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所谓“鼎足对”,就是指三个互为对偶的句子组成的对联。A与B对,B 又与C对或B与C对,C又与A对,即明代宁献王朱权《太和正音谱》中所谓“燕逐飞花对”是也。
  鼎足对起源于汉代民谣,大量出现在元代散曲里。如: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 美人自刎烏江岸,戰火曾燒赤壁山,將軍空老玉門關。 (張可久 《 中呂.賣花声 懷古》)就分属于上述两种。其实,早于朱权,在元代周德清《中原音韵》中就已经对其有所论例了。 这哪里是今人“无聊的臆造”呢? 鼎足对,又有“三柱联”之说,即专为除左右柱之外还有中柱的建筑所用的。
  
据说山西运城某书店就有一幅三柱联,云:“书海扬帆驰远岸;国风凝瑞蔚奇观;关公助我上高端。”   可为一证。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7-16 20:00:40编辑过]

□■□■□■□■□■□■□■□■□■□■□■□■□■微斋先生    weizhai@ebaobao.cn

TOP

“‘格律’一说仅对唐近体诗而己"一语极为不妥!根本不成其为“常识”!

诗之有律,古今中外,概莫能外。且为述之:

    1.近体有律,古风何尝没有?只不过前者成文规定,后者约定俗成;前者严格,后者宽松而已。

    2.除中国外,外国的诗歌也是各自有其格律的。

    3.文言诗词有律,白话新诗无律,这是极不正常的现象,这是造成散文化非诗化的根本原因,故需创建新格律。

    4. 新格律的创建,必须以传统为本,以西洋为鉴。我们反对“西洋引进”,数典忘祖;也反对固步自封,盲目排外。

    5.“五四引入的白话诗”确有弊端,所以我们今天更应该努力去创建现代汉语诗歌的新格律。

  不要一提到“格律”,便只想到律绝的“平平仄仄”,它的内涵大着哩!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7-16 19:59:13编辑过]

□■□■□■□■□■□■□■□■□■□■□■□■□■微斋先生    weizhai@ebaobao.cn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