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QUOTE:
以下是引用天许在2008-11-19 19:28:31的发言:

寸草兄不愿受格律束缚是可以的。只是抛弃了格律,写的诗也未必是好诗。

 

天许兄说得也有理,但同样的是,合古格写的诗词,也未必好,这就全面了。好与不好,是比较出来的。好在履合足,衣合体,长相不好,精心装扮一下,也可显得漂亮。在科考时代,只有格律是死标准,相传我家祖公,考了一辈子响童生,因不懂走门路,进不了举。我将《颂嫦娥一号发射》贴出,不是说写得满意,而是说,查查字表,抠抠校正软件,人人可为,比钻研其它学问,比如炒股,容易多了。问题在于换字词以达自己之情,不是同意词置换都可直达。意境为先为上为主,这才是诗是词!前人古人的律与格合他的身,适他的脚,他定做的,未必合我。这就是问题的实质。

 

还有两点需说明:1.古体诗中,格律只占很少一部份,说明古代不似今人之独尊格律;不死抠律,不是无律,被定为古风的,照有对仗句;因为四声读音如何变化,总是存在的;

 

2.今之官话,相比于古平水音,有较大变异,按古音字表,一些韵已不押,再沿用已无可取。所以,我不愿尊平水。不知有几人真会发古声?一个古声音碟,我也未见过。再,按今音才是必然。人们愿用古字表写,是他的自由,读者按今音读,也无那一股力量能改变。

 

有一文友说,现在有了校对软件,才知道自己写的词出了律,在我看来,他的合律之作,还不如顺意写来的,这就说明,诗是表情写意的,把字词换来换去,就换走样了。如不信,请将古风换换填词,看还有没原效果!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11-20 7:53:53编辑过]

《雨 后》 风停雨住 嫩芽儿冒出 亲吻着泥土 披一身晨露 一株 一株......遥望一抹新绿

TOP

QUOTE:
以下是引用王善同在2008-11-21 18:21:16的发言:

这样的争论并非此始,大路朝天,各走一边。依据不同,自是各说各理。谁也说服不了谁。

不合律者有好诗,古风、歌行是也,合律者,不止求意境,还求声调和谐顿挫,好诗更多,唐人绝句是也。

网上比如浙江一网站,不论新韵旧韵,人家是诗八句,句七字,还是标明“七律”。而真七律者,什么也不标。还不是照样吗?

 

问好善同兄,在此处见,握!

善同兄知我。我也赞成你的“大路朝天,各走半边”。其实论辩很无奈。我看唐宋古者评述,大都是讲诗情词意,如韩愈著名的论推敲,不是推出格或敲合律,欧阳修《六一诗话》,是讲表情达意,,并不单抠某篇合律,何句出规。唯今代,处处是格律权威,第一棒就是出律云云。这里,在讲新体诗改造,虽称“格律”但冠以“新”:新音新韵宽格宽限,是给新诗扎上辔头,是承古启新。

 

我的仿一剪梅,只是按校正软件提供的此调一体指出的,我没有去对照其它体例。1.我的是今音,软件是古声;2.我是仿制,其实没必要去正律,自度是了。所以一正,是说明,这一套权威无威可言,去改得合其一体,把心要表达的闹个似是而非罢了。3.说的“出律”,古音而已,其实今人多不发古音,合古音的好处,我还没体会到。我只看到用古韵,有的并不押今韵。

 

对的,这样的争论并非此始,最早是黄遵宪、梁启超们,最近是台湾的会长范光陵教授,我起始并非其追随者,只是不太适应新古分国而立,所以想到第三类。我喜古诗同大多国人一样,不是今代的仿古韵,而是新声,所以我认为有古体改造之必要。但我不反对别人按何韵何体写,我是看佳作。你用古音,也是按今音读,你按今音读不押韵也行,只要诗佳词优,我都看好。

 

假如有一天我有幸选编今代诗集,我会同蘅唐退士一样,贬《千家诗》只是五七律绝的作法,按新声六条选脍炙人口之作。

 

 

《雨 后》 风停雨住 嫩芽儿冒出 亲吻着泥土 披一身晨露 一株 一株......遥望一抹新绿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