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诗风》第二期印象
ffice ffice" />
每次收到文友寄赠书刊,我基本上先看目录,凭直觉找几篇看看,若读后觉得不错,再细读。这是我的习惯,说起来实在惭愧。拿到这本《东方诗风》,我照例是先看目录。但只看目录,就给我一种厚重的感觉,令我不敢以直觉挑着看。于是老老实实从第一页读起,虽然因为工作原因,不能一气读完,而是断断续续地,加起来大约用了一整天的时间,却并没有影响兴致。下面谈谈我对第二期的一点印象——
其一、包容性。这既表现在本期内容及形式上的丰富多样,也表现在对来自诗坛的各种声音的接纳。在高举“新诗格律派”旗帜的同时,也不排斥包括自由体新诗在内的其它诗体。这包容开放的胸怀是和我在论坛上感受到的相一致的,所以觉得特别温馨,特别亲切。
其二、互动性。这里既有作者与作者的互动,也有作者与读者的互动,还有读者与读者的互动。而且这种互动具有即时性。比如“唱和之柬”中的那些篇什之所以得以诞生,其实不就是完成了一个从读者到作者的角色转换过程吗?不就是作者与作者之间的一种互动吗?再比如李长空对王端诚《秋菊之歌》的赏析,刘聪美的论坛跟帖二则,从不同角度对《秋菊之歌》进行赏析,可以互为补充,互为参照。他们的赏析对其他读者或许也能起到一定的导读作用,即使其他读者的观点与之相异甚至截然相反,也会碰撞出灿烂的火花。这不正是优秀作品的魅力所在吗?我尤其要强调的是,本期的理论文章也极其有分量。在我看来,在某种程度上,使理论与创作也处于一种互相促进的和谐的互动状态。说实话,现在许多诗人都存在重创作轻理论的现象,我自己就是这样。没有了理论的指导,创作往往靠灵感,随意性大,很难达到曹丕所说的那种自觉境界。反之,没有与之相应的优秀作品支持,再好的理论也会显得势单力薄。
以上是我读本期诗刊的一些零零碎碎的印象。我也提点不成熟的意见,我感觉在选择上既要考虑诗的内容和质量,也应顾及形式特点上的差异。比如万老师的《白马》和《雨点》个人觉得在结构形式上比较接近,将其中一首换成另一种类型的整齐章,是否会更好些?我不懂格律体,我印象中戴望舒的《烦忧》也是这种结构的——
说是寂寞的秋的清愁, 说是辽远的海的相思。 假如有人问我的烦忧, 我不敢说出你的名字。
我不敢说出你的名字, 假如有人问我的烦忧。
说是辽远的海的相思
说是寂寞的秋的清愁。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4-22 12:01:44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