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原创]关于最近诗风版的几个帖子,和沧海及其他朋友们商榷

首先声明一下,风筝的除了诗读的多,对其它的东东都只是浮光掠影地飘过,更不敢说研究二字,所以如果有别学科学术方面的明显错误,欢迎各位指正.风筝的前提是对诗不对人,在诗坛子当然谈诗为重,其它的都是题外音.

[原创]你的名字

我用世界上最轻最轻的声音 轻轻呼唤 在我心中最重最重的名字 因为你说 离我最远最远的你 心却有着 最近最近的距离!!!!!!!!!!

----走在路上 (附录:你的名字/纪弦(台湾)    用了世界上最轻最轻的声音, 轻轻地唤你的名字每夜每夜。

写你的名字, 画你的名字, 而梦见的是你发光的名字 : 如日,如星,你的名字。 如灯,如钻石,你的名字。 如缤纷的火花,如闪电,你的名字。 如原始森林的燃烧,你的名字。

刻你的名字! 刻你的名字在树上。 刻你的名字在不凋的生命树上。 当这植物长成了参天古木时, 呵呵,多好,多好, 你的名字也大起来。

大起来了,你的名字。 亮起来了,你的名字。 于是,轻轻轻轻轻轻轻地呼唤你的名字

走在路上是新来的朋友,作为东方的斑斑之一,风筝不便直接说太多不中听的话.不过能来坛子里发帖的,应该是心里都希望和朋友们交流的,所以风筝若言语间有得罪之处,也还请别怪罪才好.大家都对事不对人吧. 很想问一下,你以前看过纪弦的那首诗没?或者脑子里有没有隐隐约约的印象在,所以才刚刚巧巧第一句和他的诗相同,并且其它地方也有了相似的意象?有些很流行的句子,也许大家写东西时会不自觉地受影响,但是这句话好象不怎么流行,这首诗对于大陆的大部份朋友来说,也不太会有太多人记得(沧海兄就是看了就忘嘛).所以第一句能相似到那样的程度,风筝才会多问这一句.我可没说你是抄谁谁的东西,因为后面的写法至少从句子里找不到相似的地方.然后再问一句的是,大家争论的这么热闹,你是怎么样的态度,你怎么看你的诗和纪弦的那首诗,你怎么看大家的评论和回帖? 对于这个主题帖,风筝重看了一下诸位的评论,总的来说,赞得多,弹的少.那么风筝再问一下各位斑斑们,你们那样回时,是出于对新人的维护还是出于内心的称赞? "没看过台湾的类似的诗,所以觉得这首诗挺好的。 语言工整浅显,但对比强烈。 其实,用不着那么多的感叹号,感情用这样的文字表达完全够了。 另外,感觉还可以讲究一下形式。 推荐。 -----唐古拉山风语者" 想问唐版的是,看过了台湾的类似的诗时,觉得这首诗怎么样呢?这首诗你推荐的理由是什么?"语言工整浅显,但对比强烈"是因这个吗?东方的有情有境易读易懂是不是就指这些?如是,那么大概"我爱你我想你就象老鼠爱大米"之类的歌词更是精采的诗了,语言更工整更浅显.把爱情和老鼠大米一起对比好象也更强烈.再推而广之,所有的女中学生们写在贺卡上的句子以及汪国真同志当年那些滥诗大约都值东方推荐了吧?平心而论,这首诗有哪些地方写出了新意有哪些地方比当年贺卡流行的年代里的那些句子突出呢?再问一下你唐版写过这一类的"推荐"之作没?

"我用世界上最轻最轻的声音 呼唤我心中最重最重的名字 因为你说离我最远最远的你 心灵却有着最近最近的距离 ——这样排一排应该是一首很不错的格律诗" 这是唐版重排的,说实话,风筝对唐版的诗一向看好,不过对这个重排的东东却有不同的看法.一是若原诗真值推荐精华,那么你重排就是多余.二是大约局限于作者的主帖的单薄,所以唐版就算重排也还只是能这样改动,弄的很象五四时期的新诗.五四是新文化的源,也是新诗的起源.可惜当时初推白话,许多大师级的人物的诗在现在人看来,也满别扭的.也因此五四只是新诗的童年,绝不能说是新诗的颠峰.如果一百年后我们大家写诗仍然只能用这样的手法,只能说新诗百年是个笑话了..

"歌词风格! ----踩不死的小草" 呵呵,小草评得简短.其实对许多新人来说,受歌词的影响肯定比受经典作品的影响大的多.文化快餐的年代,这也是无可奈何的事.许多新人或者旧人的眼里,一提写诗不是歌词就是唐宋,现代诗是没地位的.

"台湾的那位诗人的同名诗我也读过,很新很美很温柔动人。是我所喜欢而且记忆深刻的诗歌。 路上这首诗还是挺不错的。通过鲜明的对比很好地突出了心中的情感。虽然诗直白浅露了一些,情怀却很动人。 唐版的重排也很不错。 -----凤舞九天" 喜欢凤舞对纪弦原诗的评价.至于对走在路上的主帖,风筝这里跟着凤舞的话说一句:情怀动人,不过直白浅露. 只有情怀当然不能就算好诗了,不然不管哪一个人随随便便来一句:"我爱你,我恨你!!"情怀也动人,还对比强烈呢,可是谁也不能说这是诗.因为太过"直白浅露"了.用句俗话说就是只有骨头没有肉...

"对比强烈。不错的诗 对了,台湾版《你的名字》是谁写的? 这首读过,可惜读过就忘。足见写得不怎么样 ----沧海曾经" 沧海兄连回这个帖子几次,不过都是很少的几句话,大约没象在别处谈尼采什么的时那么用心吧.这是后话,先放下等呆会重说. 第一个回复"对比强烈.不错的诗".关于这个,飘过不提,前面已有解释了.如果对比强烈仍然就是"不错的诗"的前提,风筝只好笑笑.. 第二个回复"对了,台湾版《你的名字》是谁写的?"再笑笑,沧海兄没有考考风筝见识的用意在吧?也好,正好借此复习一下多年前看过的东西.谢沧海兄给这个机会. 第三个回复"这首读过,可惜读过就忘。足见写得不怎么样". 这句话很好玩,说白了就是记得的是好的忘了的就是不好的.关于纪弦,你后面的回帖说过你了解的并不少.那么风筝在这里就不浪费页面资源再说他怎么怎么样了,网上一搜也是一大堆消息,有想了解的自己找来看.每个人读诗当然有主观好恶权利.不过如果公共场所讨论问题时也把这种主观推广开来,就不是个人的问题而是一种霸道了!凭什么你愿意记得的就是好的你不记得的就是不怎么样的?或者是因为"走在路上"的原帖太好了,所以纪弦的那种变成不怎么样了呢?再或是因为"走在路上"的诗只有几行,很容易记,纪弦的诗太长,记不住.所以"走在路上"单从这首诗来说就比纪弦还高明了?"走在路上"真该因此受宠若惊了.对新朋友就算想鼓励也没必要抬得人家找不到北吧?

这个帖子的话题就此打住,再重复一下,欢迎走在路上来东方诗风交流.风筝对你绝不存个人的偏见.若言语过激之处还请见谅.

[原创]感受高温 站在七月的窗口 火焰肆意 水从身体穿过 毫不费劲 咸涩了整个夏天

体温沿着屋脊 节节攀爬 烤熟的瓦片 白霜泛起 一些黑色的细菌 趁机逃逸

远一些的空间 汗的影子 被灼去水分的绿色 忽略 抑或 用更高的价值换取 逍遥的清凉

此刻幻想 做一次猴子 从水中捞起 一枚月亮 ---踩不死的小草 这首诗不好说杰出,至少写出了高温的亲身体会,让读者很容易产生代入感.也没有任何晦涩的句子和意象.从这一点来说,应当和东方一向夸夸其谈中的有情有境好读好懂相合的.结尾更是让人眼亮了一下,然后会心一笑. 上面说的都是优点,缺点当然也有,比如第一节,为了和"火焰"一词"对比强烈"(一笑)而故意把"汗水"直接写成了"水",显得生硬而不自然.第二节"烤熟的瓦片 白霜泛起"这一句里的"白霜"有些让人不解,或许"白烟"更恰当吧.第三节"汗的影子"这一句又出现了"汗",和第一节显得意象重复,可能改作其它词或者干脆删了会好些.... 总而言之,风筝认为这首诗尽管存在暇疵,主干还是挺丰满的.就算不足以加为精华,也当算中上之作.如果再做深层次的联想,我甚至想说小草这首诗似乎就是为了迎合东方的"诗观点"才这样写的,以她的功底,这样写还真有些委曲了. 以上看法,和小草商榷.

"夏天,感觉是那么久远的事情了。 诗歌的描写很准确生动。结尾新鲜有趣。 小草晚上好:) ---凤舞九天" 上面的评语如果不是出于客套,那么风筝完全同意.

"感情薄弱,美感不错。 要注意堆砌和美感不等于好诗。 ---沧海曾经" 沧海兄后面还有洋洋大观的回帖,不过谅我愚钝,真是到现在仍然没看出来这句"感情薄弱,美感不错"是从哪里得出来的.风筝也很想搞明白"感情"一词是不是可以广泛到胡乱解释成"感觉,情绪".如果结论成立,风筝真无言以对,并且就此扔笔只琢磨词海去. 热是一种感觉,烦躁是一种情绪."用更高的价值换取\逍遥的清凉..."是酸葡萄心理(开玩笑哈),最后一节则是一种幻想和渴望.这些感受和情绪都写的"准确生动",这些感受和情绪却又和感情何关?如果感觉和情绪真的可以合并成"感情"那么这首诗里并不薄弱吧?谁规定写天热的感受时一定要加入对天凉的对比强烈的"感情"才叫好文字?春夏秋冬阴晴冷暖,对于衣食无忧正正常常的人来说,只是一种自然现象.难道让每一个人都无病呻吟感时花溅泪吗? "啊 天好热 流汗不止 我是多么的盼望秋天 怀着对情人一样的相思 等第一片黄叶落下来..." 上面几句是风筝胡绉的,我这样写大约感情不薄弱了,可这还是<感受高温>吗?如果你一定要把日常行为花木草虫也都加上你的所谓的感情风筝还真没办法.现在人用词真是可以不加节制地胡乱引伸了,诸如"文化"一词不是早就被恶搞了吗?什么屁玩意都能被加上文化,然后就是各地各种样花样翻新的文化节.现在是不是又该拿"感情"一词来开刀了?现代人感情也真是太丰富了,个个都林黛玉似的病态.

"任何态度,哪怕是哲理思考都有感情的, 比如尼采,实在是错到家了,可他错得有感情,所以至今很多人还爱读他的书。 没有感情的哲思,当推庄子,但那种人,其实跟死人没区别。 ---沧海曾经" 谈诗谈到哲学,真让人有些哭笑不得.说心里话,沧海兄西方文化或者哲学功底之深厚实在让风筝叹为观止自愧不如,至少你记的名词就比风筝多的多哈.东方同仁因此受了一场哲学的洗礼,想来大家包括风筝都受益非浅吧.在这里先对此说声谢谢,然后小心地问一声:尼采是谁?会写诗吗?你真想把<查拉斯图拉如是说><偶象的黄昏>什么的说成是诗化的哲学,风筝也同样可以把<逍遥游><秋水篇>等等读成格律新诗.纯属故作惊人之语似的抬杠罢了,抬杠总是件无聊的事,哪怕是以哲学的名义来争论那些永远不会有结论的话题也同样无聊!!从诗的角度或者从东方诗风的角度来说,这也跑题太远了吧?难不成让每一个写诗读诗的人在动笔之前,先在案头放一本西方哲学全集,先哲学一番再动笔写字或者再开始读诗?真是扯蛋! 我在这篇文章的开头就强调了我的前提是对诗不对人,所以关于哲学关于真理关世界观等等从古到今一直争论不休的似是而非的各种观点一概飘过,因为这些东西和诗基本上关系不大,和东方诗风这个坛子的理念应该也关系不大.基于这个结论,风筝对沧海兄下面几个华丽的回帖不再一一引述一一分辨,大多数飘过. 辨论有时是件很无味的事,大家找些名人经典断章取义各取所需,加上自己的主观想法,然后就可以拿出来威风凌凌地吓人.不明所以的人们有时还真会被这种威风吓倒.还是忍不住要拿沧海兄的一句话出来说事: "钱钟书在伊索预言序中说,其实后人实在是前人的长辈。所以真理实在是掌握在后人手里的。 我们这代人只比前辈更渊博,因为我们正是吃了他们的营养长大的。 ---沧海曾经" 这一段话抬出了钱老,还好,是中国人.也还好是文学界的人而不是其他不沾边的名字.钱老的话嘛,直接拿出来当枪打力道是满足的.可惜我想钱老这句话当不是凭空跳出来的,也当是有前提的.真理大约可以说成是掌握在后人手里.我们这代人只比前辈渊博好象也是那么回事.风筝没搞懂的是这句话有意思吗?这代人比前辈渊博能证明什么?当代人见过电视机收音机手机还有其它什么的机,前辈人没见过,一笑.从文学艺术的角度来说,当代人比前辈差得远.当代社会分工的细化让每人的知识面都越变越窄.当代人掌握再多的真理写古诗也没写不过李白写词写不过苏轼.曹雪芹以后的人们续上一百本<红楼梦>也没哪本和原本一样成了传世经典.当代的这帮知识分子们再渊博也还是挡不住五四时期那帮文化精华们的光华.我从不认为诗的水平和真理和渊博什么的会成正比,当然更不认为诗的水准和所谓的哲学水平成正比,不然中国诗歌的最高殿堂就是社会科学院了,这真是一个让喷饭的笑话!

下面的争论中,小草一次次把话题引回诗本身引回到具体的这个帖子本身.沧海兄则一次次把话题引往其它学科.这让风筝有些心存疑惑.沧海兄不是知识在肚子里装得太多太满闷得难受正想借此机会借题发挥来发泄一通吧?你是不是具体的版主,说实话风筝到现在也没搞明白,因为你的等级上写着明明白白的"版主"两个字,小草当然更搞不明白你的身份了.东方的版主在诗的回帖里大谈一些和诗无关的事,也真让人有些找不着北.以为东方诗风不是诗歌论坛而是哲学或者美学逻辑学甚至音乐的坛子了,这同样很好玩. 研究尼采出身的周国平在一本书里写过一句话:"我爱哲学,也爱女人.但是如果让女人接触哲学,则是害了哲学,又害了女人.... ".这句话也还好玩,如果哲学家们说的都是真理的话,姑且认为这句话有道理,现实中看好象也有道理.哲学界那些闪光的名字里真还难找女性的影子,倒是诗界里女性的名字多如繁星.这也许可以从客观上证明女性不用学哲学同样能写出好诗来.大约也可以旁证出男人们同样不用管什么狗屁哲学仍然可以写出好诗来.最后的结论只能是诗其实和哲学一点关系没有,就算有也是某些人的牵强附会而已.沧海兄在诗的坛子里大谈哲学,在女人的主题帖后大谈哲学.风筝在对你的渊博敬佩之余,却只能对你在诗的领悟和欣赏力方面加上个问号.同样对你在东方诗风的定位的理解力方面再加上一个问号.

关于哲学的话题也就此打住,以后不管谁举出再多新的哲学观点或者名词来用考证哲学的必要性风筝都保持沉默,一笑了之,不再发言.在东方诗风,我只想谈诗读诗,不打算在这里进修哲学逻辑学什么的.庄子和尼采等等更是和我无关,爱谁谁去,你把他放在香案上吹捧也罢,扔在门前的垃圾堆里也罢,都和我无关. 下面再次回到诗的本身,或者说回到帖子的本身.继续引用唐版的回帖: "对于哲学,是门外汉。 几位讨论,插不上言. ---唐古拉山风语者" 这个回帖还是风筝赞同的,也是版主们该有的态度.任务诗歌之外的言语,对版主来说,几乎都相当于不务正业.(自认为哲学的门外汉的唐版的诗好象也还不错哈,再笑) "喜欢最后一段的流畅与新奇,而且自然妥当。 只是前面的感觉有些象冰塞黄河,有些涩,有些碎,有些硬,有些乱。 ---唐古拉山风语者" 对这个回帖的后面一句,风筝感觉唐版在泛泛而谈了,很想听到唐版详细的解释,不然我是没搞明白你的结论从哪里得出来的.给诗挑毛病一向也是风筝喜欢做的事,我也不赞同对一个人只赞不弹,所以还请别太带情绪和惯地判断才好.东方诸位,凤舞雨浅唐版青衣等等,你们的诗风筝都很喜欢,却也觉得某些帖子并不是精品.因此从不盲目吹捧,不分青红一律推荐精华.在凤舞的一个帖子里风筝也还稀里划拉乱拍过一大段话.风筝初来东方时,飘飘一直在给风筝挑刺,风筝也并没反唇相反斥,直接去贬她的帖子.一个坛子能保持客观公正的风气,才不让人寒心,也才会让新来者喜欢这里.因此风筝很搞不懂的就是同样为新来者,为什么"走在路上"的那水准平平的几句话大家却都赞叹有余,甚至还有版主愿意推荐精华.对"踩不死的小草"的几个帖子,却都极尽挑刺之能事,甚至在某些回帖里带着无中生有的教训人的口气呢? 仍然是新人,古文功底深厚,格律纯熟的"朱颜"来此照面一下就闪了.东方主推格律新诗,朱颜就算现在没搞明白这里的规矩,只要大家愿引导,她还是能成为一个很好的格律新诗的传承人的.可惜走了,大约也是被诸公吓着了.小草雅量很好,不太在意这些指责,留了下来,风筝很是开心.不过欣慰之余仍然不禁暗暗疑惑东方是不是另有一个对诗评介的潜规则在.....

说了这么多话,只是想让视线重回到诗的本身,并不为维护谁或者指责谁.最后祝东方的未来能更红红火火并且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请相信我的本意也是希望东方能够更好的.就这样.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0-27 15:07:54编辑过]

天好热,我深情是吃雪糕.然后含情默默地走到一处树荫下.亲爱的树呀,你生长了几百年,就是为了我这一刻的阴凉吧?远方,蓝色的天空下面,青青的瓦在阳光无情的烘烤下闪着白霜一样的光......

老天爷,下一场雨吧.你不知道你的子民早虔诚地求你求到心慌?

.有人前面说庄子无情,现在又说任何作品都不能没有感情.大约推论只能是<南华经>不是一部作品.可是它又从哪里来的呢?难不成不是人写的而是和孙悟空一样顽石所化?

OK老大们的解释够清楚的了,老大们的自信偶也领略了.没法子,当然你说庄子不是好东东他就不是好好东东,你说纪弦的诗不是好东东也同样不是好东东.没谁想强迫你.就算哪天你忽然想说汉字不是个好东东,不容易记,然后把日常用语全改成毛里求斯语也没人能说你什么.言论自由嘛.一笑.

不过想不清楚也没法子,你们看书太多一说话就背书.偏生风筝从不是好学生,所以听你们的话不如自己先找想看的书来看了.

哎呀呀不得了,忽然发现自己真没资格谈诗了,因为偶不但哲学要补课,连逻辑学音乐学美学甚至传播学也要补课.

风筝有时间会把同志们的发言整理一下,列个题纲,再看诗时才好一条条地从百科全书里往上套.

没谁说小草的<感受温度>是一部传世的作品,作者自己大约也从没想过.风筝为它分辨只因为它并没你们说的不堪罢了.

东方诗风这个坛子,至少到现在,好象也没谁敢说原创的哪个帖子能传世.因为传不传世需要时间也需要等到后世才定.

仍然等着那位高于纪弦的走在路上光临这个帖子.不过风筝会怀惶恐之心.想想吧,有人一不小心就写出传世之作了(所有的台湾诗集里,纪弦的名字总在第一位的,纪弦的<你的名字>也基本上不会漏.所以这首诗,大约传在当世是做到了,能不能传后世,要等后世才知道).

再对诗酒自娱先生说一句话.尼采也写诗.好,我记得苏东坡也吃饭,不过好象并不是美食家.再重复一次,逍遥游也是诗,只要你当它是诗.这个和菩提无树一个道理.你需要的时候,它就是树,所以尼采在你需要的时候,也能写诗.风筝懂了)

哭笑不得中....

TOP

沧海经纶满,风筝走偏锋,唐古敲边鼓,凤舞讲团结,路上显委屈,小草含机锋,带刺要请客,众人看热闹。

这几句也精采哈,欢迎更多的看热闹的朋友参与.

TOP

走在路上也没必要太客气.来论坛,就不要拘束,畅所欲言就是..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