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在中国已流传数千年,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华夏文明最伟大的成果之一。从先秦直到唐朝,中国的诗文化经历了《诗经》、楚辞、汉乐府民歌、六朝诗和唐诗等几个主要发展阶段,在这段时间内,诗几乎就是中国艺术文化的代表,也是华夏民族的主要精神载体。经过历史的洗炼,诗也就成了华夏最重要也是最为丰富的核心文化元素。』
评注:说的很对。然而,在这中华民族正走上复兴之路的时候,中华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诗歌却反而“消失”了,这是不合逻辑的推论。中华诗歌是不会消亡的!
『诗是语言艺术,它有自己特殊的语言表达方式和专门词汇。这些不仅需要创作者运用娴熟,也需要受众具备相同的诗词素养。
《左传》记载,吴国公子访问鲁国,鲁国的乐工给他演唱了《周南》、《召南》,他听了说:尽善。又唱了《邶风》《庸风》《卫风》。他说:尽美。当时演唱的就是《诗经》上的诗歌。可见,当是唱歌人是听懂的。可见当时的诗歌不仅用的是人人听懂的词句,而且组合起来也可以理解。而今天,有人唱一个我们不熟悉的歌,如无字幕大概听懂的不多,这种现象就是因为现代诗歌缺乏相应的规范语言所致。』
评注:这段论述其实正好证明诗歌不是「语言的艺术」,诗歌是音乐的组成部分;或如朱光潜教授所说:「诗歌是一种音乐,也是一种语言」,更加重要的是「一种音乐」。现在,写诗的人把它忘了,很多作歌的人也忘了。一些歌词,把它用口语读出来你听得懂,唱起来就听不懂,就是因为那个歌词(口语)没有配合上音律,或违反了音律所致。但是,一些造诣很高的词曲作家就不同,如香港的黄沾,台湾的庄奴,他们就一直强调歌词与曲子的配合。
『我们可以看到,从某些现代诗到流行歌的歌词,要么缺乏诗语言的精炼和美感,跟说大白话没有两样,要么就是生造和任意组合词句以示“自我”和“朦胧”。没有诗的语言何能成为诗?没有作者和受众之间在语言上的默契如何流传?这样的诗可能在当时的语境下或可引起一些特定的人的共鸣,但由于其词汇不规范,或缺乏必要的韵律和乐感,很难被广泛传诵,因此也很难想象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评注:什么是「诗歌的语言?」从形式上说,它首先应该是「音乐的语言」(内容则当别论)。对中华诗歌来说,自古以来如是,现在也应该如是。现代,有很多既符合「音乐的艺术」也符合「语言艺术」的歌曲存在,没有认真地,全面地加以研究之前,不应该予全盘否定。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12-16 5:05:06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