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上述,微哉先生有言:“近体有律,古风何尝没有?只不过前者成文规定,后者约定俗成;前者严格,后者宽松而已。”觉得还可以细说,自己有些感想如下,以期抛砖引玉。
1、古风一般避免出现对偶句式,它的格律看似宽松,但写起来要比律诗难得多,它的后句的意思必须向前或者转折,下笔非常难(考虑到要有接续,前句更难)。所以我们读古乐府,会觉得它的语言流利,意思连贯晓畅,即使比兴寄托较多,主题所指也很明确;而读律诗,会觉得它的声韵铿锵,意思往往在似懂非懂之间。
2、现在的自由体新诗与格律体新诗之间的关系就犹如古乐府与律诗之间的关系。但常识告诉我们的却不是这么回事,反而变得自由体容易写,格律体是束缚了,我想这也是现代诗歌陷入死胡同、路越走越窄的原因之一。所以我认为,建立、完善格律的目的,就是要使诗歌变得容易写,并且节奏鲜明,而不排斥自由体新诗的原因,在于它的气势恢宏、一泻而下和真情的自然流露,可以经常纠正格律体新诗的僵硬空洞,为文造情。
3、至于为什么自由体新诗,大众读得懂的作品是那样的少,精品更是鲜见,这不是读者的错,更不是自由体新诗的错,错就错在写作者的不严谨,更大的错误在于文体归类方面,绝大部分的所谓自由体新诗是误入进来的。这个时候,读者又担当了裁判或评委的角色,把它们扫入垃圾堆是当然的选择,没有当然责任的读者恨屋及乌,结果是自由体新诗无辜却片甲不留。
4、论坛提倡格律体与自由体并行不悖,是很有远见的,眼下更关注格律体,既是论坛的目标所在,也是时势使然(先做好启蒙工作);而我们,应先学习写好格律体,等到确实文思泉涌、情绪勃发的时候,也可以用自由体来随意表现充分表达,自然自由地倾诉心中的所思所想和所感,畅快淋漓地一吐胸中块垒。
5、古诗方面,古风体在前,格律体在后,是不是新诗也要自由体在前,格律体在后呢。信然,也不尽然:一是自由体已给与了足够多的时间,但未遂人愿,很不如人意;二是格律体也只是在起步阶段,远没有也不可能达到一撮而就的程度,二者互为取舍,优势互补,共同发展;三是继承与发展的问题,继承如果“食古不化”,会跟百年新诗“食洋不化”的遭遇相差不远;四是新生事物,总要尽心呵护、尽力而为。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7-18 0:24:22编辑过] |