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律诗和自由诗的判别标准
死水吧
============================================================
如何辨别现代自由诗与格律诗?有人说,这还不容易。自由体诗人写的是自由诗,格律体诗人写的是格律诗。其实不然。
一
新诗史上,不少格律体诗人都有为数不少的形式自由的诗作。
闻一多是新诗格律化的发起人,他的《诗的格律》是闻一多先生系列诗论中最重要的一篇。在这篇论文中,他系统的提出“诗的实力不独包括音乐的美(音节)、绘画的美(词藻),并且还有建筑的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这一关于新诗的“三美”主张遂成为新格律诗派的理论纲领。他提倡的三美论奠定了现代格律诗的基础。但是,他的诗作也有不少形式自由的作品。
《废园》 闻一多
一只落魄的蜜蜂,
像个沿门托钵的病僧,
游到被秋雨踢倒了的
一堆烂纸似的鸡冠花上,
闻了一闻,马上飞走了。
啊!零落底悲哀哟!
是蜂底悲哀?是花底悲哀?
何其芳是“五四”新文学运动以来第一位系统地探索并建立了现代格律诗的理论体系的学者。他研究了我国古典诗歌、民歌、新诗在形式上的特点,根据现代汉语的客观规律,提出了建立现代格律诗的主张,并且在自己的创作实践中,对诗歌的形式进行了新的探索。他认为新诗要区分为格律诗和自由诗,主张建立现代格律诗。1954年,他专门写了《关于现代格律诗》的长篇论文,就建立现代格律诗的必要,现代格律诗的顿和押韵,现代格律诗不能采用五、七言体等问题,进行了系统而又周详的论证与发挥。但是他的创作实践与他的理论主张也是有一定的距离的。
《月下》 何其芳
今宵准有银色的梦了,
如白鸽展开沐浴的双翅,
如素莲从水影里坠下的花瓣,
如从琉璃似的梧桐叶
流到积霜的瓦上的秋声。
但眉眉,你那里也有这银色的月波吗?
即有,怕也结成玲珑的冰了。
梦纵如一只顺风的船,
能驶到冻结的夜里去吗?
二
相反,新诗史上自由体诗的代表诗人象郭沫若、艾青等却有许多脍炙人口的格律诗作,让人交口称赞。
郭沫若的诗歌创作,主张“绝端自由,绝端自主”的理论,即“艺术的自由”的审美观念,写诗无韵无律,即兴而发,他思绪飞扬,他想到什么就说什么,他不考虑前因后果,也不考虑诗的结构韵律,事实上,从郭沫若开始,新诗不再存在固定的格律规范,诗中的语流随着内在情绪的节奏而起伏,是他创立了新诗自由体的格局。可是,在他的创作实践中,时不时地也会有几首韵律性很强的诗歌突兀显现,万绿丛中一点红,让大家耳目一新。
《炉中煤》 郭沫若
——眷念祖国的情绪
一
啊,我年青的女郎!
我不辜负你的殷勤,
你也不要辜负了我的思量。
我为我心爱的人儿
燃到了这般模样!
二
啊,我年青的女郎!
你该知道了我的前身?
你该不嫌我黑奴卤莽?
要我这黑奴底胸中,
才有火一样的心肠。
三
啊,我年青的女郎!
我想我的前身
原本是有用的栋梁,
我活埋在地底多年,
到今朝才得重见天光
四
啊,我年青的女郎!
我自从重见天光,
我常常思念我的故乡,
我为我心爱的人儿
燃到了这般模样!
艾青的诗歌,气势奔放,节奏流畅,是中国新诗发展史上,推动一代诗风、并产生过重要影响的诗人。一九三九年,艾青撰文《诗的散文美》,阐释他的新诗观。中国新诗在艾青的影响下,走向散文化。可是,就是这样一位诗人,也有追求整齐、押韵、节奏感的诗作。
《盼 望》 艾青
一个海员说,
他最喜欢的是
起锚所激起的
那一片洁白的浪花……
一个海员说,
最使他高兴的是
抛锚所发出的
那一阵铁链的喧哗……
一个盼望出发
一个盼望到达
三
上述现象表明,判断一首诗是不是新诗中的格律诗,不能仅看诗人的诗歌主张,更要看这首诗是否具备格律基本特征。我认为要从视觉、听觉、知觉的角度来看待包括诗的段落结构排列、语言韵律节奏、诗句之间的各种关系等。具备这些特征,即使是主张自由体诗人的诗作,也应该被确认为格律体;不具备这些特征,即使是主张格律体诗人的诗作,也不能确认为格律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