月又照在异邦
每个年代看月都不一样,明月就只一个
看法各有不同。看月望水,月在水里
看月望山,月在千山之中
现在我已是在石头城中看月,月总在
东藏西躲。人说它象破镜,我说它象
破碗,端只破碗怎能吃饭?
1978年,继《十二个象征》之后,彭邦桢一反现代诗废韵的主张,开始尝试现代诗押韵。而且不用现代汉语普通话韵系,采用唐诗古韵押韵。他在《彭邦桢自选集·后记》中说:
押韵也有它的妙处,在用字遣词上要求去繁就约,特别允当。惟其间有一点难以避免,古人所常用的词汇,这就无法逃避不用。因为这是古人所制订的“诗韵”,那么这也就只得跟着古人的韵语而走了。好在我是一个写现代诗的,因此所受的限制还不算大,也就自有我的新意与我不同的表现在内。这十首诗,我并没有把它们完全调正平仄,所采取的是“新”与“古”的两种语言所写成的。看来它既非古诗,又非唐诗,也不是宋诗,那么这仍旧是一个现代诗人所写的现代诗了。谈到平仄,在诗中并不是一件难事。在我这九首诗里,其中有的并曾调过平仄,不过不全是全部。如果一定要调平仄,势必会尽失现代语言的张力。这样就与其可为莫如不为。总之,我写了这几首“现代诗押韵”是一种冒险,虽说自有新诗运动这六十年来没有人像我这样写过,但我这样作也不失为一种尝试。
彭邦桢的这十首现代诗押韵试验,采用唐诗古韵,有的一韵到底,大多中途换韵。每首诗后的注释都阐明了用韵的形式以引起读者注意,帮助读者理解。
《台北之恋》 彭邦桢
——试写现代诗押韵之一
当我想起:此刻的黎明正是台北的黄昏
为什么我只在纽约的黎明,不在台北的
黄昏?且从一更走进五更,走进酒中盟
举杯轮盏,醉在此间论纵横
当我想起:此刻的黄昏正是台北的黎明
为什么我只在纽约的黄昏,不在台北的
黎明?且从花开走向鸟鸣,走向诗中营
推心置腹,醒在此间看繁荣
当我想起:此刻的黎明正是台北的黄昏
此时圆已饭店的灯彩已千晶,且让我
千斗解醒,眠在山中铸千情
当我想起:此刻的黄昏正是台北的黎明
此时基隆河上的风景已千晴,且让我
千缕含英,起在河边挹千声。
注:此诗系叶诗韵下平声八庚写成。唯其中有“黄昏”之“昏”字非八庚之韵。
按“昏”字系下平声十三元之韵。不过此韵在古韵之中是通上平声十一真之韵的,按八庚之韵也通此韵。故为了免以韵害意,乃叶为通韵。
1978年
《圆山之恋》 彭邦桢
——试写现代诗押韵之二
基隆河常绕着圆山转,圆山常伴基隆河
基隆河上曾经有一只天鹅,圆山曾经有
一只云雀。云雀不泅下河湄,天鹅不栖
上山柯。云雀但愿是只天鹅
天鹅但愿是只云雀。一只河间唱,一只
山前歌:天鹅只盼云雀飞下水,云雀却
盼天鹅飞上坡。云雀跃山上菁莪,天鹅
舞河上婆娑。究竟谁该赴约
谁该赴约?有天它们竟异想天开:云雀
变天鹅,天鹅变云雀。一只飞下河湄
一只飞上山柯。天鹅是云雀
云雀又是天鹅。后来它们才又发觉铸错:
云雀还天鹅,天鹅还云雀。基隆河仍
绕圆山转,圆山常伴基隆河
注:此诗是叶诗韵下平声五歌与入声十药交叠用韵写成。虽说两韵一系平声,一系 仄声,但两韵的字音相近。我想其中自有其音色、音质、音量的变奏之美。
《阳明之恋》 彭邦桢
——试写现代诗押韵之四
久恋阳明的山水多娇:草木富饶,兹因
此境是琼瑶。且谐我的倾心前往:踏过
石桥,如渡蓝桥;踏过蓝桥,如渡鹊桥
恍然已如谒天朝、高蹈凌霄
此行乃是入仙家:东崟盘霭,西嵌呈霞
南林巢鸟,北苑居花。而且还另闻韶乐
听若瑟琴,又响琵琶;听若琵琶,又动
笙茄。时已黄昏,月已初华
无限风光悦目,丰盈诗腹,我曾经渴望
淹留而投宿:投宿,满怀尽一夕温乡
投宿,乘虚一帐,能实一床
锦绣阳明已入我的胸襟织绩巍峨:如缯
万有,如总万罗,故此放歌。且容万
象在瞳,如在清都紫阙之中
注:此诗也就在歌咏此山,除用词造句叶韵之外,并曾调正平仄,以示与其他各诗不同。此诗系叶下平声二萧为第一节。又叶下平声六麻为第二节。又叶入声一屋转下平声七阳为第三节。又叶下平声五歌转上平声一东为第四节,共叶六韵写成。
《冻顶之恋》 彭邦桢
——试写现代诗押韵之六
谁要是想饮我一杯香茗,请邀我去冻顶
非为酩酊,只为清醒。兹因此茶曾产自
名山,来自武夷,能助我凝思,又能助我
释疑,为何此中有味无人知?
在这山上,天青地朗,只在黎明与黄昏
弥漫云封雾掩气象。所以说此茶是乌龙:
因云伏龙,雾伏松,若情各有钟,意各
有从,是亦我爱此地的茶农
兹因每户茶家都有茶经,又有茶品,这
才是烹茶待客当酒饮。为何茶道而今
不传?想是不识此中的悠然
悠然乃得此趣,陶然乃见此机。因茶中
饶有兴微,又有芳菲。这就是生机而
知机,莫使形非,不与愿违
注:此诗系叶诗韵上声二十四迥转上平四支为第一节,叶上声二十二养转上平“二冬”为第二节,叶上声二十六寝转下平一先为第三节,叶上平五微为第四节,共七韵写成。
彭邦桢的十四行诗对形式构成、诗歌韵式、诗歌语言、用词用字的讲究,都是非常突出的。读他的诗,在读者面前总是出现一个接一个的五彩缤纷的意象。每一节的开头,总是往前突出一两格,总是长长的句子,文采华美,底气充盈,艺术感染力是不让前人的。所有这些首先都应该来自于对汉语古典诗歌形式要素恰到好处的把握与融合。他的绝大多数诗都是一长串一长串的华美的词藻,有点像屈原的《离骚》中的句子。比如《圆山之恋》这首诗,全诗共四节,前两节是一致的,后两节是一致的。在前两节里,第一行总是突出一个字,第二行和第三行相对齐,第四行比第二行和第三行再缩两个字进去。前两节都是四行体,是同形等量的对称。后两节则是三行体,是同形不等量的对称。他这组《试写现代诗押韵》十首中的每一首都是如此。这种形式上的安排,并非偶然为之,而是诗人艺术追求的一种体现。
晚年的彭邦桢,在诗行建构和语言运用上摒弃了现代诗追求自由的诗风,更显现出了新诗民族化的特征。如:
《月之故乡》彭邦桢
天上一个月亮
水里一个月亮
天上的月亮在水里
水里的月亮在天上
低头看水里
抬头看天上
看月亮,思故乡
一个在水里
一个在天上
1 977年
《二十世纪的春秋》 彭邦桢
春天时落花!
夏天时落雨!
秋天时落叶!
冬天时落雪!
而我三十才落泪
而我六十才落发
春天时落花。
夏天时落雨。
秋天时落叶。
冬天时落雪。
而我已不怕落泪!
而我已不怕落发!
曰:彭邦桢是台湾诗坛致力于新诗格律化、民族化中,旗帜最鲜明,方向最明确的诗人。从四行一节,间句押韵,全诗四节的十六行新诗,到前八后六,行中运河尾韵无规律交错运用的十四行诗,再到协古韵,调平仄的现代诗押韵十四行诗,再到晚年摒弃现代诗随意断句的现代诗风,讲究句间对称和节间对称的格律体新诗,我们大致可以看出彭邦桢在新诗诗体建设领域的探索轨迹。
彭邦桢的十四行现代诗押韵试验,协古韵,调平仄,证明新诗完全可以使用古韵系统来进行创作,这虽然不是新诗韵律的主导方向,但是作为一种艺术追求和实践,在丰富新诗格律的表现形式上,也是值得提倡试验的。
定行诗体、定言诗体、定韵诗体,将复杂的诗情限定在一定的规矩之内,相较于在篇章结构、语言运用等方面具有开放性的整齐式、对称式、复合式格律体新诗而言是一种进步,也是这些具有自觉意识的格律体新诗的努力方向。但定行、定言、定韵诗体必须以整齐、对称、押韵等新格律的审美特征为基础,只要将这些特征有机融汇于一体,就一定能够完成符合中华民族审美情趣的新诗诗体建设。
正是 定行押韵格律事
乡心乡愁两岸情
参考资料:
《彭邦桢自选集》 彭邦桢
《楚天依然玫瑰香——读<</font>玫瑰诗人>》 宋颖豪
《彭邦桢:玫瑰诗人的姻缘与乡情》 朱大明 裴高才
《熔铸中西诗艺的现代诗体——论彭邦祯的诗艺兼论“彭邦桢体”》于可训
欢迎光临 东方诗风旧坛 (http://df.xlwx.cn/old/) | Powered by Discuz! 7.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