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当代新诗形式与当代民歌民谣小议

当代新诗形式与当代民歌民谣小议

古代诗歌节奏的形成,往往与协调劳动节奏有关。我国民歌民谣的节奏形式,基本上是大农业社会的产物,而古老的农业劳作多是单调的机械的重复,表现在诗歌里则是整齐的四言、五七言形式,是很少有质的变化的,所以它们的节奏形式仍然这样亘古不变。

我国古典诗歌中的杂言宋词元曲的节奏形式,主要是受西域胡乐的影响,西域游牧民族的游牧生活,决定了它们活泼流动的节奏,化为歌舞,进而影响了长短句为主的宋词形式。

古代文人是不事劳作的,他们苦读书斋为的是进取功名,所以他们缺乏诗歌形式崭新创造的源泉,必须从民歌民谣歌舞里吸取灵感。

现代社会里,古老的农业劳动和游牧劳作已经根本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了,正在逐步被现代新的生产形式取代,比如,即使是仍然比较落后的农村,还有多少人会去打夯、车水?夯歌车水歌之类的民歌民谣不正在逐步彻底地丧失它们的现实基础吗?所以,当代的民歌民谣已经很难给新诗歌形式的提供多少新鲜血液了。六十年代形式单调陈旧的民歌集《红旗歌谣》,就是民歌民谣的一曲无可奈何花落去的挽歌。

现代社会里,劳动人民有了质的变化,知识分子成了劳动人民的主力军,他们的劳作更注重于心理节奏,所以如何探讨这种心理节奏在新诗形式中的恰当表现形式,是摆在我们面前崭新的课题。

当今流行歌曲的创作者,也大多数是知识分子,他们创作的流行歌曲也可以看成是新民歌的代表了吧。他们的歌曲创作,当然可以作为新诗新诗创建的重要借鉴之一。不过,把这些音乐创作当成是新的新诗形式创造的源泉,恐怕期望值未免过高了。

综观文明史的发展,总是从综合发展到分立,再综合再分立,如此不断向高层次发展。比如数学发展史,最初是算术几何的综合形式,到后来分化为很多独立的分支。这些数学分支会逐渐根据自身的逻辑规范发展,以至于出现很多“纯数学”,如“数论”之类,它们已经不直接从现实生活实践求得启示和灵感,完全按自身的逻辑规范予以推导;正是这些纯思辨的、纯逻辑化推导出来的理论,时不时会有成果对科学实践产生巨大的指导作用,这是有目共睹的现实。

诗歌音乐性的研究也是这样,因为音乐创作理论,语言学语音学理论,诗歌形式音乐性的理论已经有长久的历史积淀,现在已经变得比较成熟了。因此,脱离歌唱的纯诗的音乐性研究的基础理论已经初步具备,可以预见,这种纯诗的音乐性的思辨式、逻辑化的研究成为了必要和必然,它们的研究成果,肯定也会产生能够反过来指导诗歌形式的再创造,根据这种理论创作出来的新形式的优秀新诗,它们一定也可以通过作曲家配曲,成为崭新形式的“两位一体”的新艺术形式。

既然游子兄认为现代新民歌民谣能给新诗新诗带来借鉴,那么游子兄必须用事实说话,举出能作示范的样品实例出来。

从游子兄所举的民谣民歌实例来看,和我们已经熟悉得无以复加的老民歌形式没什么两样。新诗能从它们的形式中得到什么新的信息呢?

可否能够举一些的确与以往常见的民歌形式不同的、能够和现代口语接轨的、富于表现能力的、崭新的、能够值得新诗形式借鉴的具体民谣形式出来呢?

另外,汉语以外的少数民族语言唱出来的民歌和民谣,除了懂得该种语言的人可以从中得到一些启发之外,至于翻译成汉语形式后的新民歌,它们与西洋诗歌的翻译作品的性质相近,能给汉语诗歌带来的新信息也不会太多〔不是完全没有〕。

TOP

关注民歌当然有利无害,我并不反对。只是我认为期望值不可太高。因为六十年代,在主席的提倡下,民歌民谣被抬得非常高,当时的诗歌界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最后搞出了一本《红旗歌谣》,在诗歌形式方面,借鉴作用不是完全没有,但实在太微弱,与毛以及诗歌界的期望值相去是十万八千里。

这也说明了在现代社会里,把民歌民谣当成新诗发展的源泉是不现实的。期望值越大,失望就越大。

历史并不是永远重演的。

TOP

我是继承学习传统的极力鼓吹者。但是,继承传统的途径是多方面的,如向古代诗词学习等等都是。从当代民歌民谣里吸取养分仅仅是其中一个方面。

我不过是想说明这一点:我们对于当代民歌民谣在新诗形式发展中起作用的位置,也应当有个正确的评价。我个人认为,把它们看成是新诗形式发展的最主要的源泉,这种期望值是过高了,六○年代诗歌界的大规模的采风运动和新诗创作实践已经证明了这一点;今后是实践是不是会继续做出证明,我们且拭目以待。

毛泽东主张向民歌学习的主张并不算失误,因为古代民歌民谣曾经对古代诗歌形式的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甚至是举足轻重的影响,然而,在现代社会里是不是仍然如此呢?这是需要通过理论和实践双管齐下予以探索和研究的。所以60年代广泛地搜集民歌民谣也功莫大焉,不通过这样大规模的现代采风运动,现代民歌民谣是不是仍然是诗歌发展的源泉,谁也无法下结论的,这只能靠实践来证实。

然而从那段时期的实践和探索,已经从实践中证明了当代民歌和民谣〔特别是农村里的〕的形式已经很难给新诗带来多少新鲜血液了。究其原因是影响农村民歌和民谣的古老的大农业劳动结构正在逐步解体,新型的现代化的农业结构正在逐步形成,这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那种因旧农业劳作节奏所影响而产生的五七言式的音乐诗歌节奏,自然会由更新的节奏形式所替代,这也是社会的进步。

从诗歌形式本身发展趋势来看,诗经四言诗是朗诵句型,而之后五七言吟诵句型曾经一度在诗坛占绝对优势的主导地位,接下去是宋词体和元曲体则改变了这种吟诵句一统天下的局面,已经是朗诵句型和吟诵句型相辅相成了。新诗发展史里,朗诵句型又重新成为了诗歌形式的最主要句型,吟诵句型只能作为一种辅助形式了。从语言学的角度看,三字尾的五七言吟诵句与现代口语的语法结构矛盾比较大,这也是它只能成为辅助形式的根本原因。而当代的民歌和民谣仍然是那种五七言为主的原始形态,这也决定了它们不可能再成为新诗借鉴的主要体裁了。

当然,吟诵句仍然是新诗句型的不可或缺的辅助句型,所以研究学习民歌民谣仍然是很有必要的。我也赞同和希望大家在这个工作中做出努力。

TOP

欢迎之至!

TOP

怎么称谓,性质都一样。当代大部分的“文人”、“知识分子”或者“诗人”,与古代文人已经有了质的变化;他们当中很多本身就是工人、农民,其它职业的知识分子也同样是劳动者,他们同样在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那种把知识分子看成二等公民、臭老九的时代已经被历史证明是一种多么可悲的偏见。

左的文学史最爱说的是“劳动创造一切”,“劳动是文学艺术的源泉”,当代知识分子的劳动就应当排斥在外吗?

这个问题还可以更深入地探讨下去,先说了这几句。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