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晒一晒 早期论文皖西学院学报上刊登
[打印本页]
作者:
林海雪狐
时间:
2014-7-31 08:58
标题:
晒一晒 早期论文皖西学院学报上刊登
晒一晒 早期论文皖西学院学报上刊登
“有的人”指何人 (1999.1.28)
转载▼
标签: 诗节 鲁迅先生 形骸 各节 教育科学 分类: 论文.
(专心看奥运,无暇顾及小屋,将以前发表在〈皖西学院学报〉上的一篇论文转发一下,望得到朋友指教。)
有的人活着 / 他已经死了 / 有的人死了 / 他还活着 /
这是著名诗人臧克家的一首名诗的第一节。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师教学用书》 (以 下简称《用书》 ) 在分析这一节诗意时写道:“有的人活着 / 他已经死了;指的是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人,只是躯壳活着,它们徒具形骸,虽生犹死,生命毫无价值;‘有的人死了 / 他还活着,'指的是一生为人民,甘愿作人民牛马的人,这种人虽然生命不复存在了,但他们的思想、精神永驻人间。”东北师范大学 2004 年出版的《新课程案例与评析》一书中也写到:第一个“活”指躯体活着,第一个“死”指精神死了;第二个“死”指生命结束,第二个“活”指精神永存。这一节中,通过两个“活”字和“死”字的对比,分别指出两种不同的人的生命价值。第一个“有的人”指反动统治者,他们只是为自己而活,生命毫无意义,因此,他们虽生犹死;第二个“有的人”指鲁迅以及像鲁迅一样的人,他们一生为人民,活得有价值有意义,即使生命已息,但精神永驻人间,因此,他们虽死犹生——这似乎成了一种定论,不会有其他不同的声音了。显而见之,按这种理解,诗句第一组的“有的人”和“他”指代对象相同,都指代“骑在人民头上的人”;第二组的“有的人”和“他”的指代对象也相同,指的是鲁迅先生。这样理解应该说是讲得通的。可在教学实践中,我觉得应该还有另外一种理解,似乎更为合适一些。下面就谈谈粗浅的看法:
“有的人”和“他”究竟应该指代谁呢?笔者认为本诗节中第一个“有的人”应该指代“鲁迅先生与之战斗过的人,”第二个“有的人”泛指“那些骑在人民头上的人,”第一个“他”应该专指“鲁迅先生”,第二个“他”应该泛指“先生及其有先生精神的人”。
为何应该如此理解呢?首先,这样理解或许会更符合诗人的写作思路和读者的欣赏思路。诗的副标题是“——纪念鲁迅有感,”并且注明是纪念鲁迅逝世十三周年而作,那么诗的开头似应传达出“鲁迅先生早已离开了我们”这样一个讯息,接下去才应是由此生发出的议论和抒情。如若这样理解“有的人”和“他”的指代对象,诗意正与此相吻合,请看:“那些鲁迅先生与之战斗过的人有的仍然活在这个世上,可我们敬爱的先生却早早离开了我们。”此为叙事,下面是诗人的感想体会和对人生意义总的评价:“那些骑在人民头上的人,活着不过是徒具形骸,虽生犹死,生命毫无价值;而我们敬爱的先生将同一切革命先驱者一同永远活在人民心里,思想精神永驻人间。”以后各诗节再在此基础上,对本节诗意加以阐述和拓展延伸,这样就能更深刻的揭示出“热爱人民的人在人民中永生,骑在人民头上的人必将被人唾弃”这个永恒的真理。这样一种由叙而议,议由叙发,议中融情的逻辑顺序,可能正是诗人当初写作的思路 ( 注:臧克家三谈《有的人》等资料,始终未谈本诗节“他”的指代对象问题 ) ,也更符合文学欣赏者首先会把握诗歌具像这一欣赏特点。而像《教师用书》等资料那样理解,一开始就突发感慨议论,会给人一种突兀之感,削弱了这首诗应有的语感魅力和艺术感染力。
其次,从本诗最主要的表现手法——对比的运用这个角度看,笔者那样理解,无疑会使本诗节的对比层次增加,对比内涵更为丰富。《教师用书》中写道“诗的每小节都用对比手法去写,每一节都先反后正……”显然,这种把第一诗节与以后各节平等看待的分析失之笼统、粗糙。与后面各诗节比较一下,不难看出,其它各节仅有两个诗句,仅形成了一组“先反后正”的对比,而第一诗节却有四个诗句,形成了两组“先反后正”的对比。第一组 ( 一、二两句 ) 为生命存亡之对比,第二组 ( 三、四两句 ) 为精神存亡之对比,后一组正是对比的重点之所在。这组鲜明强烈的对比,集中体现出全诗的思想主旨和抒情基调,是诗眼、是诗魂。事实上,可能正是考虑到本诗节在全诗中的总领地位,诗人才特意赋予她与众不同的对比层次和更为丰富的对比内涵的。
再从吟诵效果方面谈一谈,按传统观点理解去吟诵,一、二句就会高而平,三、四两句应是低而平,且二、四两句还有些拗口,语感较差,没有起伏,缺少抑扬,难抒胸臆。若按后种理解去吟诵,效果就会明显不同,诗歌的艺术感染力就会随之增强。第一句用揶揄的口吻去读,表达出对“骑在人民头上的人”的蔑视和嘲讽;第二句用低沉而沉痛的口吻去吟诵,表达出对先生的哀悼怀念之情;第三句则用坚决干脆的语调加以判定:“骑在人民头上的人”,虽生犹死,遗臭万年;第四句要读得热情洋溢,表达出对鲁迅先生及所有“甘为孺子牛”的人崇敬赞美之情,鲁迅和具有鲁迅精神的人将永远活在人民的心中!语带波澜,爱憎分明。
还有以下两点也能支持笔者的上述观点: a 、用“他”指代“有的人” 代词指代语意不明确的短语,太过勉强,似无必要; b 、第二句的“已经”与第四句的“还”似应暗含着一种照应 ( 关联 ) 关系,表示这两句中的 两个 “他”指代对象是一致的。
至于其它各诗节中的“有的人”和“他”的指代对象,非常明确,就无讨论的必要了。
1999 第一期 《皖西学院学报》
作者:
诗酒自娱
时间:
2014-8-1 13:44
言之有理。
说实在的,对此从未深究过。
作者:
林海雪狐
时间:
2014-8-1 15:57
回复
2#
诗酒自娱
谢谢老师支持!
欢迎光临 东方诗风旧坛 (http://df.xlwx.cn/old/)
Powered by Discuz!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