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我正在写一篇“诗歌、音乐和格律浅说”,也许能够回答这些问题。

TOP

以下是引用游子在2006-1-7 6:40:50的发言:

任何人随便的谈话自然都有平仄,都会平仄相间,这是汉语的自然规律,与古典诗歌里「定格」下来的格律,是不同的。

游子兄考虑过没有?古人自然说话,也都有平仄,古人为什么还要对诗歌平仄的安排作出定格?

平仄杂乱相间和有规律的相间,旋律效果是明显不同的。这正如英国人俄国人自然说话也有轻重相间,但是给诗歌安排有规律的轻重相间,就可以产生所谓抑扬格扬抑格等不同的节奏律,其节奏美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TOP

以下是引用游子在2006-1-7 17:57:15的发言:

你問的問題,正是我一直在考慮的問題,希望能找到正確答案的問題。

我也相信語言的「平仄杂乱相间」和格律詩的「有规律的相间,旋律效果是明显不同的」,所以才怀疑「格律源自語言」之說。我相信它源自音律,音樂的音律;不是語言的「語律」。當然,古格律詩後來也脫離了音樂,那裡面的「格律」演變成跟音樂無關的規定,成了文字游戲的規則。這是後話了。

我们可以把构成音乐美的规律统称为“音律”。

最初的音律既不单独来源于音乐〔这里指曲调〕,也不单独来源于诗歌〔这里指歌词,即诗歌语言〕,而来自于音乐、诗歌、舞蹈三位一体的综合艺术。其中音乐和诗歌关系最为密切,因此可以发展为两位一体的综合艺术——歌曲。

诗歌〔歌词〕和音乐〔曲调〕之所以能够两位一体,是因为它们有既相对独立、又相辅相成的、自身固有的“音律”。

正因为它们各自都有相对独立的“音律”,所以它们都有着自身特有的逻辑规范和发展轨道,以至于可以发展成仍然富于音乐美的纯音乐〔指脱离歌词的仍然富于音乐美的曲调〕和纯诗歌〔指脱离曲调的仍然富于音乐美的诗歌〕。这种诗歌所遵循的音律被固定下来,这就是格律。

这些问题我将在“诗歌、音乐和格律浅说”一文里作更具体的有实例说明的阐述。

所以,把富于音乐美的纯诗所遵循的格律统统称之为文字游戏是不恰当的。

TOP

民间口头流传的少数民族史诗,民歌,歌谣,大都不是“一位一体”,多数是有广为流传的节奏格式〔也就是格律〕作为蓝本,略加变化地编唱新歌的。这从汉民族民歌民谣的发展史可以清楚地看出,自古至今,它们很少能够摆脱五七言的原始框架,只不过是在五七言节奏的基础上添加几个村字而已。少数民族的民歌民谣〔必须是未经翻译的〕,我估计也有类似的情况。

古代诗歌节奏的形成,往往与协调劳动节奏有关。我国民歌民谣的节奏形式,基本上是大农业社会的产物,而古老的农业劳作多是单调的机械的重复,表现在诗歌里则是整齐的四言、五七言形式,是很少有质的变化的,所以它们的节奏形式仍然这样亘古不变。

我国古典诗歌中的杂言宋词元曲的节奏形式,主要是受西域胡乐的影响,西域游牧民族的游牧生活,决定了它们活泼流动的节奏,化为歌舞,进而影响了长短句为主的宋词形式。

古代文人是不事劳作的,他们苦读书斋为的是进取功名,所以他们缺乏诗歌形式崭新创造的源泉,必须从民歌民谣歌舞里吸取灵感。现代社会里,古老的农业劳动和游牧劳作已经根本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了,正在逐步被现代新的生产形式取代,比如,即使是仍然比较落后的农村,还有多少人会去打夯、车水?夯歌车水歌之类的民歌民谣不正在逐步彻底地丧失它们的现实基础吗?所以,当代的民歌民谣已经很难给新诗歌形式的提供多少新鲜血液了。六十年代形式单调陈旧的民歌集《红旗歌谣》,就是民歌民谣的一曲无可奈何花落去的挽歌。

现代社会里,劳动人民有了质的变化,知识分子成了劳动人民的主力军,他们的劳作更注重于心理节奏,所以如何探讨这种心理节奏在新诗形式中的恰当表现形式,是摆在我们面前崭新的课题。

当今流行歌曲的创作者,也大多数是知识分子,他们创作的流行歌曲也可以看成是新民歌的代表了吧。他们的歌曲创作,当然可以作为新诗新诗创建的重要借鉴之一。不过,把这些音乐创作当成是新的新诗形式创造的源泉,恐怕期望值未免过高了。

综观文明史的发展,总是从综合发展到分立,再综合再分立,如此不断向高层次发展。比如数学发展史,最初是算术几何的综合形式,到后来分化为很多独立的分支。这些数学分支会逐渐根据自身的逻辑规范发展,以至于出现很多“纯数学”,如“数论”之类,它们已经不直接从现实生活实践求得启示和灵感,完全按自身的逻辑规范予以推导;正是这些纯思辨的、纯逻辑化推导出来的理论,时不时会有成果对科学实践产生巨大的指导作用,这是有目共睹的现实。

诗歌音乐性的研究也是这样,因为音乐创作理论,语言学语音学理论,诗歌形式音乐性的理论已经有长久的历史积淀,现在已经变得比较成熟了。因此,脱离歌唱的纯诗的音乐性研究的基础理论已经初步具备,可以预见,这种纯诗的音乐性的思辨式、逻辑化的研究成为了必要和必然,它们的研究成果,肯定也会产生能够反过来指导诗歌形式的再创造,根据这种理论创作出来的新形式的优秀新诗,它们一定也可以通过作曲家配曲,成为崭新形式的“两位一体”的新艺术形式。

TOP

以下是引用诗酒自娱在2006-1-12 9:12:53的发言:

现有的格律体新诗许多就可以谱曲,只不过作曲家视而不见罢了。

国外没有什么“歌词”,许多歌曲就用诗谱曲,有的优秀诗篇的谱曲频率极高。

相反,由于现在作曲技巧的高明,就是散文都可以谱曲的,例如红极一时的语录歌;现今的流行歌曲,有的其歌词也谈不上什么音乐性。

对极了!

诗歌的音乐性是不假外求了,甚至可以说,音乐的节奏旋律是对诗歌内秉的节奏旋律的深加工。

歌曲创作实际上有两种方法,一是按谱填词,是歌词屈就曲调的节奏旋律,一是按词谱曲,是曲调对歌词节奏旋律的深化。

TOP

朗诵当然需要音乐性,当然需要音律和格律。

我赞同两条腿走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TOP

以下是引用游子在2006-1-13 5:25:32的发言: 孙兄,朗诵算不算得上是一种音乐呢?如果按朱光潜教授「节奏是音乐舞蹈诗歌的共同命脉」的说法,那么,有节奏的朗诵,应该算是一种音乐?我一直想不确切这个问题,是吧?

格律体新诗朗诵时,有节奏美,有旋律美,还有韵式美,这也是一种另类的音乐美啊!

歌曲的曲调〔音乐〕实际上就是对这种朗诵时的音乐美的深加工。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彭丽媛谈到电视剧“聊斋”的主题曲创作时说,它是模仿山东话“你也说聊斋,我也说聊斋”的声调和语调,以此作为歌曲的主旋律创作而成。

TOP

诗歌就是诗歌,音乐就是音乐,只不过两者如同孪生姐妹罢了。

朱光潜先生说诗就是音乐,只不过是一种比喻的说法而已。

关键不在于“名”,而在于“实”。

TOP

以下是引用游子在2006-1-13 5:59:14的发言:

我能够理解你的说法,谢谢。不过仍有两个疑问:

1。我常常听不到现代的朗诵者朗诵出「有节奏美,有旋律美,还有韵式美」的诗歌,就算他们朗诵唐诗也如此,不像我小时候听老一代文人吟诵唐诗那样有音乐感,何也?

2。既然朗诵也是一种音乐,为什么诗坛诗人(包括领导者)会那么「固守」住朗诵,而不肯向歌唱跨出一步?「诗歌」「诗歌」,为什么单避开一个「歌」字而固守朗诵?

古诗节奏感比新诗的节奏更鲜明,旋律〔平仄〕更流畅,韵式也更严谨,所以更容易入乐〔即配唱〕,它们的音乐美自然比新诗更强,加之古诗的吟咏实际上已经是入乐了,已经是接近歌唱的形式。

您听到的新诗朗诵缺乏音乐美,是它们已经散文化的缘故。如果请朗诵高手朗诵优秀的现代格律诗,您听后肯定会有新的感受。我们曾经有把我们的诗集作品请高手朗诵制成光盘的想法,因条件的限制和时间的紧迫,未能如愿。

至于当今诗坛对诗歌音乐性的漠视,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们论坛里一些文章也零散讨论过。我相信这种局面决不会长此下去的。将来的新诗一定会逐步改观的,

TOP

从某种意义上说,诗歌内秉的〔即文字本身体现出来的〕音乐性,比是不是配合了曲调而歌唱〔即诗与音乐结合〕更重要,因为诗歌有了内秉的音乐性,即使不配曲,也能通过朗诵体现它的音乐美,一旦有需要,它随时可以轻易地谱上曲子的,也就是说,诗歌的形式美是内秉的,它的艺术价值和感染力也是内秉的。若诗歌本身不具备音乐美,勉强配上了曲谱〔如以前流行的语录歌〕,并不会增加本身的艺术价值和感染力。

诗人经常接触诗歌配唱〔即诗与音乐结合〕的好处,就是通过这种途径,比较容易理解和掌握如何加强诗歌本身内秉的形式美的规律。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13 21:26:39编辑过]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