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的旋律究竟是什么?——向朱多锦先生请教之二
朱多锦先生在《中国现代诗的最后形式》一文中尖锐地指出: 中国现代诗的可悲现状主要在于不为读者所接受,而在其不为读者所接受的诸种原因中,主要应包括其形式问题。”“中国现代诗,无论如何都应发现自己应有的形式了,这个问题不解决,诗就要死了。 这一见解无疑十分正确,我为之拍案叫绝。 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朱多锦先生开出了药方: “第三代诗人”韩东提出了“诗到语言为止”的见解,这个见解是诗本体回归的一个重要宣言,那么是否再进一步——诗的语言是否可“到音乐”(旋律)为止呢? 如果单纯只看这一句结论,我也不禁为朱先生的见解拍案叫绝,因为诗歌形式最重要的特点之一是富于音乐性,复归新诗形式的音乐性,可谓一语中的、一针见血。 不过反复读了朱先生的全文,对于朱先生所推崇的新诗形式——旋律,它究竟何所指,我越看越不明白。 现就我最不懂的一些问题向朱先生请教: 据朱先生介绍,何其芳何其芳提出了建立中国新诗的现代格律诗的理论主张,其理论主张主要有二:一是韵(押韵);二是顿,即节奏。(何其芳:《关于写诗和读诗》.1953年1月1日) 而朱先生所主张的诗歌旋律,是不是还需要韵和顿?如果需要的话,先生的主张与何其芳有和不同?如果不需要韵和顿的话,怎样构筑出诗歌的旋律? 朱先生说,中国现代诗的形式——旋律,大体上说,就是弃“韵”(此即诗和“歌”分离)而就“顿”(节奏)。 据我所知,节奏和旋律是两个不同的音乐概念。如何理解它们的异同?为什么节奏就是旋律呢? 朱先生对于诗歌旋律作了一些论述和引述,在这些论述中,我注意到,朱先生有这样的一些观点:“实际上,这〔按:指旋律〕应是诗之本身所固有的‘内在律’。”“其实,这里的旋律,最主要体现于诗句内部及诗句之间的行进节奏上。” 是不是朱先生的主张就相当于郭沫若的“内在的韵律”或者“内在的旋律”呢? 如果朱先生的主张是“内在的韵律”或者“内在的旋律”的话,据我所知,“形式”是外在的物质外壳,它必然有可以观察可以把握的外在形式特点,如外在的音乐美的“韵”和“顿”就是这样;“内在的韵律”或者“内在的旋律”能称得上诗歌的“外在形式”吗?是不是只要有了“内在的韵律”或曰“内在的旋律”,诗歌无须讲究任何形式,无论怎么写都可以呢? 如果朱先生的主张不是“内在的韵律”或者“内在的旋律”的话,那么朱先生主张的旋律这种“诗歌形式”的形式特点又如何把握呢? 以上不明,请朱先生赐教。
附: 《中国现代诗的最后形式》 朱多锦
今天,纯文学不景气,其中最不景气的又是中国现代诗。中国现代诗的可悲现状主要在于不为读者所接受,而在其不为读者所接受的诸种原因中,主要应包括其形式问题。 中国现代诗在形式上到底出了什么问题?。 “文革”后,在诗界终于兴起的是以“朦胧诗”为标志的中国现代诗运动。中国现代诗是接受或重视西方现代表现手段的新诗,和过去的新诗相比,中国现代诗除在表现手段上的现代特点外,其在形式上还表现出很大的变化:诗和“歌”分离,即让诗从“歌”中独立出来,其主要标志是诗不再是押韵的。这样,中国现代诗只能称为“诗”,而不再称之为“诗歌”。到此,中国新诗应包括“诗”和“诗歌”这样两种。中国新诗的这种诗和“歌”的分离的现象反映的是诗的复归的运动趋势,即诗要成为诗本身。当时诗的复归可分两方面:一是让诗从政治那里解放出来,即诗不再是政治的工具;二是让诗从“歌”那里解放出来,即诗不再依仗于“歌”(韵)。这是诗从内容到形式的这样两个方面的复归。这样,到“朦胧诗”,诗终于可以是诗本身。至此,中国新诗已是只可阅读的文学,而不再是朗诵和吟哦的。应当说,所有这些都是中国新诗发展中的进步。问题是,如果说过去中国新诗中的“诗歌”,诗之存在依仗的是“歌”,那么当诗和“歌”分离后,诗之存在的形式又应是什么呢?即是说中国现代诗做为“诗”本身也总应有自己的存在形式。今天,很多诗人写起诗来,总在朦胧、意象或反意象上打转,头脑里已没有可遵从的形式可言,常见的是只是随意地排列意象和反意象的诗句,是信手而来。这样,现在的诗,在形式上已无任何“法”可言,是无“家”可归,由此所写出来的诗,最大的问题是处处都有着阅读障碍,令人无法卒读,于是只好不读。这就使中国现代诗不为读者所接受。“文无定法总有法”。今天,中国现代诗所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便是发现其和“歌”分离后的应有的形式。这是今天的中国现代诗非解决不可的一个重要问题。 那么,中国现代诗的形式到底是什么呢? 新诗和“歌”分离后,中国现代诗的形式应归于音乐。音乐的本质是旋律。这样中国现代诗的形式也可以说是旋律。旋律对中国现代诗来讲应包括这样三种契合而成的动感因素:(1)音感抑扬;(2)诗句的细节流程节拍;(3)所表现或所渲染的情绪、情感的消涨。实际上,这应是诗之本身所固有的“内在律”。这是一种动感形态的诗形式。这里的动感是声音的。黑格尔说:“音乐和诗有最密切的关系,因为它们都用同一的感性的材料,即声音。”“声音做为感叹、痛苦的呼号,叹息和喜笑,原来就已是心灵状态和情感的最生动的直接表现。”(黑格尔:《美学.音乐》)。其实,这里的旋律,最主要体现于诗句内部及诗句之间的行进节奏上,具体说来,无论音感抑扬、诗句的细节流程节拍,还是情绪、情感的消涨,其之契合为旋律的表现主要就是节奏。“声音的节奏运动和主体情感运动之所以能一致,就因为音乐所表现和打动的情感,是一种单纯的内心活动,而不是观念和思想。”(黑格尔:《美学.音乐》。20世纪50年代初,何其芳提出了建立中国新诗的现代格律诗的理论主张,其理论主张主要有二:一是韵(押韵);二是顿,即节奏。(何其芳:《关于写诗和读诗》.1953年1月1日)今天,中国现代诗的形式——旋律,大体上说,就是弃“韵”(此即诗和“歌”分离)而就“顿”(节奏)。“第三代诗人”韩东提出了“诗到语言为止”的见解,这个见解是诗本体回归的一个重要宣言,那么是否再进一步——诗的语言是否可“到音乐”(旋律)为止呢? 对于作为中国现代诗的形式的旋律,今天,我们所做的实际上只能一种发现,因为它早已是在中国新诗的“诗歌”发展中形成起来的一种客观存在,应当说它最后奠定于20世纪五六年代的诗歌发展时期,那时诗歌的形式发展现状正是以何其芳提出的建立现代格律诗的理论为基础的。这里的情况是:在那个“诗歌”的发展时期,其已形成的诗的内在旋律被“歌”(韵)给掩盖了,而今天诗是诗本身了,和“歌”分离后,就应发现诗之本体存在的唯一形式只能是旋律的了。同时,这种发现应是中国新诗的最后的形式,因为作为中国现代诗的形式的旋律实在是诗之本体再也没法分离的诗形式;同时也是最后一次关于诗的形式的发现,因为自新诗诞生以来,新诗的进步总是表现为诗本身在多大程度上能独立之,在此之前,中国新诗已曾有过和“歌”分离经历,只是后来又归于了“歌“而已,另外也曾有着除和“歌”分离之外的别的方面的分离,这次发现应当是最后的一次发现。 今天,很多诗人和写诗的人都忽视了现代诗的形式问题。 中国现代诗,无论如何都应发现自己应有的形式了,这个问题不解决,诗就要死了。
2004年月15日写于齐河家中—— 2005年8月1日至4日将此文打字于电脑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9 16:15:07编辑过]
在《中国新诗研究所论坛》里的讨论:
徐白痴 -------------------------------------------------------------------------------- 问得好!提起来,也可以大家讨论! ---------------------------------------------------------------
思想行者 -------------------------------------------------------------------------------- 以上问题,可以参见朱多锦先生的现代叙事诗《妻意》。在这首诗的实践中先生已经将这个问题进行了有效的解决。 ---------------------------------------------------------------
徐白痴 -------------------------------------------------------------------------------- 下面引用由魏东建在2006-1-916:22:06发表的内容: 以上问题,可以参见朱多锦先生的现代叙事诗《妻意》。在这首诗的实践中先生已经将这个问题进行了有效的解决。
朱老师再简述一下无妨,或者进一步探讨一下,真理无止境么!
---------------------------------------------------------------
慧慧 -------------------------------------------------------------------------------- 是啊,欢迎两位老师面对面探讨、交流,我们从中“渔利”哈 ---------------------------------------------------------------
孙逐明 -------------------------------------------------------------------------------- 下面引用由魏东建在2006-1-916:22:06发表的内容: 以上问题,可以参见朱多锦先生的现代叙事诗《妻意》。在这首诗的实践中先生已经将这个问题进行了有效的解决。
可这里是理论探讨的论坛啊,魏东建先生! --------------------------------------------------------------------------------
晓曲 -------------------------------------------------------------------------------- 1、事实上孙老师提出的问题已触及到现代诗歌创作的根本,也期待朱老师的高论。 2、现代自由体诗歌中,“内在韵律(或旋律)”一开始就作为一个模糊的概念提出,个人以为已误导了几代诗人。此问题不解决,是很难走出诗歌创作的误区,当代诗歌的症结也就无法根除。 3、有幸的是,孙老师在这方面的研究已有了突破,相信会有更多的认同。笔者也关注其相关理论的完善和深化。 --------------------------------------------------------------------------------
徐白痴 -------------------------------------------------------------------------------- 朱先生说,中国现代诗的形式——旋律,大体上说,就是弃“韵”(此即诗和“歌”分离)而就“顿”(节奏)。:“实际上,这〔按:指旋律〕应是诗之本身所固有的‘内在律’。”“其实,这里的旋律,最主要体现于诗句内部及诗句之间的行进节奏上。” 据我所知,节奏和旋律是两个不同的音乐概念。如何理解它们的异同?为什么节奏就是旋律呢? 据我所知,“形式”是外在的物质外壳,它必然有可以观察可以把握的外在形式特点,如外在的音乐美的“韵”和“顿”就是这样;“内在的韵律”或者“内在的旋律”能称得上诗歌的“外在形式”吗?————孙逐明 孙逐明先生所疑只在两点:1是“节奏”不是“旋律”,2是“内在”不是“外在”,其实节奏直接可以构成旋律,如打击乐,而内在恰恰就是外在,诗歌语言中的每一个字都要经过“现代进行时”,都要呈现声、音、韵。押韵的韵律形式只是文本的相对外在,并非绝对外在。 ---------------------------------------------------------------
孙逐明 -------------------------------------------------------------------------------- 徐先生: 其实节奏直接可以构成旋律,如打击乐。
逐明: 旋律在音乐中是有精确定义的,不能由我们想当然地为我所需地随意定义。节奏是绝对不可能直接构成旋律的,不然节奏和旋律有什么区别?关于节奏和旋律的联系和区别,在我的《汉语新诗格律概论》一文里有详细的论述,可以参看。
单就音乐而言,缺乏音高变化打击乐是不可能有旋律的,它只有节奏美,多了音高变化的弦乐之类才能有旋律。当然能构成音阶的组合打击乐组〔如编钟、木琴等等〕也能形成旋律。
徐先生: 内在恰恰就是外在,诗歌语言中的每一个字都要经过“现代进行时”,都要呈现声、音、韵押韵的韵律形式只是文本的相对外在,并非绝对外在。
逐明: 此语混淆了“外在”所相对的对象。所谓韵律的外在性,是相对于诗歌语言的语义而言的;例如诗歌的韵脚与诗歌语言的语义没有直接联系,这才叫做韵律“外在性”。当然,韵律会加强诗歌语义的表达,如烘染气氛,强化意境,等等,这是外在韵律的反作用力,这并不会改变韵律的外在性;如果没有这种反作用力,外在韵律也就没有存在的价值了。 --------------------------------------------------------------------------------
晓曲 -------------------------------------------------------------------------------- “诗歌语言中的每一个字都要经过“现代进行时”,都要呈现声、音、韵。”如果这个观点成立,我想知道小说、散文或别的文体是否也符合呢?试看,把句中“诗歌”二字换成“小说”、“散文”是否也成立呢? 旋律和节奏是两个明显不同的概念,尽管往往它们也是相辅相成,而关于打击乐的节奏与旋律也不应该等同,打击乐更多只是因节奏而产生的音乐美,而无旋律的变化特征。这方面孙逐明老师有更多的研究,还请孙老师就此细说。 --------------------------------------------------------------------------------
晓曲
-------------------------------------------------------------------------------- 哦,孙老师已回答在先了。 --------------------------------------------------------------------------------
孙逐明 -------------------------------------------------------------------------------- 另外,语言的“声、音、韵”杂乱地组合,是不可能有节奏和旋律可言的,它们必须遵循音乐节奏和旋律的结构原理予以有规律地组合,才有节奏美和旋律美可言。这一点就是富于音乐美的诗歌形式和其它文体形式的不同之处。 --------------------------------------------------------------------------------
朱多锦 -------------------------------------------------------------------------------- 逐明先生:您好 您对我关于现代诗的形式问题的理论提出了疑问,感到很好.我想,问题只有争论才能清楚.事实上是诗的这个问题已到了非解决不可的地步.您对此问题的把握也很及时.我想就此问题专门做一回答,这要等大家再发发言后,争取多听听大家的意见.好么?我们,特别是你我,应是朋友.我感到您抓问题很及时、准确。您应当是我的朋友,不知您是哪里人?我很想知道,因为您很好。————朱多锦:06.1.10 ---------------------------------------------------------------
慧慧 -------------------------------------------------------------------------------- 问好孙老师!待一一学习:))希望加您为斑竹,有空多来!本来是加朱老师为斑竹的,可惜他几乎没怎么来了~ ---------------------------------------------------------------
徐白痴 -------------------------------------------------------------------------------- 单就音乐而言,缺乏音高变化打击乐是不可能有旋律的,它只有节奏美,多了音高变化的弦乐之类才能有旋律。当然能构成音阶的组合打击乐组〔如编钟、木琴等等〕也能形成旋律。--孙逐明 所谓韵律的外在性,是相对于诗歌语言的语义而言的;例如诗歌的韵脚与诗歌语言的语义没有直接联系,这才叫做韵律“外在性”。--孙逐明 “诗歌语言中的每一个字都要经过“现代进行时”,都要呈现声、音、韵。”如果这个观点成立,我想知道小说、散文或别的文体是否也符合呢?试看,把句中“诗歌”二字换成“小说”、“散文”是否也成立呢?--晓曲 旋律和节奏是两个明显不同的概念,尽管往往它们也是相辅相成,而关于打击乐的节奏与旋律也不应该等同,打击乐更多只是因节奏而产生的音乐美,而无旋律的变化特征---晓曲 “实际上,这〔按:指旋律〕应是诗之本身所固有的‘内在律’。”“其实,这里的旋律,最主要体现于诗句内部及诗句之间的行进节奏上。”--朱多锦 1,朱老师的意思是:旋律=诗句内部及诗句之间的行进节奏=内在的旋律。 2,孙先生说:“所谓韵律的外在性,是相对于诗歌语言的语义而言的。“也就是语义之外的一切韵律都是外在的,“内在的旋律“=外在韵律。就是说,不押韵的诗歌,不一定没有 韵律,因而才有“无韵之离骚“之说。 3,散文语言,小说语言,诗歌语言,三者的语言功能不同,语言特征自不相同,虽然它们都是语言艺术,而语言艺术就是时间艺术之一种。小说的语言主要是叙述功能,通过叙述而表现,通过叙述的表现才达到诗性的韵致,它的诗性表现在形象关系,情节过程的整体上,而不是表现在每一句的节奏韵律上;散文也是靠形散而身不散的语言整体,才营造出诗的意境与韵致。诗歌语言直接就是“表现”,是心灵的直接表现,语义意会熔融着鲜明的节奏韵律,因而诗句的每一个字的义、声、音、韵,都是非常精致的。 4,有规律的韵律构成,是以节奏为基础为内在本质的,“诗句内部及诗句之间的行进节奏“的变化,不是“旋律“也是“准旋律“,不同音阶的整体关系构成“旋律“,旋律却是以节奏为骨骼为灵魂的。诗歌的音程韵致的变化,本质就是节奏的变化。平平仄仄平平仄,韵的变化就是节奏的变化,韵律与节奏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关系。硬币的正面固然不是反面,但它是一体的存在。 5,我对诗歌是半通,对音乐是半通的半通。说说自己的懵懂的看法,目的是激活这一课题,让方家都动起来,孙先生提出的这一课题很有价值!哈哈......向孙逐明先生、晓曲先生、朱多锦先生学习!
孙逐明 -------------------------------------------------------------------------------- 下面引用由朱多锦在2006-1-1015:01:55发表的内容: 逐明先生:您好 您对我关于现代诗的形式问题的理论提出了疑问,感到很好.我想,问题只有争论才能清楚.事实上是诗的这个问题已到了非解决不可的地步.您对此问题的把握也很及时.我想就此问题专门做一回答,这要等大家再发发言后,争取多听听大家的意见.好么?我们,特别是你我,应是朋友.我感到您抓问题很及时、准确。您应当是我...
很高兴您我就我们共同热爱的诗歌进行探讨。因为您所涉及的问题意义深远,它关系到诗歌理论最根本的、也是长期困扰诗界的问题,如果能通过相互交流,澄清许多基础性的疑难,无疑会对于新诗的发展起到应有的作用。
我是湖南省益阳市人。紧握您的手,期望您的高见。
朱多锦 ------------------------------------------------------------------------ 树爱: 您好?看了您的贴子,感到很好。您谈的问题有好多是点到点子上,但还要进一步阐述。我准备听听大家的意见后再发言。谢谢您。您对此问题是用心了。对您,我和东建都很赞成。——友人:朱多锦06.1.10 --------------------------------------------------------------- 孙逐明 ----------------------------------------------------------------- “无韵之离骚”一语,恰好说明了“内在韵律说”的要害:它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泛论。史记也好,聊斋也好,红楼也好,它们谁没有自己的“内在韵律”呢?
树爱兄详细分析了诗歌散文小说语言的种种特征,但是没有一个字能解释“内在韵律”的普遍适应性,只不过是转移了论题而已。
要想解释诗歌理论中如此关键的概念,必须有严谨周密的、有理有据的阐述,泛泛而谈只能似是而非。
我也将在朱先生解答我的疑难之后再发言,届时我将力图严谨周密、有理有据地阐述我的观点。
“文革”后,在诗界终于兴起的是以“朦胧诗”为标志的中国现代诗运动。中国现代诗是接受或重视西方现代表现手段的新诗,和过去的新诗相比,中国现代诗除在表现手段上的现代特点外,其在形式上还表现出很大的变化:诗和“歌”分离,即让诗从“歌”中独立出来,其主要标志是诗不再是押韵的。这样,中国现代诗只能称为“诗”,而不再称之为“诗歌”。到此,中国新诗应包括“诗”和“诗歌”这样两种。
朱多锦《中国现代诗的最后形式》这段话说得很明白:他所说的「诗」,根本就与我们说的传统上的「诗歌」,是两回事,是两种不同的事物。
而我理解孙先生所说的「格律新诗」,应是从传统诗歌传承而来「诗歌」。是吧?
把不同的事物混为一谈,只会引起混乱,我想。
欢迎光临 东方诗风旧坛 (http://df.xlwx.cn/old/) | Powered by Discuz! 7.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