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请与我同行

    请与我同行
   
    其实我很早就认识你了,
    那时候花蕾在做盛开的梦,
    远道而来的风传说着海。
    你必是经过我青春的窗前的
    不然为什么于千万人之间
    我一下子认出你来?
   
    而你是否还记得我?
    我就是西洲上那个想念的人,
    我是那个星夜赶路的人,
    我必是和火红的黎明
    一同来到你枕边,唤醒你的人。
   
    我把我的手给你,
    加之以一生如影的相随。
    我把我的心给你,
    和钻石一样晶莹,还更宝贵。
    在岁月的激流和俗世风尘中,
    我给你天堂之路,请与我同行。
   
    而这时你是行走的风景,
    你洒落的足迹长出了绿,
    开满野花,散发着融雪的气息,
    阳光的气息,人间烟火
    和溪边白云勾兑的醇酒的气息,
    我目不转睛地看着你,
    我想我将更深地认识你。
   
    2007/1/29
   

容淡华伫,材不材间。

QUOTE:
以下是引用静聆花开在2007-1-29 16:54:15的发言:
回头再说说感觉哦,初读似乎很平淡没什么出彩的地方,仔细看来却又觉得韵味无穷.缺点是,凤的风格依旧,我可是喜欢新鲜的哦,最近这里太闷了呢.....乱说乱说,空气流动起来哦^-^

谢谢小静细致耐心的阅读,感觉有这样的读者很令人开心。:)

我是什么风格我自己一时半会儿还真总结不出来,小静看出来了,表示佩服。

[em27]
容淡华伫,材不材间。

TOP

QUOTE:
以下是引用唐古拉山风语者在2007-1-30 0:01:20的发言:

我也有同感。

凤版的大多数诗无论在构思与语言上都有新颖精彩的地方,为何初看总觉得平淡无奇呢?这个问题,一直有些不解。

今天仔细地想了一下,觉得可能是这个原因。
凤版的诗句,往往逻辑严密,法度严谨,这对文章来说,是极其难得优点,但于诗歌来说,则不然。就象一个西装革履的人士,于严肃的外交场合是很适宜的,但走在T型台上,一定不会引人注目了。因为T型台,需要的是标新立异,需要的是视觉冲击力。



有的人第一眼看很好看,却细瞧不得。有的人乍看不起眼,却越看越好看。后者叫做耐看。我觉得诗歌可能也跟人彷佛。:)

在人心浮躁的网络上,对能够细读我诗的人,我一向心存感激。

唐版的分析有些道理。“法度谨严”这几个字我认同。 人的写作习惯可能也在于个性,这些东西要改起来是不容易的。

关于服装的比喻,我的想法是这样的:在T型台上,奇装异服最有视觉冲击力。那些有人看了说是艺术,有人看了说莫明其妙。像我们的有些现代派诗歌。 大众所最能欣赏的,还是在传统的样式上加以一两处创新的元素,那样的时装。像我们根植于传统,也求新求变,但一定要自然和适度的诗歌方向。 什么样的服装能被大多数的观众接受,肯花钱买了穿出去,可能大家心里都有数。:)

容淡华伫,材不材间。

TOP

QUOTE:
以下是引用唐古拉山风语者在2007-1-30 1:00:54的发言:

我所做的,只是多断了一些句,多用了一些标点。我希望,每一次,给读者的信息,尽量地少,成绩差的学生都有这个体会,越少的东西越容易接受。另外,尽可能地减少了一些连词,形容词,并尽量地使句式多了一些变化。形容词,对诗歌没有多大的帮助,除非极其重要的诗句,一般可以不用。段首的连词,于诗歌我觉得有副作用,越过渡的自然,联系得紧密,越会减缓语言的冲击力。句式多一些变化,为的是语言多一些无法预知的新鲜感。突兀,失重,陌生,我觉得这几个词,在诗歌的语言中是很重要的。当然,这必须是在不游离于诗歌的主题的前提下。

其实,诗歌有多种风格。
以上,是我个人的心得与看法。写出来同大家交流。
错与对,好与不好,希望诗友们多多指教。

细读。 思考。

容淡华伫,材不材间。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