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原创] 偶入山林寻野趣 [打印本页]

作者: 莲心儿    时间: 2005-12-14 09:14     标题: [原创] 偶入山林寻野趣

出句:偶入山林寻野趣 [莲心儿]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12-14 9:15:21编辑过]


作者: 胖子    时间: 2005-12-14 10:38

出句:偶入山林寻野趣 [莲心儿]

对句:常从岁月觅真知 [胖子]


作者: 辟历雨    时间: 2005-12-14 11:55

出句:偶入山林寻野趣 [莲心儿]

对句:常来莲阁觅锦心 [辟历雨]


作者: 一问三不知    时间: 2005-12-14 12:00

出句:偶入山林寻野趣 [莲心儿]

灌水:独将铜雀锁红颜[三不知]

近来“红颜”吃香,我也用一用。。。

[em02][em03][em06]
作者: 一问三不知    时间: 2005-12-14 12:04

出句:偶入山林寻野趣 [莲心儿]

对句:笑看泉水淡红颜 [三不知]


作者: 淡了红颜    时间: 2005-12-14 12:14

以下是引用一问三不知在2005-12-14 12:00:10的发言:

出句:偶入山林寻野趣 [莲心儿]

灌水:独将铜雀锁红颜[三不知]

近来“红颜”吃香,我也用一用。。。

[em02][em03][em06]

[em06][em06][em06]

出句:偶入山林寻野趣 [莲心儿]

对句:每持酒盏论英雄 [淡了红颜]

[em01]
作者: 老柳儿    时间: 2005-12-14 13:46

出句“偶”于此句中可作三解:偶尔、多次、我。试对一个:

出句:偶入山林寻野趣 [莲心儿]

对句:奇谈修养读毛篇 [老柳儿]

刘少奇《论共产党员的修养》要求大家学习毛泽东思想;

现在很少人学习毛泽东著作了;

现在人学习很少精益求精了(毛糙的很)。


作者: 老酒    时间: 2005-12-15 08:37

出句:偶入山林寻野趣 [莲心儿]

对句:时来海畔咏诗情 [老酒]
作者: 莲心儿    时间: 2005-12-15 12:35

以下是引用老柳儿在2005-12-14 13:46:53的发言:

出句“偶”于此句中可作三解:偶尔、多次、我。试对一个:

出句:偶入山林寻野趣 [莲心儿]

对句:奇谈修养读毛篇 [老柳儿]

刘少奇《论共产党员的修养》要求大家学习毛泽东思想;

现在很少人学习毛泽东著作了;

现在人学习很少精益求精了(毛糙的很)。

:)对句不错,惜与出句隔得远了!~


作者: 莲心儿    时间: 2005-12-15 12:38

出句:偶入山林寻野趣 [莲心儿]

对句:时来联苑谴闲情 [莲心儿]

[em01]
作者: 老柳儿    时间: 2005-12-15 12:48

以下是引用莲心儿在2005-12-15 12:35:30的发言:
以下是引用老柳儿在2005-12-14 13:46:53的发言:

出句“偶”于此句中可作三解:偶尔、多次、我。试对一个:

出句:偶入山林寻野趣 [莲心儿]

对句:奇谈修养读毛篇 [老柳儿]

刘少奇《论共产党员的修养》要求大家学习毛泽东思想;

现在很少人学习毛泽东著作了;

现在人学习很少精益求精了(毛糙的很)。

:)对句不错,惜与出句隔得远了!~

此类句子若以一般性句子对之,是很容易的,却无趣了。因为对联不同诗句。

其实,对句并无所谓“隔”的问题的。仔细想想,便觉其中之味了。

 

作者: 老柳儿    时间: 2005-12-15 14:40

 关于对联“隔”的问题,与楼主并诸位联友商榷交流。

 在下不赞成轻易提对联有“隔”这一说法。对联有数十种对法,请参见:

http://bbs.lnd.com.cn/dispbbs.asp?boardID=168&ID=185702&page=2

 对联这一文学艺术形式,类似诗词,却不同于诗词。诗词的每一句,须上下连贯,须构成一个完整的统一体。或意,或境,须在一个层面或画面中。其手法和文风,也须连贯统一。

 对联则不尽相同,类似于屏风。上下联既可合为一个画面,也可单独作为两幅画面。尤其是,若出句其意或其境已经很完整了,则对句的空间和自由度就更大了。

 当然,上下联的手法和文风须相同或相似。上为写意下为工笔,上为油画下为水墨,上身西装下身老棉裤,自然是不行的了。若如此,倒是可以说是“隔”了。至于以无情对法或其他对法,则另当别论。

 由此建议,不要随意提对联“隔”这一说法。或以是否和谐而评之更准确些。

 管见。


作者: 梦里不知身是蝶    时间: 2005-12-15 15:19

出句:偶入山林寻野趣 [莲心儿]

对句:时敲联句赠佳人[梦里不知身是蝶]


作者: 一问三不知    时间: 2005-12-15 21:51

这个“偶”字我以为还是解作“偶尔”为好,如果当作网络用语来解释,则有些不伦不类了。。。
作者: 老柳儿    时间: 2005-12-15 22:34

 对联不同于诗词的还有其他许多特点,诸如,趣味性、娱乐

性、游戏性、技巧性、挑战性、对抗性、大众性、雅俗共赏性

等等,尤其是网络联坛更是如此。正因为如此,才显示出对联

艺术不同于其他文学艺术的魅力。

 诚然,楼主出句之“偶”一般理解当以“偶尔”为正解,若仅

此而对之,则显平常无趣了。

 “万家乐奏喜洋洋”句,也是这个道理。若不嵌入专有名词而

对之,那未免就容易了许多。至于“万家乐”电器是否能奏出

“喜洋洋”,则另当别论。

 拙句“雨中百合香泉水”之所以冠之以“挑战”,其实是在

表明出句内含机巧,“泉”字双解看不出,完全可以说得过去,

而连玻璃句这一特点也未破解,就有点说不过去了。若再将“百

合花”辩之以自家菜园子里也有的说辞,那隆冬时节也不存在傲

梅一枝独放了,那还有诗和诗意的存在吗?恐怕连文学也没有了

吧。

 文学艺术可不能等同于数理化哦~






欢迎光临 东方诗风旧坛 (http://df.xlwx.cn/old/) Powered by Discuz!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