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孙逐明先生好!

您說的「元代声调应当和普通话应当十分近似似,因为曲律中所有奇怪现象都可以在普通话里找到合理的解释。」我颇有同感.(只是 对后段的「普通话」,我有点不同的想法,以后再向您请教)

现在要请教的是李清照的一下一段话:

 

又涵養百餘年,始有柳屯田永者,變舊聲作新聲,出《樂章集》,大得聲稱於世;雖協音律,而詞語塵下。又有張子野、宋子京兄弟,沈唐、元絳、晁次膺輩繼出,雖時時有妙語,而破碎何足名家!至晏元獻、歐陽永叔、蘇子瞻,學際天人,作為小歌詞,直如酌蠡水于大海,然皆句讀不茸之詩爾。又往往不協音律,何耶?蓋詩文分平側,而歌詞分五音,又分五聲,又分六律,又分清濁輕重。且如近世所謂《聲聲慢》、《雨中花》、《喜遷鶯》,既押平聲韻,又押入聲韻;《玉樓春》本押平聲韻,有押去聲,又押入聲。本押仄聲韻,如押上聲則協;如押入聲,則不可歌矣。

 

1,这 「如押入聲,則不可歌矣」道理何在?实际上,我略翻宋词,见押入声的也不少.

2,李清照说的" 不協音律 ",应该是歌唱(音乐)的"律",而不是朗读的" 口语音律 "吧?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