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原创)古诗节奏的今用 [打印本页]

作者: 诗酒自娱    时间: 2006-2-23 11:09     标题: [原创)古诗节奏的今用

古诗节奏的今用 ——本论坛的有益尝试

近来,论坛里出现了一种很值得注意的现象,就是古诗节奏的采用。 本来,中国诗歌在四言始,逐步发展到五、七言以至词、曲的杂言。在诗中,五、七言占居了主导地位。纯粹四、六、八言等偶字数句式的作品甚少。四言自曹操以后,未见极品。唐代有一些很好的六言绝句,竟没有怎么进入史家、选家的视野。这不是没有道理的。因为偶字数句式的节奏缺乏调剂,比较单调,所以整篇划一的四、六言作品少见。

需要说明的是,在词、曲中,包含四言、六言句式的词牌、曲牌很多(八言一般可分解为两个四言句)。例如大家熟知的《西江月》、《入梦令》、《天净沙》都是六言句式为主,《鹊桥仙》上下阕对称,全词以四、六言句式为主(12句中,六行句2,四行句6)。 格律体新诗的研究者,历来对这种单一的四言、六言体不感兴趣。然而,最近论坛上出现了孙逐明的四言诗《鲁谷闲居》,颇为成功。秋水的八言讽刺诗“局长系列”,凤舞的抒情诗《画梦》也是八言,都得到大家的认可。格律体新诗的八言行式有几种结构,如233,332,323,但是他们偏偏通篇采用的是最难“讨好”的2222行式,居然也取得很好的效果。 这个事实,拓宽了我的思路,就是要注意“一般”以外的“特殊”。本来,诗行中宜用二字顿和三字顿互相配合,调节节奏,但是如果题材适合,运用得当,也不能一概排斥采用22,222,2222结构的四言、六言、八言行式。我自己以前也偶尔写过这样的四言、六言的作品,但是没有理性的认识。 不仅如此,本论坛从唐古开始,又有了对五言行式的“新诗化”改造。一言以蔽之,就是利用林庚先生发现的“半逗律”把一行五言诗划分为两行,使其具有了崭新的面貌和意味,实现了“新诗化”。这样一分行,竟然产生了“质变”,效果大不相同,真是妙不可言!具体的诗例我就不举了,且试将一首大家可能不怎么熟悉的古诗这样处理,看看“像不像”今天新鲜出炉的作品: 天上 秋风发 岩前 菊蕊黄

主人 持酒看

漫饮 吸清香 这是唐伯虎的《对菊》啊,可不是唐古的新作。从唐古自己的跟帖看,他是有意为之的,是有意识的探索:“ 我一直认为这种诗虽然也是五言,但还是写的现代诗,只不过每行字数比一般的新诗少一些而已。为了和五言古诗区别,我一般都会分段。”这里说的分段有两层意思,即按照“半逗律”先把诗行“割”断,而且将其作为独立的一节。从以上引诗可以看得很清楚。 不知道是不是受了唐古这一探索的影响或启发,凤天最近又在《小诗三首》中对六、七言行式进行了改造处理,即把六言行和七言行进行分割,使成二行、三行,也取得了有别于古诗的效果。因为六、七言字数多了一点,孙逐明又对其进行了新的划分。这样,一个六言行就可以以不同的方式分为两行:24,42。当然,还可以分为33的二顿式,但这已经不是古诗的节奏了。而七言行在保持古诗节奏的前提下,也有两种分割方式,即43,223。这是很容易理解的,就不再举例了。 我认为,这样的尝试,对于更好地汲取古典诗歌的传统,是大有裨益的。当然,这只是拓宽了思路和诗路,在总体上,还是应该以通常的格律体新诗行式为主的。这一点必须明确。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2-23 14:46:07编辑过]


作者: 微斋先生    时间: 2006-2-23 11:24

刘长卿的<逢雪宿芙蓉山主人>也可作如是观:

     日暮

     苍山远

     

     天寒

     白屋贫

     

     柴门

     闻犬吠

     

     风雪

     夜归人

如此深厚的内涵,竟以如斯浅语出之,且给人以丰富的美感.当今那些专以制造"莫名其妙长短文字"为业者可以休矣!

   作分行排列,与今人作的格律新体近似,可知古今相通之处也.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2-23 11:27:17编辑过]


作者: 孙逐明    时间: 2006-2-23 12:12

拍案叫绝!
作者: 凤舞九天    时间: 2006-2-23 16:43

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加以变化,加以创新,应该是一个很好的路子。
作者: 梦飘飘    时间: 2006-2-23 17:20

惊学之。
作者: 唐古拉山风语者    时间: 2006-2-23 17:34

谢谢诗酒兄的指导。

学习之。


作者: 秋水涟滟    时间: 2006-2-23 17:55

古为今用,继承创新。
作者: 孙逐明    时间: 2006-2-23 21:23

见下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2-23 21:28:11编辑过]


作者: 孙逐明    时间: 2006-2-23 21:23

古典整齐对称式的诗歌通过分行改变节奏型,最初是唐古的一种探索,由此多方变形发展,引发了一系列有趣的尝试,极大地扩展了古典诗歌形式的表现力,值得推广。

但它与林庚先生的“半逗律”无关,因为它们不全都是“两分法”,也可以是“三分法”。

唐古的《野渡》已初露端倪,我在《新世纪格律新诗选》里就作过分析:

黑云 白水 野渡

冷风 冷雨 小树

立尽 荒芜

茫然 四顾

眼里 无人

天下 无路

原编者按:相传最早的歌谣《弹歌》就是两言诗,诗曰:“断竹、续竹、飞土、逐肉。”其后罕见两言诗。 这首两言诗每行一拍,节奏显得沉重,很有特色。不足之处是句法比较古。 此诗也可以下面的排列方式,节奏氛围就不同了,供大家参考:

黑云白水野渡 冷风冷雨小树 立尽荒芜 茫然四顾 眼里无人 天下无路

四言诗和五言诗只有两步,自然只能“两分法”,六言诗和七言诗,就可以根据语意“两分”或者“三分”,我给凤舞九天的《望江楼》的节奏处理就是这样:

窗外落霞 半江明

桌上一坛 女儿红

相望 四下 静无声

只见 桃花 笑春风

六言诗的两种节奏处理方式,更加可以说明林庚的“半逗律”缺乏普适性:

《忘忧崖》凤舞九天

鸟儿 唱起晨曲

阳光 掠走梦絮

有人 窗下低语:

带你 到云崖去

忘忧崖

鸟儿唱起 晨曲

阳光掠走 梦絮

有人 窗下低语:

带你 到云崖去

至于林庚先生的“半逗律”的合理内核,可以参见我的《论汉语诗歌的节奏律和半逗律》http://www.dfsf.com.cn/bbs/dispbbs.asp?BoardID=13&ID=805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2-23 21:27:02编辑过]


作者: 诗酒自娱    时间: 2006-2-24 08:15

孙兄,可不能说与“半逗律 ”无关哦!

古诗中五七言的半逗律划分,是形式化的,有时与语法背离。新诗化改造,五言一般就只能是23式,亦即遵从半逗律。七言的43式仍然与半逗律有关,223式若再细分为22/3,也不能说无关呢。


作者: 孙逐明    时间: 2006-2-24 09:15

诗酒兄:

林庚的半逗律是指任何诗句都“一分为二”,“223式若再细分为22/3”已经不在林庚“半逗律”的概念之内了。






欢迎光临 东方诗风旧坛 (http://df.xlwx.cn/old/) Powered by Discuz!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