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何 鹤:新韵,新语,新格调

新韵相对于旧韵。其实,本来不应有什么新旧之说,韵,就是韵。

在诗词的创作过程中,由于时代的因素,加之地域的差异,流传至今的诗韵仍是平水韵。而平水韵已不能满足当今社会人们创作诗词的需要,特别是年轻人的需要。我们现在接受的是普通话的教育,普通话成为公认的官方语言,在中国,它是唯一能够通行全国的语种。因此,用普通话创作诗词就显得尤其的重要。

传统诗词的韵,与普通话的韵有着相当的差异。目前,诗词还属于阳春白雪,是圈内的事。究其原因,与用韵有关。创作诗词的大多数人,仍以传统为正格,苛守平水韵。而平水韵与我们今天的发音局部已经脱节。轻者,是调的轻重不同;重

者,根本就不在一个韵部。这对我们现代人欣赏古诗是一个障碍。我们现代人用平水韵写诗,无疑是人为地给我们自己设置了障碍。要想让诗词走出书斋,走进民众,成为一门普及的群众艺术,就必须用现代人能看懂,读来顺口的韵来创作。普通话入诗成为时代的要求,历史的必然。以普通话为根据的韵叫新韵。

经过了无数人的努力,新韵已经初步为人们特别是后生们的认可。有人也力主用新韵创作。并在积极地实践着。而诗词领域,重平水轻新韵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一些资深的学者,专家,前辈都倾向平水韵。这对新韵入诗是一个巨大的阻力。所以有人用新韵不长的时间就生归平水韵,以示自己同业内保持一致。见于这种情况,笔者在《长白山诗词》发表了《提倡新韵,从我做起》的文章,全国各大网站也纷纷进行了转载。但

这仅仅是一种呼吁,起不到什么实质性的作用,给人以空喊的感觉。光说不练,不足以信。为此,本文从新韵入诗谈起。

新韵入诗只在韵的不同,其它同平水韵无二。所以操作起来非常简单。如果你地道地握了普通话,那就像我们指挥自己的手一样地可以自如地进行新韵的创作。如果还不是很地道,那赵京战的《新编十四韵》,秋枫的《中华新韵》也可以让你自如地走进新韵。

新韵被岐视,除了是新生事物这个原因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一些立得住脚,叫得响的代表作品。只有有了品牌作品,才能让人对新韵更加的信服。

愿你的鼠标点出海霞升腾 绚烂成不褪色的一串珍珠

TOP

1.格律只是最基本的东西,可以说是小菜一碟,----格律这碟小菜,古今的味变了,且格律不能涵盖古典诗歌.大大小之说是各人的认识,在我看来,它并不象有些人吹的那么重要,音韵是为诗所用,但音律不是诗,本就是小菜,亦或调味品而已.

2,把格律对写作者的束缚过分夸大是不切实际的,----这句说的对

3.成熟的作者不讲格律反而不习惯,谈不上什么困难.----这句太狂,先生以为杜甫们成熟吗?他是"两句三年得",似乎不易.

4.毛老爷子说它束缚思想,你以为如何?想见你高于毛的大作?你不怪罪吧?!

愿你的鼠标点出海霞升腾 绚烂成不褪色的一串珍珠

TOP

*一部中国文学史,就是一部永不停息的继承、发展和创新史。尤其是代表一国民族文化、语言精粹的诗歌,更是首当其冲

*所谓格律,包括“韵律”(押韵)、“声律”(声调)、“节律”(节奏)、“章律”(章法)、“言律”(定言)、“句律”(定句)、“对律”(对仗),----四声和谐,即声律,表出抑扬,是作者情感的支使,是读者领略的再创作,是作品内在的表达要求,怎能由千古不变的死式呢?况,它如衣如履,要适体合脚,为人服务,削足以适履,为衣来决定增肥减瘦,是人之不取,若有人今天穿着杜甫的衣衫在大街行走,才真有轰动效应呢!

许多谈改革的一提平仄则退避三舍,讳莫如深,而遵古者,就拿这个平仄量诗,这本来就是偏颇作法,四声在人之口,抑扬存于吟咏,若是谱曲传唱,还要按曲声变字调,那有那么神秘?我要问的是,创作诗词,是不是表情达意言志为主呢?一个人的人格不是相貌决定的,一个人的品德不是衣履决定的,诗怎么能本末倒置呢?

古风(有几解),它遵从创作规律,崇尚自然(暂停)

愿你的鼠标点出海霞升腾 绚烂成不褪色的一串珍珠

TOP

以下是引用诗酒自娱在2006-2-16 8:29:17的发言:

讨论这么久了,才来看。好热闹哟。家现象!说明大家关心。 我觉得,确实是真理愈辩愈明,各位的已经越来越接近了。 我认为,韵的问题已经很清楚了:双轨制,各行其是,自得其乐。不要惟我独尊。 声律问题,平仄是要讲的,但是我早进发表过意见,入声可以不管了(要管也悉听尊便)。照普通话,一、二声为平,三、四声为仄。 不讲平仄也可以,那就写古风(当然也要照古风的规矩。有人认为古风是古代的自由诗,错!中国“五四”前没有什么自由诗),自度曲(反正是自度,随你怎么个度法, 别人管不着,但是喜欢不喜欢,那可是别人的自由)。

就是这么简单,还有什么呢?

基本赞成诗酒兄兄的论述.探讨的是学问(学学问问),是作法,若有争论,某些话出言过激也在所难免.只要不作人身攻击,不是蛮不讲理,应当心平气和讨论举证,暂不统一也不要紧,各自表述,各自实践就是了.

去年后半年上网甚少,一是我们那位柳烟主管管事多了,也把我等弄得鸡飞狗跳,京津沪粤的忙个不停,二是手提电脑老去蓝色快车住院.节前有点安定,几个过往常去的网站也都去打个招呼,就把连文都转去了.不意还有这多分歧.长时不来,变化大呀.

愿你的鼠标点出海霞升腾 绚烂成不褪色的一串珍珠

TOP

古诗词是能够入乐而唱的,诗有吟诵之说,吟不是唱,是拖长了字音,改变了音调的,吟到得意之处还要将音抖几抖。词也有倚声填词之说,实际词牌就是一首已经谱好了的曲。古诗词一旦入乐,其声调之性质便不复存在,平仄也就失去了意义,仅在以纯语言形式存在下,平仄才具有一定的意义,但是其美学特征却不一定是必须具备的,即古诗词创作中声调的作用主要应该是限定一个字,仅凭阅读就能判断出来,而不是非得在这个位置上固定平或仄,这方面的要求显然不应该像建筑为了对称美而严格要求一样。一个著名声乐家在教授怎样唱出“琴手”和“禽兽”的区别时,要求前者以软起,后者以硬起来区分,软起是发音时由弱到强,类似于阳平音或上声,硬起是指发音时突然将声均匀发出,类似于去声的发音,这是用音强去比拟于音高,也说明汉字入乐已经失去了声调的意义。强行的程式化的要求,往往会限制艺术的发展。以音乐为例,远在7000年前的贾湖骨笛,就可以吹奏出多个音,据专家考证,在创立十二平均律(即一组八度音平均分成十二个半音,八度音是指一个音和它的二倍频率音之间的跨度,如现定的钢琴中央C频率为261.6Hz与523.2Hz的音构成一个八度音)之前,古乐音中一个八度音也有分级谈及七个音的,在这之后更应该明白其理,但古乐音将一个八度音分为宫,商,角,徵,羽,与西方相比少了fa和si,它使创作简化并程式化,但也限制了创作的自由,遏制了创造力,大大降低了音乐的丰富性。
愿你的鼠标点出海霞升腾 绚烂成不褪色的一串珍珠

TOP

平仄相间是美的,但也可以用连续的仄声表达急促的语气,或让语意一气呵成;用连续的平声表达轻灵活泼或平和的意境。作诗写词,第一是意境,第二是用字的生动、准确、形象,韵脚和畅,第三才是平仄,而且不能因式伤意。太过于片面追求形式对艺术是伤害,在艺术大众化的今天更会阻碍艺术的发展。被誉为唐七律巅峰之作的崔灏的《黄鹤楼》,颔联“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从对仗尤其是平仄上看简直出格,前句一连的仄声,但因整诗意气相贯,描写生动,情景相融而成千古名句。李白的“我寄愁心与明月”句,“明”字处应为仄声,也不入格。于此,又产生了所谓“拗救”的方法,好像能将出格变成不出格了,其实出格就是出格,拗救只能是将出格处变得读起来似乎通畅一些而已,并不能掩饰其出格之本质。这显示出两点信息,一是古人允许出格并适当补救,二是仍然将文字意境重要性高于格律之平仄视为创作的原则。创造并将格律诗写到极至的唐代诸人尚且灵活通便,今人何至于食古不化,贻笑大方。格律诗如此,古词的平仄意义则更为次之。 如果格律诗或词要在现代得到很好的继承和发展的话,变化斟酌,适当摒弃平仄的约束,在不伤文意的前提下尽量顾及平仄,是一个明智之举。
愿你的鼠标点出海霞升腾 绚烂成不褪色的一串珍珠

TOP

以下是引用孙逐明在2006-3-2 10:49:42的发言: 认为诗词入唱,平仄就失去了意义,这是你对歌曲音乐不了解的缘故。平仄就是高低抑扬,若与曲调旋律的高低抑扬相悖,轻则吐词不清楚,重则把词唱倒。周德清在《中原音韵》里就经常讨论四声和戏曲音乐的关系,四声和平仄哪能与音乐没有关系呢?

1,重帖: 一个著名声乐家在教授怎样唱出“琴手”和“禽兽”的区别时,要求前者以软起,后者以硬起来区分,软起是发音时由弱到强,类似于阳平音或上声,硬起是指发音时突然将声均匀发出,类似于去声的发音,这是用音强去比拟于音高,也说明汉字入乐已经失去了声调的意义。强行的程式化的要求,往往会限制艺术的发展。

2,四声服从感情抒发,曲配合感情而作,在谱曲后,局部服从整体,四声服从曲谱,如我早就举过的〈青藏高原〉一歌,“高”字随曲谱一字四声。四声在特定环境下是可变的。

愿你的鼠标点出海霞升腾 绚烂成不褪色的一串珍珠

TOP

逐明先生,我们辩了这么多,就在于你的概念混淆,讲节奏与讲格律是两码事。

在格律诗词里,以词调牌最严格,所以多数词牌不流传。在古风体里,讲和谐是作者自己安排的,篇不限句,可多可少,句限字不是那么死,因而句可长可短,句间的平仄不是定好了的,作者可自由转换,今天的歌词更是如此。这不等于不讲节律与和谐,人们在大讲新国风,就是想这份自由,出律了就当国风体看。顺便说,咱们称的格律新体,就是新风体。

四声在特定条件下的可变性是事实,我不再重述。

愿你的鼠标点出海霞升腾 绚烂成不褪色的一串珍珠

TOP

说旧体诗的改造创新,不是要出风头,不是要同什么作对,是时代需要,如拙作:

《霞 情》

2006-1-25 13:10:56

寒风潇瑟雪掩门,室中花滟歌仍春。 忽有霞辉斜进窗,来慰E网沉醉人。

其中的E网,是唐宋元明清民国和毛时代都没有的新事物,加进古体,怎么平仄?

那些旧套适合今用的就留下,不适的就突破,毕竟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在实践中创新路,本是天经地义,孙先生是主张改新的,对这还会有疑义?

愿你的鼠标点出海霞升腾 绚烂成不褪色的一串珍珠

TOP

逐明先生一下发了这么多问,容一一回复。

1,诗歌脱胎于民歌,它与散文比,首先是韵文,要押韵流畅。它比散文更讲节奏(顺便说四六句式散文也节奏鲜明)。节奏,古说击节,今各戏剧说梆子。格律诗词是诗歌的门类之一,当然不可能没有节奏,这里明说,节奏是诗的共性,非格律一家所独有。格律诗在节奏之外还有从严的要求,不遵从这一系列规定就不称格律。格律诗词讲节奏,但节奏不代表格律。这就是我说的概念不能混淆,讲节奏与讲格律是两码事。

愿你的鼠标点出海霞升腾 绚烂成不褪色的一串珍珠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