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我很希望我们的诗人,诗论者,包括我自己,能够化多一点时间来关注【当代民歌民谣】。相信我们的人民不会只停留在「打夯、车水」,只会哼「夯歌车水歌之类」;随便举几例如下:

大理民歌民谣:

民歌

在大理民间非常流行,有白族民歌、彝族民歌、汉族山歌等多种,唱的形式有独唱、对唱、齐唱等,男女老幼都能歌唱,无论上山下海,或在田间劳动,只要有人开了头,就会此呼彼应。民歌是大理各族人民用以表达思想感情的一种最好方式,白族民歌可分为长歌;短歌两大类,用白语唱,统称白族调。长中已经普及,男女老幼都能歌唱,因此称为白曲。白族调内容极为丰富,有劳动歌、仪式歌、寓言歌、生活歌、情歌、苦歌、儿歌、咏物歌、反意歌、习俗歌、地名歌、一字歌(每句唱词里都有一个同音字词)、劝世歌等13种。格式有三七七五” (第一句3个字,二、三句7个字,四句5个字)七七七五两种。彝族山歌主要流行于彝族聚居的漾濞、巍山、南涧等县,用彝语唱,种类有打歌调、薅秧调、喜调、山歌、牛歌、哄娃娃调等,格式为7字一句,歌词内容丰富,调子优美。汉族山歌,汉、白、彝各个民族都能唱,以对唱为主,因此又称对口山歌,在全州普遍流行。男女对歌时,都是即兴随编随唱,句式多为74句,用汉语对唱。

民謠

有童谣、革命歌谣两种。童谣是流传在白族地区供儿童朗诵的一种韵文诗体,作为儿童们游戏时的唱词和启蒙教材,如《梨树开白花》、《打发小大姐》、《打水鸭》、《煎糍粑》、《诳大话》、《莫要小看人》、《橡筋歌》等。革命歌谣是大理各族人民群众用来反对剥削,歌颂共产党和革命军队的一种押韵的民歌体裁,如1936年红军二、六军团过大理地区时人民歌颂红军的歌谣:红军三万三,路过波罗庄,吃富不吃贫,穷人家莫搬等。还有歌唱中共地下党在滇西北建立的革命武装七支队的革命歌谣:翠茵因,参加红军打敌兵,解放这县攻那县,有革命雄心。打倒反动保安团,还要消灭土豪绅,建立人民新政权,不达不甘心等等。

儿歌

是流传在少年儿童中间的一种口语歌词,在大理地区极为普遍。儿歌独具特色,有长句、短句,有男女对唱等多种格式。已搜集整理的有《唱月》、《寻根底》、《月亮姐》、《阿姨姨》、《白月亮》、《千好笑》、《尼尼乃》、《一千岁》、《腌腌菜》、《独姑娘》、《吆雀》、《冬至节》、《新大嫂》等。––【摘自步客商旅网www.buke.com.cn

陕北民歌

大赛延安赛区决赛落幕 西部歌王展歌喉

文章来源:西安晚报

本报延安讯(记者魏建国)昨晚,陕北民歌大赛延安赛区最后决赛在延安大礼堂举行。经预赛、复赛两轮淘汰后,共有25名歌手进入决赛。最后,来自安塞的韩军、王磊磊和延川的王世清分获专业、少年、业余三个组别的一等奖。   本次陕北民歌大赛,引来延安群众的广泛参与,全市共有860名歌手报名参赛,分为9个赛点进行预赛,其中年龄最大的79岁,最小的只有6岁。经过4个多月的层层选拔,最后有112名歌手进入复赛。延安市委宣传部陕北民歌大赛组委会对本次大赛提出明确要求,各代表队从节目选取、演唱方式等方面都进行了精心组织,充分展示了陕北民歌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独特魅力。

TOP

孙兄,关于中国的民歌民谣,游子还得多多学习,没有能耐满足你的要求。游子只是希望我们大家一起来关注民歌民谣。我长期生活在遥远的异国他乡,没有孙兄那样的良好条件可以直接接触中国的民歌民谣,实为憾事,今后在这方面或许得多向你请教。

然而大家把眼界放宽一点,把民歌民谣的关注,收集,研究做起来,甚至将民歌民谣以至城市流行歌曲一起包容进新诗诗坛的大家庭里,相信对新诗的发展,对中华诗歌的繁荣,一定有百利而无一害。你说是吗?

TOP

我又常常想起汉代的官方机构【乐府】,唐代的官方机构【教坊】,它们收集,研究,推广当时代的民歌民谣,不是为中国【汉乐府】,【唐诗】等古典诗歌的发展,做出了历史上不能磨灭的贡献吗?

TOP

从来就不存在真正的「历史重演」。历史是永远值得借鉴的;毛泽东的一些失误要借鉴,然而不能因为这样就“忘记”三千年的中华诗歌史,“忘记”传统。

TOP

以下是引用凤舞九天在2006-1-8 17:58:47的发言: 游子兄所举例子似乎只是从内容上面的分类,有没有可以借鉴的新的形式?

凤舞九天君:游子对于中国民歌民谣的认识,一知半解耳,因不能回答你的要求。游子只有一个良好的愿望:希望与大家一起来关注,了解,有可能的话,也研究一下中国的民歌民谣,包括中国的流行歌曲。我们任何一个人单干也许出不了什么成果,起不了什么作用,但是有一群人一批人来做就不同了。你说是吗?

希望能得到大家的支持。

TOP

以下是引用凤舞九天在2006-1-8 17:58:47的发言: 游子兄所举例子似乎只是从内容上面的分类,有没有可以借鉴的新的形式?

不是。我谈到民歌,更多的是关注它的形式而不是内容。就某些特定内容来说,我以为新诗比民歌,甚至比流行歌词,或许更胜一筹。我关注的是新诗的形式,或者说,更关注新诗的载体(它与形式有关联)。

更明白地说,我关注一个“歌” 字。现代的研究证明,唐代的诗歌包括近体律诗,全部都是歌诗;因此能借歌唱在民间广为流传;也因它的广为流传,大大激发了诗人的创作:唐诗的繁荣兴旺,跟他的广为流传有很大的关系。(见吴湘洲【唐代歌诗与诗歌-论歌诗传唱在唐诗创作中的地位和作用】一书,北京大学出版社)

我提倡关注和研究民歌,还有一个更深层次的想法。

长期以来,中国诗坛流行「写诗是少数人的事」「是个人的事」「诗歌本来就是小众文学」「律诗是文人发明的」「不存在大众诗歌」等不正确观点。在这些观点的引领下,导致新诗严重脱离大众。我希望因此多少改变一下文人们的这种狭窄观念。

比如「律诗是谁创造的?」这个问题,至今仍有一些文人,教授认为那是文人发明创造的,就不符合历史事实。提倡白话文学的胡适先生就有一段很发人深思的论述。他是這樣論說的:

「一切新文學的來源都在民間。民間的小兒女,村夫農婦,痴男怨女,歌童舞妓,彈唱的,說書的,都是文學上的新形式與新風格的創造者。遠是文學史的通例,古今中外都逃不出這條通例。」「<國風>來自民間,<楚辭>里的<九歌>來自民間,漢魏六朝的樂府歌辭也來自民間。以後的詞起于歌妓舞女的,元曲也是起于歌妓舞女的,彈詞起于街上的唱鼓詞的,小說起于街上說書講史的。––中國三千年的文學史上,那一樣新文學不是從民間來的?」

我们的新诗呢? 它真是一个例外,由文人发明创造的新文学艺术形式吗?不管答案是肯定的还是否定,沿着这条「由文人来到文人去」的路走去,新诗的前途堪忧。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14 1:18:48编辑过]

TOP

什么是中国诗歌最重要的传统?

游子一点不怀疑孙兄说「我是继承学习传统的极力鼓吹者。」现在,中国新诗诗坛有越来越多的诗人及诗论家主张并鼓吹学习和继承中国古典诗歌的传统,这是一件令人感到欣慰与鼓舞的事。不过这方面仍有一些问题,我愿意在此提出来与孙兄及其他诗友讨论。

那就是:那些是中华诗歌的优良传统?什么是中国诗歌的最重要传统?这里面的认识是各种各样的。例如有的人认为只要继承「五四」以来的传统就够,有的人主张继承古典律诗的格律传统,有的人仍然要“继承”西洋诗歌的“传统”,等等,不一而足。

游子则认为,中国诗歌最重要的传统是与音乐的结合,而且是与民歌民谣的结合。但是我的观点也未必正确。

因此,我建议我们不妨就「什么是中国诗歌最重要的传统?」展开一场讨论。中国广州出版的、野曼先生主编的【华夏诗报】去年有过这方面的一些讨论,我将把其中的几篇陆续转贴上来,好吗?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14 4:42:58编辑过]

TOP

顺便说一句,他们都可以是歌诗,只要谱上曲子。

這道理沒錯。然而我希望我們不只是製作純酒的「純酒坊」,而且是可以調制、出產受廣大民眾歡迎的各类名酒的酒廠!

TOP

轉貼【奇異網】玉海帖:

我们的新诗呢? 它真是一个例外,由文人发明创造的新文学艺术形式吗?不管答案是肯定的还是否定,沿着这条「由文人来到文人去」的路走去,新诗的前途堪忧。

一月十四日游子君的这段话我举双手赞成;“文人”历来最显著的一亇毛病就是总觉得自己比“民间的男女”高明,豈不知他们就失败在这上面,这样下去新诗的前途怎能不堪忧?

TOP

孙逐明在此贴后的回帖为:

时代总是在变化的,“文人”、“劳动人民”的内涵和外延也在变。 新诗草创之际,创始者的确是传统意义的“文人”,而现代的文人大多数已经是“民间男女”了,已经是“劳动人民”了。 那种以文盲为主的“劳动人民”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将来的新文学艺术形式,恐怕全部将走“由文人来到文人去的道路”了,这也是无可如何的事情呢。 真正认识到现代知识分子也是劳动人民,经历了多么艰辛的历程哦!

游子回复:

孙先生好!

孙兄在这里似乎提出了一个对我来说很新的概念:全民化的文人?这确实与我所理解的「文人」相去甚远。我理解的文人,广义来说是泛指文化工作者,狭义地理解,则指包括诗人,作家在内的文学工作者。不知道这样理解对不对?愿在此请教。

不过,为了明确我们是在讨论现代新诗而不涉及其他,我愿意把我在本文中的「文人」,修改为「诗人」。会不会更加明确?或许更加令人迷糊?我一时也说不清,因为我想起2002年我在新西兰华文作家协会主持的一个座谈会上的讨论。我现在特把那次座谈会后写的一篇小记【人,诗人与写诗的人】贴在本栏向大家讨教。

【注】:【人,诗人与写诗的人】是一篇数年前不成熟的小记,我只贴在【奇异网】【文学社区】,不在这里张贴显丑了,也免浪费大家的精力。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2-19 12:25:14编辑过]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