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只学过俄语,没有学过英语,感谢游子先生对“Harmony ”一词翻译的纠正。
我之所以有误解,是因为朱光潜先生曾经把“melody”也翻译成和谐,他在《中国诗的节奏与声韵分析》里指出:“在诗和音乐中,节奏与“和谐”〔melody〕是应该分清的。比如磨坊的机轮声和铁匠铺的的钉锤声都有节奏而没有和谐,古寺的一声钟和森林一阵风声可以有和谐而不一定有节奏。节奏自然是帮助和谐的,但和谐不仅限于节奏,它的要素是“调质”〔tone quolity〕的悦耳性。这在单音和复音上都可以见出。节奏在声音上只是纵直的起伏关系,和谐则同时在几种乐音上可以见出,所以还含有横的关系。比如钢琴声与提琴声同奏,较与鼓声同奏为和谐,虽然节奏可相同。四声不但含有节奏性,还有调质〔即音质〕的区别。凡是读书人都能听出四声,都知道某字为某声,丝毫没有困难,但是许多音韵学专家都不能断定四声的长短、高低、轻重的关系。这可证明四声最不易辨别的是它的节奏性,最易辨别的是它的调质或和谐性。”
朱光潜先生是一个有建树的学者,他敏锐地发现了汉语四声以及平仄与诗歌节奏关系不大,而与钢琴和提琴的音乐性相似。但是他对于语音学和音乐理论的研究可能还不够深入,所以论述中还是有偏差的。一是他把和谐和旋律混淆了,二是他不明白节奏和旋律的本质区别,把音质当成了旋律的要素。
语音学告诉我们,任何声音都有四种要素:音质〔既声音的特质,发声的物体不同可导致音质的不同〕,音强〔即轻重,由声音的振幅决定〕,音长〔即长短,由声音的延续时间决定〕,音高〔即高低,由声音的频率决定〕。
音乐理论告诉我们,节奏由音强和音长构成,与音高无关,音高是形成旋律的第一要素。鼓点有节奏美而无旋律美,是因为鼓点没有音高变化;小提多了一个鼓点所不曾有的音高变化,所以小提琴既有旋律美,又有节奏美。
至于音质,它不直接决定节奏和旋律的构成,可会影响节奏和旋律的音色。比如锣和鼓都无音高变化而只能形成节奏,提琴和钢琴都有音高变化,都能形成旋律。锣和鼓的节奏之所以不同,提琴和钢琴的旋律之所以有异,就是因为音质的不同。
语音学告诉我们,汉语的四声与音强没有关系,其长短差别也甚微,它主要是音高的高低升降的不同而形成不同的调值。显而易见,它具备了构成旋律美的一切要素。古代诗词的平仄调理,就正是形成两种不同的旋律风格,流美婉转的律体诗和刚健沉着的拗体诗〔可参见我的《声律学漫谈》〕
以先生所举的例子也可以清楚地看出节奏和旋律的区别:
弦音:333-|333-|333-|| 它是有節奏的諧音,雖沒有旋律﹝melody﹞,已可構成音樂;〔这里没有音高的变化,所以只有节奏美〕
1231|345-|345-|| 它是有節奏有旋律的諧音,是更高標準的音樂。〔这里多了音高变化,所以有了旋律美〕
显然,汉语的声调不会如上面的弦音一样单调,它可以形成先生所举的第二种音乐美感的。我国古典诗词具有流美婉转的旋律美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作为理论研究者不过是归纳总结,把既成的事实准确地肯定下来而已。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11-28 15:48:21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