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讲得好:“我们若用历史进化的眼光来看中国诗的变迁,方可看出自《三百篇》到现在,诗的进化没有一回不是跟着诗体的进化来的。”问题是:“进化”第二天呢?ffice ffice" />
翻翻古代诗歌史就会发现,“风谣体”后有“骚赋体”,“骚赋体”后有五七言,五七言后有“诗余”——词,词后有“词余”——曲。如果说,散文的基础是内容的话,那么,诗的基础就是形式。爱情与死亡,诗歌唱了几千年,还是有新鲜感,秘密正在于诗的言说方式的千变万化,诗体的千变万化。新诗之新绝不可能在于它是“裸体美人”。对于诗歌,它的美全在衣裳。“裸体”就不是“美人”了。
——这是一篇值得全面认真学习、细细玩味的理论著作,学术价值很高。我尤其赞赏上面这段文字,鞭辟入里、切中时弊,深入浅出,余味无穷。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8-31 6:43:30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