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推荐]别



沈紫曼 



我是-轻轻-悄悄地-到来, 

象水面-飘过-一叶-浮萍; 

我又-轻轻-悄悄地-离开, 

象林中-吹过-一阵-清风。 



你爱-想起我-就-想起我, 

象想起-一颗-夏夜-的星; 

你爱-忘了我-就-忘了我, 

象忘了-一个-春天-的梦。

 

(附记)著名词人沈组芬(芬字错)早年也写新诗,这是一首标准的九言四步体八行诗。其特点是,除全诗整齐外,又在两个诗节内安排了一二行与三四行的对称。真匠心也!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5-24 16:54:27编辑过]

以此答雁语——
读卞小识之三:化解四字音步的启示

 

音步是格律体新诗的重要概念,是诗的节奏的最小单位。一些优秀翻译家为引进外国尤其是英国诗歌的这一概念,并有意识地借译诗探索中国新诗格律,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卞老在回忆诗歌翻译家周煦良先生的文章中,对此有所涉及。

 

周煦良先生的著名译作是英国现代最伟大的古典学者之一和 杰出的诗人,其代表作有1896年出版的诗集《西普罗郡少年》,这也成为周氏翻译的佳品。他在译序中明确地谈到自己译诗的动机是进行新诗格律“试验”。我曾经购得并认真研读此书,视为珍宝,因为从译本来看,他的探索是成功的。

格律体新诗的音步,一般认为应该以二字和三字的为主,一字步和四字步宜尽量少用。卞老在文章中谈到,他与胡乔木曾经就胡作《诗六首》中四字音步问题做过探讨,认为可以采用“的”字后靠的方式化解之。如“顾不上对落叶的容光鉴赏”便可以这样划分音步:

    顾不上-对落叶-的容光-鉴赏

对此,业界尚未公认。因为有人认为这样做破坏了语法关系。他们不明白,音步的划分固然与语法有着密切联系,但是也有其程式化的一面。中国的传统诗歌就是如此。我曾经举例支持这样的观点:如管城子无食肉相,孔方兄有绝交本来就是散文化的句式,必须把“管城子”和“孔方兄”分割开来,才形成诗的节奏:

        管城-子无-食肉-相,孔方-兄有-绝交-

事实上这也并不妨碍诗意的表达。

     但是,这并非唯一的办法。上面那一行胡诗,不但可以按照“的”字后靠的方式处理,更好的还是通过语言的调整来取消四字音步。而根据卞老回忆,这是周煦良先生出的主意。他建议把它改为:

        顾不-鉴赏-落叶的-容光

当然他没有考虑字数问题。设若原诗是每行11字,这样处理又显然欠妥。那么,是不是可以再增加一个字呢:

         顾不-鉴赏-落叶的-容光

这说明新诗格律是非常灵活的,并不那么古板、僵化。

好在我没有偷懒,还是找出《胡乔木诗词集》,查出此行出自《秋叶》。不过诗人自己 已经做了调整,解决了四字音步问题:

    顾不上-对落叶-端详-鉴赏

此例说明:格律体新诗中的四字音步是可以化解,使之消失的;就是在迫不得已的状况下采用,也可以用“的”字后靠办法作程式化处理。

 

TOP

点“运行代码”可读跟帖原文。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