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比较全面,很不错。

做一点补充。东方诗风并没有忽视青山兄所说的平仄韵律美。本人在2003年网上发布的《青涩的新诗时代》、《中国诗歌研究通讯》2004年春季卷上发表的《新诗音乐美研究初探》以及2005年发表在《新世纪格律体新诗选》里的《汉语新诗格律概论》一直主张在节奏格律体的基础上进一步建立节奏、韵式和旋律〔平仄〕三位一体的律式新诗,而且研究了新诗运用平仄律的详细法度。得到部分诗友的认可。《新世纪格律体新诗选》里还专门发布了旋律格律体新诗的专辑〔第二辑〕,里面有十多个诗人的有平仄美的新诗,齐云还把平仄律运用到西方格律体诗歌的中译里面〔罗伯特的《最熟悉的茫茫黑夜》的中译诗〕,本人一些新诗〔如《地铁里的吉他手》和《古莲》等〕就进行了新诗运用平仄的试验。2011年金谷与晓曲率先提出在几种定行诗体中进行平仄试验的主张,得到诗酒的响应。对此,在座者认为可行。具体地讲,是在四行、六行、八行、十四行诗中注意诗行中的平仄交替,避免全平、全仄的出现;至于类似近体诗的“粘对”,则不必规定。当然不妨碍诗人自主实验,甚至在定行诗以外的其他体式进行平仄试验。例如,押韵也可以考虑区分平韵、仄韵,或类似曲艺那样的韵脚平仄交替。

以上资料供青山兄参考。

TOP

1、现阶段提倡实验的指导意见参考《两网两刊座谈纪要》:
七、关于格律体新诗是不是引入平仄规则,以及如何引入的问题,一直有人关注。过去我们以为时机尚不成熟,采取暂缓的态度。不久以前,金谷与晓曲率先提出在几种定行诗体中进行平仄试验的主张,得到诗酒的响应。对此,在座者认为可行。具体地讲,是在四行、六行、八行、十四行诗中注意诗行中的平仄交替,避免全平、全仄的出现;至于类似近体诗的“粘对”,则不必规定。当然不妨碍诗人自主实验,甚至在定行诗以外的其他体式进行平仄试验。例如,押韵也可以考虑区分平韵、仄韵,或类似曲艺那样的韵脚平仄交替。
2、欢迎探索针对诗行和诗节进行平仄构建的具体模式。

TOP

从去年起到今年,本人又提出了新的新诗格律的主张“大顿对称论”,先后写作了《音步理论与音顿理论溯源——汉语音节诗体新论》和《论音顿体系的汉语诗歌节奏》,得到齐云、马上、许霆、刘聪美、黄淮等诗人的认同, 《论音顿体系的汉语诗歌节奏》在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13年哲学社会科学版第27卷第一期刊出,《音步理论与音顿理论溯源——汉语音节诗体新论》在《东方诗风》第九期上发布。两站两刊部分负责人座谈纪要作出了一定的肯定。

TOP

两站两刊部分负责人座谈纪要

  五、不久以前,孙逐明先生提出了“大顿对称”的理论。对此,在座者认为,这对于进一步完善诗行内部结构、增强格律体新诗音乐性甚有裨益,但是又一致认为必须坚持,而不能因此削弱甚至否定以音步为基础的节奏原则,不能导致对特定语言环境中实行“程式化音步”的必要性的怀疑,必须坚持为化解四字音步而实行的结构助词(的、得、地)后靠的处理。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